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古籍中的“不死药”
如果说黄帝炼丹访道还只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那么,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王们,争先恐后地去寻找不死之药,拼命想要活成神仙的疯狂举动,可就不再是传说了,而是真实的历史了。
谈到“神仙”这个词,今天我们知道,它的出现大概是在战国时期,但要追溯根源,却得从远古时期说起。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掌握对自然的真正理解,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灾害,他们感到无力和困惑,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想法,觉得每个物体和现象背后都有神灵在主宰。而人类也开始幻想自己身上有灵魂,认为人死后,灵魂会脱离肉体,进入另一个神秘的世界。
到了商代,人们把疾病和死亡视为“祸崇”,这是一种祖先或鬼神的惩罚,或者是邪恶巫术的作用。所以,当时治病的方法大多是祈祷,祈求祖先的保佑,或者向神明求宽恕。甚至通过占卜,看看吉凶,似乎能与神灵沟通。你能想象,古代人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似乎神灵的意志就隐藏在这些裂纹中。
但是,时间一长,这些祈祷和占卜毕竟没法解决现实问题。于是巫术开始流行起来,巫师(或巫女)自称能“通鬼神”,是天地之间的中介。这些巫医通过祝祷、驱神、符咒等方式治疗疾病,有时候还会结合一些药物和手术,形成了所谓的“祝由术”。巫术的出现其实早在商代就有了,巫师的地位还相当高,掌握着巨大的神权。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神仙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宣扬神仙的学派并不满足于传统的鬼神观念,他们开始提出,神仙并非生活在冥冥中的幽灵,而是能够在人间找到的存在。神仙的特点很简单:一是看起来像普通人,但能长生不死,永远享受人生的快乐;二是能够随心所欲,拥有神通,做凡人无法做到的一切;三是只要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每个普通人也能跃升为不死神仙。
这种诱人的理想很快吸引了无数人,尤其是那些诸侯王,他们拥有权力和资源,最迫切地希望能借此超脱凡尘,永生不死。正因如此,战国时期,寻求神仙药的活动几乎是火爆了,尤其是在燕国和齐国。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地方靠海,正是神仙方术最早传入的地方。尤其是燕齐文化深受海洋神话的影响,那些关于海上神山和不死之药的传说,在这里传得如火如荼。
在山东蓬莱一带,有一个庙岛群岛,当地的“海市蜃楼”现象非常著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过:“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也就是说,在海面上,似乎会显现出楼阁、人物、车马、宫殿等景象,仿佛是一座神秘的仙山。
而这种奇特的景象,却是自然现象造成的——由于光线折射,远处的景物在特定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会在空中或海面上虚幻显现。当这种“海市蜃楼”世代流传,并被无数目击者证实后,人们自然开始幻想,这就是通向神仙世界的门扉。
于是,传说中出现了“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山上有白色的禽兽,宫殿金碧辉煌,仙人长生不死,不死之药就藏在其中。这一切,经过方士们反复的渲染和鼓吹,逐渐被人们深信不疑,甚至成为了现实中的“真理”。
燕国和齐国的诸侯王们,听信方士的言辞,纷纷派遣大军出海寻药,渴望能借此获得永生。尤其是在齐国,方士驺衍等人的影响下,齐威王、齐宣王都多次派人去寻求不死之药,然而结果都是杳无音信。这些使者再也没有回来,神仙的药方依然遥不可及。
燕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燕昭王听信方士的说法,也派遣了大量人手去东海寻找不死药,结果也是一无所获。而这时,方士们已经开始借机大肆宣扬,吸引了无数类似的信徒和追随者,甚至有的方士直接把“海市蜃楼”现象解读为神仙的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幻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记载,关于齐燕两国派人寻求三神山的事:“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他的话几乎可以说是让这段传说更具了“可信性”,也验证了齐燕两国确实派遣了许多人去寻求不死药。
神仙、神药的传说,遍布了整个东方大地。尤其是在荆楚地区,关于这些神秘事物的故事层出不穷。说起来,这些传闻不仅仅存在于民间,还在历史典籍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比如,《庄子》里的《逍遥游》就描述了一个神秘的“神人”形象。它说,藐姑射山里住着一个神人,肌肤像冰雪一样清冷,身形如同处子,既不吃五谷,也不饮水,靠吸风饮露,乘云气,骑着飞龙四处游荡,甚至去到海的尽头。《齐物论》里更是大胆描述了“至人”的超凡脱俗,他不怕大火,也不怕严寒,雷霆震山,狂风掀海,竟然一点都不为所动。就像这些神仙,骑日月,游四海,生死如风,任他自如。
庄子笔下的这些“神人”,就像脱离尘世的存在,轻盈自由,俨然成为了永恒的传奇。而在他笔下,彭祖等古代修炼成仙的“真人”,更是通过辟谷、服气等方式,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屈原的《楚辞》也写得精彩,尤其是他在《离骚》里幻想自己乘风飞升,前有神鸟引路,后有雷神助阵,甚至凤凰飞腾,天上的日月也跟他同行。那种壮丽的神游,仿佛穿越时空,去往无尽的仙境。《九章》里,他提到自己驾着青龙,穿越瑶池,登昆仑山,品尝神仙的玉英,与天地共生,与日月齐光。这些诗句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浪漫的世界。
还有《战国策·楚策》中的一个有趣故事,讲的是楚国顷襄王得到了一剂不死药。有个“客人”献上了这药,结果,顷襄王的侍卫一不小心就吃了。这可把顷襄王气坏了,觉得药被吃了就等于没了,便准备处死那个卫官。但卫官反应机敏,赶紧辩解道:“我问侍官,侍官说‘可以吃’,所以我才吃了它。这在我并没有罪过,而罪在侍官呀。况且人家敬献的是长生不死的药,我吃了,大王要杀死我,则说明这是催死的药啊!大王杀没有罪的臣子,却是表明了献不死之药的人是欺骗大王呀!”顷襄王一听,觉得自己被捉弄了,不禁怒火消散,反而放了卫官。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长生不死药”的骗局,也反映了当时许多人都抱有追求长生的幻想。
再说说王栩的传说。王栩,号称“鬼谷子”,自幼在云梦山采药,得道成仙。后来他游历至嵩山,这座山被认为是神仙聚集的圣地,云雾缭绕,仙气十足。山上有个鬼谷宅,据说就是王栩当年的住所。传说中还说,嵩山、王屋山、女儿山等名山都有神仙“正神”掌管,而这些“精思”能合成仙药。
其实,不止是这些地方,连《诗纬》里的《含神雾》、还有《孝经纬授神契》都提到过太屋山上有“仙室”,少室山里有“灵药”。这些神秘的地方,似乎都在无声地呼唤着那些渴望成仙的人。
再来聊聊西王母的故事。西方昆仑山上,有一位神人——西王母,她披发戴胜,虎齿豹尾,威风凛凛,手中握着不死药的秘方,甚至直接掌管着通往天界的大门。昆仑山,成为了神仙们常常提及的仙境,堪比东方海上的三神山,似乎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触及的圣地。
总的来说,关于神仙和长生不老药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风靡一时。无论是神仙们的飞升、长生不老,还是方士们的炼丹术,都是那个时代人们所追寻的梦想。最热衷这些梦想的,莫过于各国的王侯贵族了——像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还有楚国的顷襄王,他们都在不断尝试寻求仙药,渴望能得到神仙的庇佑。毕竟,谁不想得到长生不死的秘密呢?
而寻仙药的风潮,正是炼丹术的前奏曲,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由此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