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之路
一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一)文化资本的概念
“文化资本”也是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1986年《资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界定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一是文化的具体化、实体化状态,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文化通过精神和实体的形式得以表达;二是客观的、物化的状态,以物品的形式(比如艺术作品、图书、文字、工具、机器等)存在着,表达历史上某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内涵;三是制度的状态,是文化从个体层面到集体层面、从个别到共有的升级。这一状态赋予了文化资本完全地原始性的资产的属性。[4]其中,这里提到的文化资本的第一种形态对应了文化的形成过程;第二种形态对应的是客观的、物化的、有形的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第三种形态对应的是将文化、文化资源这一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化资本)纳入社会生产、文化生产过程之中,实现资本的增值。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所涉及的范畴较广,在这里,我们仅就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产品生产等相关的问题展开分析。
(二)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以投入生产过程中并且不断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物质与精神形态。与文化资本相比,文化资源概念注重将文化作为资源来看待,强调文化资源的数量与品质、内涵与文化价值。而文化资本注重将文化作为资本来看待,强调文化参与社会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作用。可以说,文化资源本身并不是资本,文化资源可以被用来开发、利用,转化成经济资源,也可以仅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起来,加以欣赏。只有当文化资源进入社会生产领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效益、创造了价值并取得相应的回报,这时才成为资本。
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等要素的参与之外,科技、文化、创意等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文化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性要素,而文化产品生产是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过程,是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必经阶段。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就是将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到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部门,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商品,从而实现盈利的过程,即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产业化。[5]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与经济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有效路径。
二 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路径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文化资源的价值、类型、数量等因素,也与当地人力资本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不同地区文化资源、人力资本、相关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存在差异,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竞争力不尽相同,文化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产业化路径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讲,文化资源越丰富、文化价值越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越好;而人力资本越充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文化产业越繁荣,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大。此外,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类型的差异上。
(一)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开发——“文化资源+旅游”
该类型的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文物资源、民俗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该类型产业运作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文化资源+旅游”等类型的文化业态更强调利用本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选择。
以文化旅游为例。文化旅游业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也是通过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而形成的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不少文化资源大省将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以云南为例,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被称作“1+X”模式,即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出版业、医疗保健业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文化资源重镇大理则更倾向于以项目来带动的模式。以项目带动产业的发展,培植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知名的文化品牌。与之不同,山西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则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旨在构建和完善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武昌则提出要综合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通过重点策划并打造出“首义文化”“黄鹤文化”以及“古代楚王府古街文化”等系列品牌项目,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集群。
河南省也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以古文化、黄河、少林寺、太极拳、寻根觅祖、洛阳牡丹、开封菊花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也推出了不少相关的旅游精品,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焦作云台山、开封清明上河园、白马寺、安阳殷墟等一批精品景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体地,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本书第三章展开分析。
(二)以内容为主导的开发——“文化资源+创意”
以内容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创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转化过程中,突出创新、创意和品牌,弱化资源的倾向日益明显。当然,强调创意并非不需要文化资源等要素的参与,但是在该类型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文化资源已经无法使自身在竞争中获得垄断性的地位。或者说该类文化产业的开发中,竞争优势只能来自创意,因而注重创意、求新求变是该类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核心。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的来源,而创意、创新则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有形的文化资源还是无形的文化资源,“资源+创意”都可以赋予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性和个性,使其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而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毫无疑问,文化资源是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文化资源越丰富、独特的地区,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也就越大。然而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却并不总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少文化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其创意产业的发展甚至更为成功。具体而言,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资源并不总是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文化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其他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较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来。如美国迪士尼推出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家喻户晓,其中就借鉴了中国历史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和“功夫”“熊猫”等中国文化因素。二是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同质化问题。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各地由于环境、历史的差异,更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本应成为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却由于创新、创意的缺乏,抄袭、复制、模仿等现象,忽略甚至毁坏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文化创意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文化创意企业产品的“山寨”现象频频出现,并进一步导致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的消失。
