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科研主体影响力评价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一方面,科学研究、创新与社会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体系使得现行科研主体影响力评价体系面临重构的挑战。现行的科学研究主体影响力评价体系是以审计和问责为核心机制、专注于科学研究投资经济效率的传统科学研究影响力评价体系,其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有二:其一是创新研究的线性模型,即对科学研究投资的增加会导致科学知识储备的增加,进而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其二是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标志,即经济增长能够带来社会进步,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科学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然而,随着科学研究、创新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化,传统科学研究主体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受到较大挑战,如创新是一个复杂交互的过程,科学研究知识生产模式从基础研究逐渐向应用研究转化,经济增长并没有系统地解决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重大系统转型的挑战等。因此,作为指引复杂系统转型的一个重要工具,科学研究影响力评价应该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不仅需要展示科学研究主体自身的影响力水平,还应该提供对科学研究影响力产生过程的机制分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展开,如B.Bozeman和D. Sarewitz提出用公共价值绘图(Public Value Mapping,PVM)方法评估研究实现社会目标的能力[10],J.M.Spaapen和V.Drooge通过SIAMPI项目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揭示富有成效的互动促进影响力产生的机制[11],P.B.Joly等人提出ASIRPA(Socio-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Public Agricultural Research)方法,旨在利用一系列标准化的事后案例研究来了解科学研究影响力产生机制的一般特征[12]等。

另一方面,随着文献数据库的细分化和专业化的演变、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与发展,科研成果呈现形态多元化、泛在化的特征,科学研究影响力形成机制与路径进而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使得仅仅以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为基础,依靠科研论文引用率的科研评价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在Web 2.0背景下,随着以维基百科、推特、Facebook、YouTube、微博等为代表的公共社交网络平台,以ResearchGate、Mendeley、CiteULike、Academia.edu、F1000等为代表的在线科研社交平台,以arXiv、PLOS等为代表的开放获取网站,以Cite It In、Impactstory、科学网、万方学术圈、数据堂等为代表的专门替代计量数据搜集和分析平台的兴起与发展,科学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方式越来越泛在化,科学数据的分布越来越多元化,集多种数据源、多种成果类型、多维计量指标为一体的科学研究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科学研究影响力评价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论文、专著、专利等评价成果,也包括博文、实验方案、代码、视频、图片、数据集、采访等多种呈现形式的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基点也不再局限于引用,还拓展到关注、链接、浏览、下载、提及、评论、订阅等多种学术成果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