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回响:西方海洋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特洛伊战争:西方历史上最早的远洋战争

正如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所述,古希腊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征战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掠夺史和战争史。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所著的《伊利亚特》史诗叙述了古希腊人和居住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古希腊神话把这场战争的原因归于神明之间的争执,而他们的争执又涉及于凡人。据说奥林匹斯山上的主神宙斯从普罗米修斯那里得知,他与女神忒提斯所生的儿子将推翻他的统治。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宙斯决定把忒提斯下嫁给凡人。在忒提斯与米尔弥冬人首领佩琉斯的婚礼上,争吵女神因为没有受到邀请而进行报复。她把一个写有“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扔向席间,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情与美丽女神阿佛洛狄忒之间的争吵。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进行裁判。

帕里斯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与第二个妻子赫卡柏的次子,在他即将出生前,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生下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炬,火炬把整个特洛伊城烧成了一片灰烬。普里阿摩斯从寓言家那里得知,这个孩子将给特洛伊城带来灾难,使特洛伊城遭到毁灭。儿子出生后,普里阿摩斯在寓言家的劝说下,派仆人阿革拉俄斯把他扔到了爱达山上。后来,阿革拉俄斯发现,这个婴孩被一头母熊收留哺育,虽然过了五天,但仍然躺在森林里的草地上,毫发无损,健康活泼。于是决定把他带回自己的土地上,并抚养成人,并取名帕里斯。帕里斯渐渐长成一个健壮英俊、风流倜傥的小伙子。

三位女神分别许给帕里斯权力、智慧和美女,而帕里斯经过一番比较,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后来,帕里斯跟随兄长赫克托尔到希腊与斯巴达缔结和平盟约。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偷走了斯巴达国王米劳奈斯的妻子、当时世间最美的女子海伦。米劳奈斯大怒,他的哥哥,野心勃勃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趁此机会纠结全希腊城邦国家,包括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在内的英雄人物,组成盟军,率领一千多艘船只,进军特洛伊,发动了特洛伊战争。海伦的两位兄长卡斯托尔和波吕丢克斯听到妹妹被劫,立即带领船队扬帆出海。在靠近特洛伊的列斯堡岛屿附近遇到风暴,失去消息。传说是被宙斯招到了天上,变成两颗星星,成为海上的保护神。

阿伽门农带领一千多艘船只扬帆起航,在进军特洛伊的征途上,遇到了一系列的危险。当船队到达卡律塞岛,他们登岛寻找淡水,以补充水源。在岛上,百发百中,箭术高超的菲罗克忒忒斯正准备在一个废弃的祭坛旁祭拜雅典娜女神时,一条毒蛇窜了上来,在他的脚跟上咬了一口。他虽被抬回战船,但伤口越来越严重,散发出令人无法忍受的恶臭。菲罗克忒忒斯也常常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无奈之下,奥德修斯悄悄地把他放进一艘小船,划到了荒凉的雷姆诺斯岛,把他遗弃在岛上一个幽僻的岩洞里。就这样,希腊军队失去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弓箭手。

希腊军队继续前行,然而风浪把船队带到了密西埃湾,远离了特洛伊的方向。他们在登岸时遭到了密西埃国王特勒福斯带领的军队的阻挡,双方展开了一场难解难分的殊死搏斗。后来,希腊人整合溃败的军队,兵分两路,以巧妙的战术出击,扭转战局,取得了优势。再后来,双方互派使者议和。密西埃国王答应为希腊人提供食物和住处,帮助他们度过严冬。

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冒险,希腊军队终于到达特洛伊海岸,兵临城下。然而,他们很快发现,特洛伊参战的军队在数量和力量上都超过了希腊人。全副武装的特洛伊人在王子赫克托尔的带领下,像潮水般地直冲希腊联军的先锋部队。希腊军队积极迎战。

