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解构性模拟:模糊白/黑文本的边界
作为混杂性的一种功能,模拟是一种复杂、含混、矛盾的表现形式,其概念和混杂性身份的建构如出一辙,以巴巴之言,模拟“产生出某种居于与原体的相似和不似之间的‘他体’”[2]。这种“他体”带有被殖民的痕迹,对原体有着某种模仿性,又与本土文化话语混为一体,呈现模棱两可性和混杂性,对殖民主义宗主国的话语原体造成强有力的解构。正是在这种似而不同的阈限性(liminal)地带,文化的差异实现了某种混合,所产生的结果便是对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想象性建构。
作为有着多元族裔血统的女性作家,沃克对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想象性建构始于文学叙事,她以“表述的模糊地带”作为话语和价值冲突的协调者[3],在主流话语和男性文学秩序的边缘为自己的文学争夺一席之地。处于边缘地带的沃克如艾勒克·博埃默所言,“不是用本土取代白人,而是强调混杂:运用所谓的‘白人形式’(如小说)来写本地人的故事”[4],既挪用“白人形式”,又结合美国黑人的民俗文化,表现其美国黑人散居者的现实立场和价值取向,即“底层的、民间的、非经院的、非官方的立场”[5]。换言之,沃克在沿袭主流文学的线性或非线性以及“拷贝”式的复制等叙事特征时有意糅入黑人民俗音乐“布鲁斯”乐段的结构模式和“意指的猴子”这一典型的美国黑人表述传统,模糊白/黑文本的边界,以 “民间”视角在主流文学叙事框架下展现文本的“创生性”,暗示沃克对自己多元传统的修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