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再论文艺鉴赏学学科构建及其他[26]
一 姚斯等接受美学——文艺鉴赏学诞生之“前奏”
文艺鉴赏学的发展历史,它的直接源头,可以上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所诞生的接受美学。当时,以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岗·伊瑟尔等几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或接受理论(Receptions Theory)的主张。而且,他们的主张很快构成了一门文艺美学新学科的雏形,并产生了广泛世界影响。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R.C.霍拉勃在《接受理论》所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27]
接受美学促进了我们所谓文艺鉴赏学的诞生,其最大贡献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改变了读者(接受者)在文艺鉴赏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传统美学中的接受者只是作品之外的一个被动存在,作品总是第一性的,接受者的鉴赏永远是第二性的。接受美学与之相反,它把接受者看成是作品意义得以生发的第一因素,是文艺鉴赏活动的主体,作品不是由作者独家生产出来,而是由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结果。
其次,对文艺作品概念的理解与过去大不一样。通常所说的文艺作品是完全独立于接受者而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它的含义与价值是本身所固有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永远不变的;而接受美学把文艺作品视为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作品意义具有未定性,而且它必须靠接受者的鉴赏才能产生意义。
最后,接受美学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接受者及其鉴赏活动。文艺活动不再只是作者的创造活动,而是包括从作者、作品到接受者的动力学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美学的研究视野。一部文艺史,不仅是一部关于作家与作品的历史,还应成为作品接受史或效果史;文艺作品的历史生存即在于一代一代接受者的接受长链中。
由于接受美学强调了接受者的突出作用,同时又十分重视对整个鉴赏过程的考察,并形成了以接受者为主体和以作品为客体的理论体系,客观上为我们提出文艺鉴赏学作为文艺美学一个独立分支的构想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然而,姚斯等接受美学违背存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忽视或贬低文艺作品的客观存在,无限夸大接受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明显陷入一种绝对相对主义。可喜的是,后来瑙曼等接受美学学者发展了姚斯、伊瑟尔学派正确的一面,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在这种范型中,艺术的效果与接收尽管很重要,而且终于影响生产,但也清楚地处于次级地位。”[28]我们以为,接受美学只要从根本上摆正文艺作品与接受者的主客体关系,然后再怎么强调接受者的决定影响都可以理解。
二 早期文艺鉴赏学研究扫描
在接受美学之前,人们已很早就开始关注文艺鉴赏活动了。回顾早期人们对文艺鉴赏的研究,这对于我们创建文艺鉴赏学大有益处。早期文艺鉴赏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1.文艺鉴赏的审美功用同道德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古代文艺鉴赏理论中,文艺鉴赏往往被视为道德教化的特殊方式。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9]的理论是其典型代表。在孔子看来,要造就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当应学《诗》,继而学礼,后可学乐,乐是造成一个完人的最终关键。据说孔子就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但他对音乐的鉴赏,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而是因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0]孔子是把对音乐的鉴赏当成是修身的方式来进行的。荀子在他的《乐论》中也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31]认为音乐是人们寓教于乐、以善民心的一种美育形式。
以上我国古代这一文艺审美观,与西方早期的文艺鉴赏理论几乎不谋而合。柏拉图认为如果诗歌“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那么,“我们要拒绝他进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因为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摹仿诗人对于人心也是如此,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32]这正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文艺、要求文艺。进而,朱光潜指出:“柏拉图在西方是第一个人明确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作文艺的批评标准。”[33]
事实上,古代人们对文艺道德教化作用的重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得到强化,以至于把文艺看成是经国传道的重要工具。这一思想,始终影响着后人的文艺创作与文艺鉴赏活动。
2.早期文艺鉴赏学研究或依附于美学理论,或散见于一般的文艺理论著作中。
在西方,自1750年德国鲍姆伽登出版《美学》,即确立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之后,又通过康德、席勒、黑格尔等人的发扬光大,便使西方美学研究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直接思想渊源。西方美学研究,自诞生之初就是把文艺作为主要对象的。所以,尽管在姚斯接受美学之前未能形成文艺鉴赏学的理论体系,但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几乎占一半的篇幅都是探讨艺术美及其审美鉴赏的,只是对美和艺术作形而上的思考较多,对不同门类文艺作品的鉴赏研究很少。
