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构想
一 研究方法
一直以来,“日本无赖派作家”的研究都以纯粹的“作家论”来考察,或单纯以“作品论”来分析。然而作为形成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作家群体,其特质和内涵不仅体现在文学的本身,而且反映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上。因此,要比较系统、客观地研究“日本无赖派作家”这一课题,必须突破以往的研究视域问题,将叙事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研究视域相结合进行阐述,才能真正揭示日本无赖派文学作为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深层次内涵。因此,本论著主要以文学叙事学和批评话语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叙事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在文学叙事中阐释的不同主题,翔实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群体中不同作家在不同作品中的叙事策略,深入探讨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以及其叙事视角所蕴含的内核,进而客观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叙事伦理和叙事思想,归纳和总结出其叙事伦理、叙事思想的共性和个性。与此同时在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的基础上,详尽地剖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批判话语,解析其批评话语的特点和内涵,进一步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与其批评话语之间的建构及其内在蕴含的辩证关系。
从研究方法的视野观之,本论著主要采用文学叙事学、比较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与批评话语的建构这一课题展开论述。第一,运用文学资料收集法。多次赴日本的国立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各个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收集,进行系统和具体的详尽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文学文本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文本进行仔细的研读和分析。同时结合同时期的相关历史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从时间横向角度来考察历史学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从时间纵向角度来剖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在日本文学史中的地位、作用乃至影响力。第二,采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对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进行具体分析,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两个纬度考察了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思想内涵和文学批评建构。与此同时,详尽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叙事视角、叙事思想以及其相应的批判话语,进而深入解析其叙事艺术与批评话语之间的建构内涵。第三,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的不同叙事艺术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剖析不同作家之间其叙事艺术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日本无赖派作家群体文学叙事艺术的共同特征。同时对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进行对比研究,解析其批评话语的特点以及其批评话语形成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机理。
总而言之,本论著将结合文学叙事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研究方法,力求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叙事艺术进行客观、全面的阐释。与此同时,在叙事艺术与批评话语的比对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文学批评话语的文本解析,归纳出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文学批评的共同点,形成其文学批评建构的具体框架和体系,厘清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批评建构的要义和其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以求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的阐释作出全面、客观、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二 研究构想
根据上述的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本论著拟以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批评话语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详细探讨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思想中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剖析日本无赖派作家批评话语的内涵和特质,深入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与其批评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建构机理。与此同时,以不同日本无赖派作家的不同文学作品为例证,从其叙事主题到其叙事策略,从其叙事视角再到其叙事思想,在剖析文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利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多视野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来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及其叙事特征。与此同时,站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研究视角,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的表层分析到批评话语内涵的深层次阐释,均进行详尽且深入的探索,从而来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群体的叙事艺术特征和叙事思想内涵。
基于以上问题意识的考量,本论著的研究构想主要是由七个部分组成。根据笔者的构思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本论著的具体研究框架主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绪论”部分拟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群体产生、发展的历史语境,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这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剖析这一课题研究的特点及局限性,同时阐明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其价值所在,进而阐述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构想。
第一章拟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主题。从不同作家的视域出发主要剖析战争主题、情爱主题、死亡主题这三个叙事主题。在战争主题的论述中,介绍日本无赖派作家表达战争叙事的主要形式,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对战争的认知。在情爱主题的分析中,剖析日本无赖派作家情爱叙事的对象及内涵,透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对性、情、爱的思考和看法。在死亡主题的阐释中,具体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视域下的不同类型的死亡叙事,如:自杀叙事、杀人叙事、殉情叙事等,进而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死亡观。从战争主题、情爱主题、死亡主题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叙事主题来考察日本无赖派作家文学叙事的素材取向和叙事特征。
第二章主要研究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视角。首先,以太宰治的《维荣之妻》为例,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反讽叙事的艺术特质,解析反讽叙事策略在表现其文学叙事思想的重要作用。其次,以坂口安吾的《盛开的樱花林下》为例,探讨日本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狂欢叙事的艺术表现张力,探讨狂欢叙事策略是如何体现其文学主题和文学理念的。再次,以石川淳的《黄金传说》为例,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石川淳隐喻叙事的象征意味及其功能,分析隐喻叙事策略在其文学文本叙事中的主要功能。最后,以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为例,深度剖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多维度空间叙事的特征,论述多维度空间叙事策略在表达其叙事主旨时的内在机理。
