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范式
一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和工人阶级斗争条件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考察资产阶级暴力革命诞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之历史、总结早期工人运动(主要是英国宪章运动)幻想以和平方式实现工人阶级革命目的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并紧密结合现实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暴力革命”[1]“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因为资产阶级决不会拱手交出政权、自愿退出历史舞台,总是首先使用暴力来镇压革命,所以无产阶级“应当用一切暴力手段来还击暴力”[3],用革命的暴力反对敌人的反革命暴力,“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4]“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5],且“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6]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是“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7]。
根据19世纪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实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然首先发生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中心城市,因为革命发展的快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8]。大中心城市不仅聚集着资本主义的工业、资本、政治权力,而且聚集着大批和近代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成熟的产业无产阶级,易于组织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革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一旦革命条件成熟,即可发动城市工人阶级进行武装起义,暴力夺取政权。
恩格斯根据亲身的革命实践,深刻总结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指出武装起义像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既要有勇敢精神,又不能莽撞行事,要求熟练掌握规律、精心组织,一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敌人的战斗力量在组织、训练和传统的威望方面都占据优势”;二要“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对付敌人”,否则“就要被击溃和被消灭”;三是“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方针,“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四要抓住时机,“必须在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力求获得新的胜利,即令是不大的胜利”,以便保持起义者“精神上的优势”;五是“必须把那些总是尾随强者而且总是站在较安全的一边的动摇分子争取过来”;六要“在敌人还没有能集中自己的力量来攻击你以前就迫使他们退却”。这些关于武装起义的规则“如果被忽视,那么忽视它们的政党就会遭到灭亡”[9]。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构想通过组织领导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本道路,它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二 巴黎公社革命的尝试
法国工人阶级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一直是欧洲革命的先锋”“自大革命以来就一直是国家中的一种力量”“是进步的战斗大军”[10],工人运动发展深入,在拿破仑第二帝国覆灭前的两年里,工人的罢工已从经济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不久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兵临巴黎城下。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屈膝投降,对内反对无产阶级、策划镇压巴黎革命力量、预谋解除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武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激化。
1871年3月18日凌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工人被迫自卫反击,随即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所有政府机关,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了政权,反动的梯也尔资产阶级政府逃亡,起义取得了胜利。巴黎人民通过人民普选产生的委员组成巴黎公社委员会,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建立了一个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府——公社委员会;废除资产阶级国家的常备军和警察,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为唯一的武装力量;对一切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并可随时撤换,其薪金保持在普通工人工资水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劳动群众利益的政策,组织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管理。这些政策措施表明巴黎公社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然而,这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处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梯也尔反动政府勾结普鲁士侵略军对公社开始猖狂反扑。5月21日,反动政府军攻入巴黎,英雄的公社战士与敌浴血奋战一周后,于5月28日最终被反动政府镇压下去。巴黎公社革命失败。
巴黎公社虽然仅仅存在了72天,却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民革命。它是工人阶级用武装起义的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11],这一基本的“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12],其永恒的革命原则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永远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三 俄国十月革命的验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竞相争夺瓜分世界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诉诸武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军队在前线接连失利,战争也使俄国经济陷入崩溃境地,工人反战罢工和游行示威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大城市此起彼伏,农民起义也席卷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日益严重,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思想,深入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点和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结合俄国国情和革命实际,认为:革命不一定在工业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资本主义的战线将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被突破,而大战中的俄国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就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列宁提出“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13]的口号,号召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各国无产阶级利用战争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继续沙皇专制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挣扎在死亡的边缘。1917年4月,列宁提出著名的“四月提纲”——《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动员布尔什维克党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俄国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政府。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残酷镇压了首都工人群众的和平示威运动,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消失,只有通过革命暴力来夺取政权。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做出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决定,号召工人、农民和士兵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旗帜下,准备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并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以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首都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工人赤卫队很快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所有重要据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仓皇出逃,起义群众占领冬宫。7日当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通过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俄国将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并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大会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在全国的展开,各地工农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从中心城市向广大农村扩展,到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了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从构想变成现实,验证了无产阶级通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基本道路的可行性,以丰富的革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加强了同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14],开启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进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65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0—15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77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9页。
[14]《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