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论

城市的形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动力经由宗教、政治和资本转向工业、技术与文化。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伴随着创新理论从技术创新向产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拓展,发达国家城市积极向高科技城市或创新型城市迈进。然而,在后工业阶段,由于工业污染、城市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学者、艺术家和政策制定者引领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振兴运动(culture-led regeneration),并进一步在全球掀起“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的浪潮。在此过程中,科技与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相互交织,融合共生。科技不仅丰富了文化创意与艺术的呈现方式,也赋予了公众评价、互动乃至参与生产的能力,一些文化科技企业如腾讯创建了“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的共创平台。同时,文化也赋予科技新的内涵,如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功能不再是接打电话,而是拍照、社交、阅读、听音乐甚至工作;大疆无人机不再仅仅是一台飞行仪器,更多的是用来进行航空拍摄,成为电影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2012年,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跨界合作和融合创新,从而优化产业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并促进新兴业态的发展。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被批准成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入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要素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变革。各国正通过一系列战略和计划重振本国制造业。例如,英国在2009年制定“低碳工业战略”,并与工业界联合启动“英国先进工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美国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初步设计;德国“工业4.0”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会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法国也在2013年以打造“新工业法国”之名,推动国家工业复兴计划。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涵盖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强化智能制造等重要内容,也意味着国家战略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的演进。

基于以上背景,伴随Arduino、3D打印机等开源技术的发明,连接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创客文化”走入大众视野。纵观创客文化的历史演进,其发展离不开四个背景条件的支撑。

一是技术革新的驱动。Arduino、3D打印机等开源硬件和桌面制造工具的诞生使得DIY和定制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为创客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计算、大数据为创客空间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储存中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分享与交流传输;3D打印技术可以让创客的想法快速成型,并实现小批量生产;物联网也为创客文化提供了信息覆盖面广泛、资讯及时的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二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逐渐向现实社会覆盖。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业态”。

三是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前所述,在各国纷纷提出重振本国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以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的背景下,美国与中国分别出台了鼓励创客文化发展的创新、创业政策。2012年,美国通过《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和《就业法案》,以推动更多大众融资平台出现,为大众创新和创意发明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并出台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四是推崇创新的社会环境。其他社会主体如政府职能部门(如美国国防部、农业部)、企业(如英特尔、谷歌、微软、迪士尼、特斯拉、腾讯、海尔)、学校、图书馆和各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也通过提供资助、成立创客空间、举办竞赛和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等方法促进创客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