第三章主要研究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特征。从不同社会角色的视角出发,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叙事视角的内涵。首先,以坂口安吾的《白痴》为例,站在知识分子的视角考察,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视域下的人文空间、女性观、战争观和堕落观。其次,以太宰治的《斜阳》为例,站在女性的视角考察,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视域下的贵族没落、对战争的反对、对传统的抗争,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以织田作之助的《世相》为例,站在作家的视角考察,阐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织田作之助视域下的堕落人物形象、颓废世态,乃至作家本人的自我映射。
第四章主要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思想。首先,从宏观的视域出发,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叙事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其叙事思想的艺术表现,进而剖析其叙事思想的艺术美学和哲学伦理。其次,阐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的“金字塔”太宰治的叙事思想,考察其文学叙事思想的历史背景、意识内涵及其学界评价。最后,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另一“文学高峰”坂口安吾的叙事思想,从其叙事思想的成因、内涵、学界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从整体的宏观层面,到局部的个体层面,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思想进行较为全面、较为细致的阐释。
第五章主要阐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批评话语。首先,立足于宏观的视野,分析日本无赖派作家批评话语的形成背景、过程、内涵以及学界的评价。其次,重点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理论斗士”坂口安吾的批评话语。从其文学的“堕落论”到其文学的“故乡论”,从其文学的“反叛论”到其文学的“本质论”,均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进一步阐释其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质和内涵。最后,从太宰治、织田作之助、伊藤整、石川淳等其他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批判话语文本出发,论述除了坂口安吾以外的其他作家批评话语中的独特视角、语言特色,以及其批评话语的共性和个性。
第六章主要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叙事与批评话语的融合。首先,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叙事伦理、批评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就叙事艺术与批评话语建构的内在联系,提出笔者自身的思考和看法。
总而言之,本论著以“日本无赖派作家”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其叙事的主题,到其叙事的策略,从其叙事的视角,到其叙事的思想,均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探讨,勾勒出日本无赖派作家叙事艺术的整体和内涵。同时结合典型的文学文本,以颇具代表性的叙事形式为个案研究,从微观的视域逐步拓展到宏观的脉络,呈现出日本无赖派作家叙事艺术张力的共性和个性。并在解析日本无赖派作家叙事艺术的基础上,融入其批评话语的剖析,从而来阐释其叙事艺术与批评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透析两者之间内在的建构机理。无论是作家的个体,还是作家的群体,也无论是微观的文本分析,还是宏观的文学思想的阐释,均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深度的研究,以期勾画出日本无赖派作家在叙事学和批评话语理论上的全貌。
[1]久保田芳太郎、伴悦、岛田昭男、矢岛道弘:《无赖文学辞典》,东京堂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页。
[2]刘炳范:《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第38—43页。
[3]李卉:《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日本研究》2000年第1期,第79—84页。
[4]孙树林:《日本战后的“无赖派”文学》,《日语知识》2000年第5期,第24—28页。
[5]杨伟:《太宰治思想发展试论》,《外国文学》1998年第1期,第30—36页。
[6]焦欣波:《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311—315页。
[7]蔡超:《〈斜阳〉 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3 期,第19—23页。
[8]陈希我:《太宰治的“生”“罪”“死”》,《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第50—54页。
[9]杨国华:《坂口安吾的〈堕落论〉 是向传统价值体系的挑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78—83页。
[10]于华:《醉人与狂人——读解坂口安吾的〈来自朔风的酒窖〉》,《日语知识》2000年第12期,第23—25页。
[11]秦刚:《以反逆的姿态“堕落”与“无赖”——日本作家坂口安吾文学创作概述》,《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第20—21页。
[12]林进:《冷风从盛开的樱花林里吹来——坂口安吾 〈盛开的樱花林下〉的象征意义》,《长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第60—63页。
[13]刘炳范:《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东北亚论丛》2000年第2 期,第87—90页。
[14]曹志明:《日本战后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15]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0—392页。
[16][日]奥野健男:《文学中的无赖为何物——以无赖派为中心》,《国文学》1970年第1期,第33—42页。
[17][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东京至文堂1998年版,第9—13页。
[18][日]相马明文:《太宰治的表现空间》,和泉书院2010年版,第7—35页。
[19][日]郡继夫:《太宰治(战中与战后)》,笠间书院2005年版,第23—168页。
[20][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23—27页。
[21][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29—31页。
[22][日]浦田义和:《太宰治——制度·自由·悲剧》,(东京)法政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88页。
[23][日]水上勳:《“白痴”论》,《国文学解释与鉴赏58》1993年第2 期,第108—111页。
[24][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44—46页。
[25][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48—51页。
[26][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53—55页。
[27][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58—59页。
[28][日]东乡克美、渡部芳纪:《作品论:太宰治》,双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433页。
[29][日]山内祥史:《二十世纪旗手·太宰治——恍惚与不安》,和泉书院2005年版,第102—206页。
[30][日]相马正一:《带小孩时期的太宰治》,《国文学》1974年第2期,第65—70页。
[31][日]坂口安吾:《太宰治情死考》,《オール読物》1948年第8期,第67—73页。
[32][日]石川淳:《太宰治的升天》,《新潮》1948年第7期,第72—81页。
[33][日]檀一雄:《小说太宰治》,《新潮》1949年第7期,第55—62页。
[34][日]吉本隆明:《太宰治试论》,《国文学》1976年第5期,第43—60页。
[35][日]井伏鳟二:《太宰治之事》,《太宰治全集月报》1955年第2期,第40—51页。
[36][日]长部日出雄:《太宰治与故乡·家》,《解释与鉴赏》1987年第6 期,第57—66页。
[37][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32—35页。
[38][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65—66页。
[39][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38—39页。
[40][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42—43页。
[41][日]无赖文学会编:《作品论的导论:无赖派的读解》,至文堂1998年版,第6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