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创客与创客文化的概念解析
(一)创客的来源、特征与类别
《创客:新工业革命》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对创客的定义是:“一群使用互联网和最新工业技术来进行个性化生产的人。”[45]他们具有“微生产力”,为高度本土化的市场生产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也可能通过互联网而风靡全球。
创客来自消费者。创客们的作品或产品通常是他们所需但在市场上寻觅无果的东西。例如FacePhone的发明者龙黎(Atommann),其初衷是为年迈的外婆制作一款按下屏幕上的头像图片即可拨通电话的手机。此外,创客是介入制造业的“创意阶层”。[46]无论是“超级创意核心”群体还是“从事与创意相关的专业人士”,都可能成为创客。例如,设计师不再满足于在电脑屏幕上绘制图片、构建模型,而是希望生产出实体产品——这一愿望在由无数制造商构成的“云工厂”中并不难实现。另外,公司研发人员也不仅仅满足于为了工作而创造,而是希望基于个人兴趣做出为自己或小众消费者所使用的与众不同的产品。
创客的特点在于制作与分享:其一,他们制作软硬件相结合的作品(即“数字化DIY”);其二,他们通常是在线社群的成员,不仅在社群分享制作故事,而且分享源代码、作品原型和知识产权(即开源和“DIWO”——与他人共创造)。因此,他们不是独自在车库里敲敲打打的孤独的发明者,而是通过社交网络与其他创客密切联系着。这也是创客发起“新工业革命”的路径。依据莫基尔(Mokyr)的分析,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的原因正是不计其数的各种无名手艺人、工程师和艺匠对重大发明(如蒸汽机、电力)进行调整和修补,从这些发明中找到在其专业领域的创新用途。简言之,工业革命从本质上讲即是一场“创客运动”。[47]
创客不同于传统的发明者。发明者追求的是根本性创新,而创客更多的是改造和扩散已存在的技术或是寻找新的应用——他们更可能引发增量创新。从广义上讲,创客并不仅限于技术制作,《爱上制作》杂志的内容就包含了缝补和编织等手工类别。正如安德森所说:“喜欢烹饪的是一个厨房里的创客,喜欢园艺的是一个花园里的创客!”[48]
依据参与创新、创业的程度不同,可将创客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Zero-to-Maker”(入门创客):指刚开始对创客产生兴趣的人,他们有各种背景,可能并不知道如何真正动手做,但是很希望尝试,他们会找到一些创客空间并在里面寻找一些可以指导他们的资源,从而慢慢被带入门学会自己动手制作。
“Maker to Maker”(与创客协作的创客):指具有专业技能的创客,并会主动学习他们需要的知识,能够认识到创客空间里的其他人是做什么的,而且可以跟他们形成资源互补,愿意一起合作完成团体的项目。
“Maker to Market”(进入市场的创客):类似于“偶然的创业者”。他们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制作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而完成项目,但是当他们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人说“这个东西很棒,我可以买得到吗”的时候,他们才突然萌生出原来可以把这个项目产品化的想法,从而发展出一个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变成产品的事业,在市场上销售自己创造的产品。
(二)创客文化的意涵
麦考尔(McCall)将“创客文化”定义为:致力于个人制造的专业人士与爱好者形成社群并不断壮大的景象;其制作的作品,可以是技术装置、开源硬件或软件、时装、家庭装饰,乃至任何可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作品。[49]换言之,创客文化的使命在于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中来,并把新的技术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DIY文化、黑客文化、车库文化和硅谷文化等影响下,创客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开放共享。在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影响下,创客文化秉承开放共享的精神,在线上或线下交流、分享知识与技术,形成“Do-it-with-others”或“Do-it-together”的共创氛围。
新型教育与学习方式。从教育的角度,创客教育与科技教育相关,但其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使他们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使用者。从学习的方式来看,创客文化提倡的是“干中学”,培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所获取的学习资源来看,除了课堂和书本知识,还有线上的教育资源和线下的学习交流。通过以上渠道,最终形成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的学习型社会。
创新创业。创客文化也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首先,创客文化扩大了创新主体,增加了创新平台,从专业科研人员扩展到普罗大众,从实验室走向车库、创客俱乐部、创业咖啡以及创客学校等社会空间;其次,创客文化拓展了创新领域,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创客跨界合作,推动产业革新;最后,创客文化倡导社会各阶层以节俭式、朴素式创新方式,共同推动社会创新的进程。
社会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号召的,即是创业成为新的工作方式,创新成为生活的常态。创客文化呼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呼唤工具的民主化以及更多社会主体的参与。因此,创客文化的发展是扩大创新基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推动“双创”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