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特洛伊军民齐心协力,从不放松警惕,特洛伊城固若金汤,希腊军队无法从正面进攻。但希腊军队没有就此罢休,他们组织兵力,袭击特洛伊附近地区。各个城邦国家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抢劫财物和奴隶,甚至因为分赃不均而起纷争。英雄阿喀琉斯率领船队从海上发动攻击,攻克并占领了12座城池,从王宫里抢劫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劫持了吕耳那所斯国王的女儿、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为奴。另一位希腊英雄埃阿斯,以掠夺城市而闻名。他率领战船一直攻击到色雷斯半岛,抢劫了大量的黄金珠宝。每一次战役结束,希腊军队都满载而归,然后聚在一起分配战利品。

特洛伊军队在赫克托尔的率领下,斗志昂扬,英勇战斗,主动出击,抗击希腊军队的侵略。他们犹如“辽阔的海上一个巨浪咆哮着,……凶猛地扑过船舷……呐喊着冲过壁垒,驾着战车一直冲击到船艄前面,挥动双刃枪与阿凯奥斯人展开近战”[1]。驻扎在海边的希腊军队顽强抵抗,英勇的赫克托尔率领特洛伊军队蜂拥而来,“犹如由宙斯获得的河流出口,巨大的海浪临面撞击湍急的水流,两岸的悬崖回应着奔腾的大海的咆哮,特洛伊人也这样猛扑过来一片喧嚣”。他们“有如食肉的狮子猛攻船舶”,并给“翘尾船点起团团熊熊烈火”,“远谋的宙斯亲自看见船只燃起耀眼的烈焰。”[2]英雄埃阿斯“举着燃烧的火把,响应赫克托尔的召唤,挥舞着长枪,凶猛地刺杀。就这样,他连续把十二个敌人杀死在船边。”[3]就这样,特洛伊军队焚烧了希腊军队的营地和战船,上演了一出希腊版的“火烧赤壁”。

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年,赫克托尔三次焚烧希腊军队的战船,而特洛伊城依旧岿然屹立,固若金汤。由于常年战争,死尸遍地,希腊军队中的士兵都“患上了瘟疫,一个个悲惨地死去,营地上焚化尸体的柴火昼夜不息。”[4]瘟疫随之在军中蔓延了十天,直到奥德修斯把女祭司布里塞伊斯归还给特洛伊人。

可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心有不甘,召集人马准备和特洛伊人决一死战。不久,两军进入短兵相接的战斗。盾牌碰撞,长矛交错,人喊马嘶,锣鼓声阵阵,喊杀声此起彼伏。血腥的战斗又使许多英雄死在战场上。特洛伊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直到阿喀琉斯的表弟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杀死,使阿喀琉斯异常悲痛,决心复仇时,战况才有所逆转。由于表弟被杀死,阿喀琉斯很快就与一向不和的阿伽门农达成谅解,再度参战。阿喀琉斯来到特洛伊城下,和赫克托尔决一死战。阿喀琉斯是阿尔戈人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出生时,母亲希望他能够成为神人,就把他带到冥河边,提起他的脚后跟,把他浸泡在冥河水中。经过冥河水的浸泡,阿喀琉斯全身上下刀枪不入。但母亲手握脚后跟的地方没有浸到冥河水,被帕里斯用毒箭射中而死,这就有了后来的“阿喀琉斯的脚踵”之说,用来比喻人的致命弱点。

特洛伊城下,阿喀琉斯大战赫克托尔。几十个回合之后,阿喀琉斯“一枪戳中向他猛扑的赫克托尔的喉部,枪尖笔直地穿过柔软的脖颈”。接着,阿喀琉斯不顾赫克托尔生前的请求,剥下他身上的盔甲,用牛皮绳捆住赫克托尔的双脚,“把它们系上战车,让脑袋在后面拖地。”[5]然后,驾车扬长而去。之后,希腊人集聚全部兵力围攻特洛伊城,然而各种尝试都归于失败。最后,一向以智慧著名的奥德修斯使出“木马计”,用船板做成了一只巨大的木马,在木马肚子里藏下足够多的希腊英雄,让其余的希腊军队撤退到忒涅多斯岛,并且放火烧毁希腊军营里的帐篷和营具等一切物品,诱使特洛伊人毫不戒备地出城来到海滩上。最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下命令把木马拖进特洛伊城。夜里,藏在木马腹中的希腊人破马而出,悄悄潜入特洛伊城,和潜在城外的希腊军队内外夹击,将特洛伊城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特洛伊城,使几百年来固若金汤的特洛伊城毁于一旦。

