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同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连片贫困区。为了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山区贫困人口的生活,2007年同心县率先在全区启动生态移民工程。至2016年底,全县先后从生态脆弱的山区搬迁贫困群众2.8万户近13万人,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5.2万,减少为5.1万,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的2000元提高到6907元。总体来看,同心县在移民搬迁、扶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在全面分析同心县相关工作及问题的基础上,以其中一个移民村庄做典型样本,开展“解剖麻雀”式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重要意义。为此,课题组选择了同心县下马关镇的三山井村作为样本村,并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的总体要求,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一年时间内,先后三次赴三山井村对村干部、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访谈。
2016年1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要求易地搬迁脱贫实现“两个确保”的要求,既“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饮水安全、出行、用电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又“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后续发展有门路、转移就业有渠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同心县三山井村在第一个确保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第二个确保上存在明显不足。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当地政府为三山井村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大多都失败了,没能产生预期效益,当然也没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而且,由于土地质量太差,政府又实施禁牧,大部分生态移民户都被迫放弃了农业生产,于是外出务工和扶贫补贴成为三山井村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仍有很多劳动力没能充分就业,甚至“无事可做”。幸运的是,村里绝大部分农户的收入已经远超贫困线。
从扶贫攻坚的角度看,三山井村的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父子分户让低收入、无收入的老人成为贫困户,从而受到扶贫政策支持。现行的扶贫政策虽没有明令禁止这种做法,但是它混淆了扶贫和农民养老问题,实际上侵占了真正贫困户的宝贵扶贫资源,显然违背了精准扶贫的本意。而这种做法具有普遍性,需要有关部门重视。三山井村本来养羊户较多,但是由于政府禁牧,村里的养羊户已经很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出现了国务院扶贫办暗访组指出的“租羊借羊迎检”的现象。此外,非农就业机会缺乏,严重阻滞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在国务院扶贫办、审计署和自治区等的检查督促下,同心县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比如,加大“扶贫车间”的建设力度,创造就业机会;对一些村平均发放扶贫资金的做法进行惩处。
考虑到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户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大面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必须慎之又慎。在连片贫困区内实施移民搬迁,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可能仅仅是将贫困集中,并不能消除贫困。为了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需要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包容性、协调性和综合性,扩大移民安置的范围,变集中安置为插花安置,同时打通相关政策促进农民搬迁。不仅如此,为了强化易地搬迁的脱贫效果,还需要改善扶持政策,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的成功率及其对贫困户的带动性,同时发挥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让普通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村庄的扶贫工作中来。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希望并相信我们的扶贫事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