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史学
借器之势 出道之新:数字人文浪潮下物产研究的基础、框架和进路[1]
左亮/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包平/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摘要:物产作为联系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物产记载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献之中,深度利用率不高,形成了信息孤岛、价值洼地。通过对正史、地方志、期刊、调查报告、文人笔记及档案等文献中物产信息的整理,利用数字人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构建契合物产研究的框架和模型,旨在革新方志物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增强物产资料的整体性和实证性,形成一套物产知识智能重组与再造的可复制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对物产隐性知识的再发现,激活物产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基因,为溯源种质资源、讲好土特产故事等提供历史证据。
关键词:物产 体系化 数智赋能 深度利用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典型的文理交叉融合的跨领域学科,既依托于传统文献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又丰富了传统文献研究的体系,成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之间最恰当的桥梁。[2]近年来,数字人文研究方兴未艾,其理论探讨、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3]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探讨人文研究新范式、新空间也已成为新的潮流,目前在文学、文献学、历史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等领域已有颇多研究成果问世。[4]在体系架构方面,相关框架、体系已基本建设完毕。[5]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等也已部署到位。“有物产而人始生活”,物产既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具体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三才”思想的物象表征,也涵养了民生日用的要素禀赋,是中国民众的生命镜像。物产研究作为农业史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那么如何运用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构建契合物产自身属性的框架和模型,从而挖掘物产蕴含的隐性信息开展深度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