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百多年来唐三彩被认定为明器

唐三彩是清末民初发现的一种唐代多色釉陶器,最初是从位于河南的唐墓出土才为人们所知。由于当时的唐三彩几乎全是从唐代墓葬出土的,国人忌讳凶器,视为不吉,故多不收藏。那时出土的唐三彩大多数由外国人购买收藏,因此唐三彩多出现在外国的博物馆和国外私人藏家手中。
近几十年来唐三彩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重视,追捧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因为唐三彩的兴盛时期在唐高宗至玄宗的近百年间,出土的器物有限,物以稀为贵。二是因为收藏者看好其市场前景,多场拍卖会出现高价成交。三是因为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以及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博物馆等都收藏了唐三彩,这体现出唐三彩具有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唐三彩无疑成了中国珍贵艺术品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已具有了世界公认的高声誉,是高级艺术品和高价值收藏品。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专家学者撰写了研究唐三彩的论文、专著,出版了多种图册。网络上也常有唐三彩相关的文章、评介,以及鉴定类或相关课程的视频等。围绕着唐三彩出现了多种令人疑惑的说法,例如唐三彩是死人陪葬品故家中不宜摆放,烧制唐三彩有官窑、民窑两类作坊,等等。至于如何鉴定唐三彩的真伪,更是说法芜杂,致使不少人无所适从,甚至斥巨资收藏了仿制品。
唐三彩在唐代全是丧葬用的陪葬品吗?抑或如有些人所说的在初唐、中唐时全是陪葬品,唐后期才烧制一些日用器吗?在唐代这种多彩釉陶器也叫唐三彩吗?如一些专家所说唐三彩是专供给皇亲国戚和权贵们所用,平民百姓不允许使用吗?唐三彩比当时的陶瓷器价格都要便宜吗?鉴定唐三彩仅从器型、釉色、开片、返铅几个特征就能判断真伪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惑着人们,影响着人们对唐三彩的认识和判断。
本书依据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实物,以及世界多地唐三彩资深收藏者的收藏品,结合相关唐代文献,并参考收藏者的教训、认知与经验,从多方面探知唐三彩的历史原境状态,避免仅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去认识唐三彩。
1.唐三彩专为陪葬明器的说法至今流行不衰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色彩瑰丽、造型优美而广受喜爱,在中外许多著名博物馆中都陈列有唐三彩。长久以来,唐三彩又被视为陪葬亡灵的专用明器而令人畏惧、排斥。自1905年被发现后,凡是从地下出土的唐三彩器物,人们往往把它砸碎丢弃,以免沾染晦气。在收藏界、古玩界,唐三彩是为亡人陪葬的专用明器,即丧用明器,逐渐变成了少有人怀疑的定论。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中说:“唐代盛行的三彩釉陶器,主要见于作随葬的明器。唐代盛行厚葬,并且有明文见于唐代典章。唐代曾经多次颁发过不同等级的官员死后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三彩陶器有可能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在不太长的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该书还指出:“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彩色中的一种颜色,人们称之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人们称为二彩,带有两种颜色以上的则称为三彩。”
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中“唐三彩”词条说:“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死者生前的普通生活器皿如瓶、钵、罐、缻、盘、杯、碗、盂、枕等均属常见。此外,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
陆建初《古陶瓷识鉴学》(海天出版社,1996年)一书中说:“而至唐代丧葬:‘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輀明器,穷金玉之饰。’虽豪华,但下圹的唐三彩器,其彩釉乃属低温高铅类,亦决不日用的。”
杜卫民《彩瓷断代与辨伪》(学苑出版社,2006年)中说:“明器是古人用来陪葬的器物。古人迷信视死如生,帝王贵族和富有阶级将生前使用的实物用来陪葬;早期的奴隶主贵族还用活人来殉葬。后来逐渐演变为陶、木、纸制的模型来代替。唐三彩实际上就是一种唐代帝王、贵族坟墓中的明器。”
著名文物学家史树青主编《淘宝速查手册》(文物出版社,2007年)中说:“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死者生前的普通生活器皿,如瓶、钵、罐、盘、杯等均属常见。此外,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
王春城《鉴宝专家王春城谈陶瓷收藏》(北京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说:“民国初期北京琉璃厂能经营唐三彩的古董店不多,因为唐三彩是明器,国人避讳。”
唐恺、曾莉娜《唐、宋、元古瓷收藏入门不可不知的金律》(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一书中说:“在收藏界中,陈设器的价值最高,实用器次之,收藏价值最低的是明器。由于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明器,所以在20世纪初期不入藏家法眼,甚至没有人收藏,国外的收藏家曾挑剔地只购买唐三彩中大型的作品。”
我们若打开网络,如点击量较大的精英网,会看见著名陶瓷收藏家对唐三彩的解释:“唐三彩都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明器。”“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这里说的是唐三彩都是明器,没有什么例外。若百度搜索“唐三彩”,出现的依然是“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器使用,用于殡葬”。时至2022年初,网络上依然有一些陶瓷专家说唐三彩是明器,家中不宜摆放等。总之,我们的辞典、教科书、历史类读物、各类文物收藏图册、杂志报纸上的专题文章,大都依照惯例将唐三彩定性为陪葬品或明器。