美学在我国历史上并未能形成自己的学科。然而,我国的文艺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文艺鉴赏和文艺创作中主体的审美经验,强调主体的直觉感悟与整体把握,因而也提出了很多具有独特意义的文艺鉴赏理论,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3.早期文艺鉴赏研究内容丰富,涉及文艺鉴赏学的方方面面。
早期文艺鉴赏研究对文艺鉴赏的很多理论问题都有涉及,其中有不少观点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审美鉴赏以及理论建构。略举数例如次。
(1)经世致用的文艺鉴赏观。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论语·阳货》中,他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上两段话,最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经世致用的文艺鉴赏观,同时也指出了文艺的认识、教育和美感作用,可谓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艺鉴赏理论的先河。
在西方,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表述:“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34]强调善,也正是经世致用观的具体体现。
(2)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艺鉴赏方法理论。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将“知言”之果归于“养气”之因,“养气”当指鉴赏主体长期的道德与艺术修养。如何“知言”(正确感知语言艺术)?孟子又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35]还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36]从此,知言养气、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便成为人们文艺鉴赏的重要方法。
(3)审美趣味说。
这是18世纪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审美理论。“趣味”一词最初由约翰·德累顿等人提出,后经夏夫兹博里和阿迪逊等学者的专门解释与多次使用,使之成为鉴赏美学中广为流行的词汇。在他们看来,“趣味”是人的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鉴赏美的器官。每当我们采取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去鉴赏美的事物,这种感官即开始工作,它的工作就像味觉器官品尝糖的“甜”和盐的“咸”,是直接地、不假思索地感受和品味。而正是通过以上类比,所以他们将专门负责对美和丑进行鉴赏的器官称为“趣味”。[37]在夏夫兹博里等人之后,又有大卫·休谟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论审美趣味的标准》,继之还有康德所著《判断力批判》问世,对趣味的判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古代哲人对审美趣味的理解不一定很全面,甚至有的已经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但它的确是涉及了文艺鉴赏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4)文艺鉴赏的享受性。
古人把文艺鉴赏看成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情感的交流,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这是对的。早期文艺鉴赏理论中所说的“净化”(亚里士多德)、“兴”(孔子)、“寓教于乐”(贺拉斯)等,都是指文艺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鉴赏或精神享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8]这正是前人从成功的文艺鉴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5)无为、虚静、旁观等有关文艺鉴赏态度的理论。
“无为”,是中国老子提出的。最初是指一种生活的态度,清心寡欲,甘于恬淡,摆脱日常意识,达到无为境界。即所谓“吾以无为诚乐矣。”[39]后引申到鉴赏音乐或其他艺术,同样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分辨其中的钟鼓之音或具体的形状色彩,要从艺术的境界中跳出来去领悟其中之道。
老子之后,庄子又发展了他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心斋”、“坐忘”等概念,也即指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让身心进入自由的审美鉴赏境界。再往后,还有荀子的“虚一而静”;[40]刘勰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41]等,这都是认为只有洗净心灵上的污垢才能从容地玩味对象,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在古代西方哲人那里,毕达哥拉斯的观点比较接近现代人的审美思想,他说:“生活就像是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42]这种旁观者的审美鉴赏态度与老庄的“无为观”大致相似。后来,康德则表述得更为直接,他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43]“无利害观念”也即是没有日常物欲的思想。
(6)“知音论”与“六观论”。
刘勰是中国古代比较多地研究文艺鉴赏的第一人,他最著名的文艺鉴赏学说主要体现在“知音论”和“六观论”两大方面。
《文心雕龙》专列《知音》一篇,对知音其难以及知音的基本要求有独到和较为系统的见解。他认为,要想成为知音,首先要端正思想方法,不能“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丧”。其次是要加强鉴赏主体的修养,提出务先博观,“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最后则是要全面地分析作品,防止偏见偏爱,具体而言就是要运用“六观”方法。所谓“六观论”,按他的说法即是“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这“六观”鉴赏方法,对我们全面系统地鉴赏文艺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早期文艺鉴赏理论,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审美标准、审美范畴、审美方法等方面很多重要观点,它们对于当今文艺鉴赏学的确立奠定了稳固基础。