此外,创意的主体是人,区域人力资源状况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以内容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企业的产业化运作,通过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文化产业价值,来促进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种能力包括创意策划、开发、经营、管理、营销、整合能力等,核心是人才。以新闻传媒业为例,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报业已逐渐被新媒体取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不少新闻传媒企业开始依托其原有的内容制作优势和人才优势,运用其创意策划、管理、经营等能力不断实现栏目的推陈出新、内容生产和制作方式的转变、传播渠道的拓展、多元化和集团化的经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盈利。当然,人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和根本,也是该类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具体地,以内容为主导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将在本书第四章有所涉及。
(三)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开发——“文化资源+科技”
文化资源与科技之间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强调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电子游戏业、动漫业以及新媒体等就属于此类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以游戏业为例,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游戏开发企业能最早地接触到最先进的IT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在全国游戏开发行业中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2017年,上海网络游戏产业产值达到569.3亿元,同比增长24.6%,占中国网络游戏产值的28.3%。[6]技术优势演变为竞争优势,从而吸引了更多人才、资金、资源的集聚,这有利于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进一步拉大技术差距,构建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持体系,形成区域该类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企业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共生性和融合性。随着创意和新技术的运用,文化产业正不断发展出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并在带动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兴文化业态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即“文化+科技”。具体地,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内容制作、传播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除此以外,以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也逐步波及设计、游戏、广告、出版、影视广播等传统行业,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其中,依托于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新兴产业包括数字动漫、网络游戏、广告等;基于数字技术搭建平台的文化信息传播服务类主要有博客、微博、社交、门户、新闻、电子商务、互动社区等网站以及电子书、手机报、手机新闻、手机彩铃、手机广告、手机视频、微信、流媒体、新型电视媒体等;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业态演变类,包括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则主要包括利用新技术打造的文化旅游服务、实景演出等。
可以说,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会带来文化产业的巨大变革。目前,上海已逐渐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将创意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集合,并逐渐形成强有力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群发展的规模效益,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具体地,河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问题在本书第四章展开分析。
总之,文化资源、创意和技术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中,创意和技术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地,以创意、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价值的挖掘也是重要的环节。
三 文化品牌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品牌的培育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地区不遗余力在推进的环节,因此,培育中原文化品牌可以说是河南丰富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也是未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重中之重。具体地,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品牌培育的问题将在本书第五章进行探讨。
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对其现有文化资源的驾驭和利用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品牌数量和影响力的差异。一方面,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提高其对资源、企业、人才等的吸引力,逐步形成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有利于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地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域内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等都为品牌的培育和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文化品牌又影响着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文化品牌是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次,文化品牌有助于文化产品的营销,以及区域文化产业形象的提升。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应将文化品牌的培育作为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品牌的创建突出区域文化产品的特色和知名度,加大区域品牌整合的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赢得竞争的优势。
四 文化政策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河南文化产业政策措施密切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构成分类有多种。按功能可以将文化产业政策分为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人才政策、金融财政政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等。按照政策的侧重点可以将文化产业政策分为战略规划政策、开发策略政策、财税金融政策以及制度保障政策等。2005年以来,河南文化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这既与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密切相关,也离不开自2005年以来国家和河南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大力扶持;既有各类文化企业在机遇面前的不懈努力,也有政府政策的积极有效干预。在本书的第六章中,笔者对河南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河南文化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体制改革、财税金融政策、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实施中的偏差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分析。
[1] 董辅礽:《论经济与文化》,《经济界》1996年第1期,第39页。
[2]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8~15页。
[3] 汪振军:《创意中原——河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大象出版社,2007,第58页。
[4] 皮埃尔·布迪厄:《资本的形式》,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3~22页。
[5] 徐艳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开发优势转化机制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第150~153页。
[6] 李锋:《2017上海网络游戏产值569.3亿 增长24.6% 占全国28.3%》,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8-05-08/doc-ihaichqy53689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