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强了对东三省和华北的侵略,中国高校曾经安宁的校园氛围被打破了,在战火纷飞的30年代,在民主与和平纠结的40年代,“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进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遭受到重创,教育更是遭受到不可想象的摧残,尤其是华北、华东的高等学校遭到猛烈轰炸。“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的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破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2]为了保存中国的教育事业,延续文化薪火,延续民族精神,国民政府做出内迁决定。一时间,机关、工厂、企业、学校纷纷踏上南迁的征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陆续向贵州、重庆、云南、四川等地转移。由此,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教育没有停滞,在远离战火的大后方继续弦歌不辍,并创造出不逊于甚至超过战前教育和文化的成绩。与此同时,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新民主主义教育,大量高校在战时延续中国文化血脉。其中,两所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绩并影响深远的高校,几乎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同时创立,它们就是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和位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