三 文艺鉴赏学学科构建框架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并以某一类现象的普遍规律当作自身研究对象。文艺鉴赏学所研究的,就是人类从事文艺鉴赏并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的普遍规律。所谓文艺鉴赏学,它首先是一门美学,确切地说,它是研究人类文艺鉴赏活动的美的科学。因此,我们亦可将文艺鉴赏学称为文艺鉴赏美学。
文艺是伴随着人类起源而诞生。有人类就有劳动,有劳动就有文艺。刘勰所谓“民生而志,咏歌所含”[44]正是这个意思。与此同时,有文艺又必然有鉴赏,不为鉴赏而存在的文艺并不存在。可以说,文艺创作与文艺鉴赏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均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历史上关于文艺创作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人去系统地研究文艺鉴赏学。是否文艺鉴赏不存在什么科学?或者说不存在一种共同的、普遍的规律?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尽管如此,从古到今,文艺鉴赏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人类需要文艺,人类需要美,对文艺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这一切为文艺鉴赏学的形成、发展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大凡一门科学的建立,总是以大量的实践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众所周知,文艺是美的最高体现,文艺鉴赏自然也即是发现美、享受美的一种精神活动。要界定文艺鉴赏学范畴,我们先对美学的范畴作如下概括:

美的哲学,侧重于对美的现象作形而上的探索与揭示,带有极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人的美学,基本上属于此类;美的经验,主要在于对人类审美过程作现象描述,譬如距离说、移情说、实验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都是关于美的经验的总结;美的对象(文艺美学),则着重从文艺理论、文艺鉴赏与批评、文学艺术史等方面考察人类的审美现象,历史上又多以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学规律或法则为主,如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丹纳《艺术哲学》、刘勰《文心雕龙》、石涛《画语录》等,都是以文学艺术门类为对象来研究美。
这里,我们把文艺鉴赏学作为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突出学科来加以研究,它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美学内容,而且还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的文艺鉴赏。总体而言,文艺美学研究的是整个文艺交际系统,它包括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鉴赏三个子系统,那么文艺美学即是围绕文艺这个独特系统的三个方面展开:

文艺创作,主要探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作文艺作品;作品形式——作为人类审美接受的客体存在——重在揭示艺术创作的审美结构、审美特征及其审美价值;鉴赏实现,则是侧重研究文艺作品如何被读者、听众或观众所接受。
文艺鉴赏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美学诞生也才有相应位置,文艺美学才逐渐开始显现出“作者美学”、“作品美学”和“读者(接受)美学(‘文艺鉴赏学’)”三者分庭抗礼的端倪。此前文艺鉴赏学均涵盖在作者美学和作品美学中。在黑格尔那里,艺术本身就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他说过,美学范围就是艺术,或者说美的艺术的哲学。[45]不过,黑格尔的美学体系甚至后来的诸如《拉奥孔》(莱辛)、《艺术哲学》(丹纳)、《艺术论》(托尔斯泰)等艺术美学著作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只是以对某些艺术品类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规律或法则为重点,而对不同门类文艺的类型鉴赏则少有探讨。即使在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美学那里,这方面仍然显得非常薄弱。
在中国,因经世致用思想长期主导美学研究,美学学科的发展比西方国家要滞后得多。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美学界才开始对美的对象、范畴和学科形态等进行系统研究,但对文艺鉴赏学的自觉构建顶多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一方面,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于1980年6月在昆明召开,随后美学学科研究在中国才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学者们对于美学的研究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学名著译丛在中国的出版等,特别是接受美学奠基人汉斯·罗伯特·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和全面介绍该学派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R.C.霍拉勃《接受理论》在我国发行;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校普遍重点实施的文化素质教育,“文艺鉴赏学”作为大学生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广泛开设,且在近年“文艺鉴赏学”还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广泛推荐,[46]从鉴赏实践的层面对其进行独立深入的系统研究即成为必然。虽然,中国的“读者美学”或“文艺鉴赏学”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就与大学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联系起来,再次体现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审美理念和研究特色。
“文艺鉴赏学”要研究的范畴有三:一是文艺鉴赏的一般美学原理;二是文艺鉴赏的规律与方法;三是各门类文艺作品的鉴赏。具体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