从故事的细节来看,特洛伊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典型的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的战争。战争结束了,以阿伽门农为统帅的希腊军队似乎取得了胜利,因为他们又征服了一个富庶强大的国家。特洛伊城毁于大火,城里的居民不是被杀死,就是被俘虏当作奴隶。在没有了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希腊人开始肆意掠夺财富,“他们把黄金、白银、琥珀、各式各样的豪华家具、女人和孩子等战利品都搬到船上。”特洛伊王室的女性成员都成为希腊将领的奴隶,王后赫尔柏成了奥德修斯的俘虏,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刻被涅俄普托勒摩斯占有,而“米劳奈斯带着海伦离开了还在燃烧的特洛伊城……他的兄弟阿伽门农,带着从埃阿斯手里抢来的高贵的卡珊德拉……”[6]凯旋的希腊人满怀期望和思乡之情,带着财富和俘虏踏上了回乡的征途。然而,他们在归途中遇到了海上风暴等灾难的袭击,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带领的军队大部分船只被毁,只剩下一小部分战船继续朝着伯罗奔尼撒海岸航行。当他们刚刚行驶到拉哥尼亚的玛勒阿岛附近,突然来了一阵狂风,又把他的船只吹到大海上。阿伽门农历尽磨难,终于漂流到了迈锡尼的南岸,停泊在安全的港湾里。直到顺风吹起,他才怀着愉快的心情命令船队起锚,驶向迈锡尼的港湾。然而,回到迈锡尼后,却被自己的妻子和情敌谋杀,落得了可悲的下场。

特洛伊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的战争,不仅记录了古希腊人的航海史,而且揭示了古希腊人对海洋的认识和情感、征服与利用。海洋是一个充满险恶的地方。大海之上,暴风雨怒吼,怪物肆虐。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对海洋进行生动描述的是希腊神话。由于人类早期对海洋认知的局限性,神秘的海洋经常被妖魔化。在《荷马史诗》中,大海的颜色是“像葡萄酒一样深色的”(wine dark sea),这里的葡萄酒应当是白葡萄酒,深幽碧蓝。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神灵和超自然生物,如海神涅柔斯和多丽丝生育了五十个海仙女,著名的安菲特律忒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海神波塞冬的妻子,和波塞冬形影相随,在大海上纵横肆意,时而掀起滔天巨浪,时而吞没船只。海神波塞冬不仅掌管海洋,还掌管着地震、风暴和马群。形状如海马并且长着鱼尾的特里同不仅是海神波塞冬的随从,也是他的儿子。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之间的墨西拿海峡因地势险峻赋予人类无限的灵感。它的一侧有一块危险的斯库拉巨石(锡拉岩礁),而另一侧是著名的卡律布狄斯大漩涡。得灵感于海洋中的巨石、激流与漩涡,希腊神话里就有了专门吞吃水手的女海妖斯库拉。她有六头十二臂,腰间缠着一条由恶狗围成的腰带,守护着墨西拿海峡的一侧。而另一侧则由海神波塞冬和大地之神盖亚所生的女儿卡律布狄斯控制,她吞噬所有经过的船只。

由此可见,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体验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对海洋的情感也充满了矛盾:既欲亲之近之,又不得不敬之远之。大海的壮阔美丽和它赋予人类生存无穷尽的资源,不仅吸引着无数赶海人为之献身,也吸引着无数的墨人骚客咏之颂之;而大海变化的反复无常和处处充满的危险,又使人类对它敬而远之,甚至充满了恐惧,并使其妖魔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海洋的不断探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进一步加深,海洋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人类的海洋意识不断加强。到了公元15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在他的八卷本专著《地理学指南》中,描述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如何不为人所知,他相信只要轮船进入大西洋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国家。当时,他描绘的地图已经为世界所知,并且相当准确。这说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