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瑟岗奈》传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苗族古歌始兴于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对苗族古歌传统开展调查和搜集工作。苗族学者李炳泽提出:“苗族口传诗歌的记录翻译工作,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是始于1896年前后。”[10]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学者约翰·韦伯(John Webb)、塞缪尔·克拉克(Samuel R Clarke)等。克拉克是一位英国传教士,他曾向潘寿山学习苗语,为了更好地在苗族地区宣讲圣经,他用拉丁字母为黔东苗语设计了拼音文字,同时还跟潘寿山一起搜集整理了许多苗族民间故事,比如苗族古歌中的《洪水滔天》《兄妹结婚》和《开天辟地》等,并对这些诗歌的演唱形式进行了阐述:“苗民虽然没有文字,却流传着大量的口头传说,这些传说是历史上集体创作、代代相传的结晶。有许多传说是诗歌体的,能歌可吟,格式多半是一行五个音节,每段长短不等。这些古歌都是在欢度节日时,由两人或两组对唱,一般是青年男子和青年女子各一组,一组发问,一组应答。”[11]在脚注中作者说明了这些古歌、传说全是直译,人名、情节等和“苗族古歌”颇有出入。

20世纪40年代,上海大厦大学迁至贵阳,该校社会学系的教授陈国钧[12]等人开始对贵州境内的苗族文化进行研究。当时,陈国钧所调查的范围较为广泛,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社会文化。他在《生苗的人祖神话》[13]一文中,记录并翻译了贵州下江苗族的三则“人祖神话”。这些神话中,其中第三则为口传诗歌形式,当时是用国际音标记录并进行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