从文物专家到为数颇多的收藏家,不少知名度极高的文玩鉴定专家,写唐代文化史的史学家,写唐题材的小说家、电视剧作家,等等,大多数人都认同唐三彩是明器这一结论。对武则天、唐玄宗等诸多唐人的历史功过还有争论,对唐代的越窑、邢窑等诸多窑口器皿的特性也还多有分歧与异见,但对唐三彩是明器的说法则未见明确的质疑与否定。
如果说20世纪出版《中国陶瓷史》时,因资料少人们只能有这样的认识,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唐三彩出土实物和研究已经动摇、否定了这一看法,但相关的专著或文章中还多因袭“唐三彩是明器”的观点,有的仅加上一句“只不过在唐代后期,出现了部分作为日常应用器的唐三彩”。
时至今日,唐三彩是明器的结论仍然在流行和传播,唐三彩基本上是陪葬品的历史定性依旧没有明确改变。2022年4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说明词里,对唐三彩的解释仍然是“多用于陪葬”。
2.唐三彩被视为明器的由来
不须繁举,将唐三彩定性为明器,是沿用百年观点,这种认识是有缘由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说明词
(1)唐三彩是1905年在洛阳唐代古墓中发现的。其后唐三彩主要是从西安、洛阳两个唐代都城附近的墓葬出土。仅出于墓葬的随葬器皿,无疑应该是明器。
(2)常见的唐三彩以镇墓兽、十二生肖俑、力士俑、天王俑、文武官俑、仕女俑、房屋模型及禽兽动物俑等为主,而这些器型主要用于制作随葬品。
(3)《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和《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6年)中,见有唐时的规定:“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别敕葬者供,余并私备。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当圹、当野、祖明、地轴、䩥马、偶人,其高各一尺;其余音声队与僮仆之属,威仪服玩,各视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为之,其长率七寸。” 䩥马、偶人、僮仆、威仪、服玩等,是给丧葬者“供其明器之属”的随葬用物,这一说法出自唐代多部官方文书,因此唐三彩是唐时所用明器这一说法,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了。
而且这种说法不仅限于国内,在国际上也流行不衰。国外诸多的唐三彩在展示时,有标为唐代艺术品、雕塑品的,也有标为唐代陪葬品的。中国一些业内人士无法理解国外对唐三彩的追捧和抬举,只是因为唐三彩在国外拍卖价格很高,而不得不认可其是有艺术性的陪葬品。
(4)唐三彩是低温釉陶器,胎质较瓷器粗松,不如日常所用的瓷器那般具有防渗水功能,所以三彩器必是给亡人象征性使用的明器,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器物。
(5)另外,唐三彩器物含铅量高,日常生活使用不安全,故唐人只把唐三彩作为陪葬的明器。
总之,从20世纪初发现唐三彩后,唐三彩是明器的说法就长盛不衰。至今,国内外仍有不少人把唐三彩仅看作是陪葬的明器,甚至在博物馆的解说词中,也将其释为用于陪葬。人们似乎确信这就是唐三彩在唐代时的真实功用,很少有人提出明确的质疑或否定。真相果真如此吗?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唐三彩中,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器物质地粗松,制作不精,不堪实用,且其一次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因而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定唐三彩为明器。现在的大多数人总是听信、跟随专家学者的说法,而专家学者又是沿袭上一代人的结论,于是,唐三彩为明器的说法便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说民国时期的几十年间,及至20世纪70年代之前,唐三彩是明器的判断与结论不可动摇的话,那么,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这几十年间唐三彩的出土数量剧增,新的品类样型不断出现,大量的考古报告及文物普查信息逐步公布,官方和民间的收藏逐渐公开后,大量的实物资料和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一定论。
唐三彩在唐代那个历史时期,是不是就是专为陪葬用而烧制的明器呢?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唐三彩吗?唐三彩器和当时的陶器、瓷器的社会功用不一样吗?只有到唐后期才开始烧制作为日用品的唐三彩吗?大量新出土的唐三彩实物和新的研究资料,使我们开始质疑这一结论,唐三彩是民国以来文物界指称的名字,唐代并无此名号,目前可见的所有与此相关的唐代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称谓说法。唐三彩是明器的结论,也是后人的说法。唐三彩在唐代的用途及社会属性,和我们今天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百年以来的结论,如今已被大量的出土实物动摇、否定了。揭示历史的隐秘,用历史事实还原真相,理性的方法面对的只能是事实、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社会生活事实。隐瞒事实或者回避事实,那就不是科学认知的态度了。
3.唐三彩在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陶瓷类的图书并不丰富和流行,关注的人也很少。改革开放后,随着陶瓷拍卖的价格不断冲高,迅速暴富的陶瓷收藏家、鉴定专家、陶瓷研究者,以各类方式频频在电视或鉴宝活动上亮相,国内一度出现了陶瓷收藏热。
社会上的商业需求和知识需求,催生了一大批陶瓷收藏、鉴赏、掌故类的书籍、杂志、图册、视频等的出版和流行。大量的书籍图册中有质量很高的,如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陈万里先生的《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冯先铭先生的《冯先铭谈宋元陶瓷》等,读之使人受益匪浅。但也有相当一批图册的出版或是跟风谋利,或为吸人眼球,或意在提高著者在古玩行的知名度。即便是一些从业多年的专家所写的图书,也多是从考古发现窑址、窑口起源、陶瓷品种发展变化、器型、釉色、工艺、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对陶瓷艺术性的审美特性则论述得很少,或压根不提。还有不少图书是专门研究陶瓷年代从而鉴定真伪的,或是记录并分析陶瓷拍卖的市场行情的,这类书着眼的是陶瓷藏品的市场价值与未来的升值空间。读这类书的人感兴趣的多是怎么“捡漏”,如何通过收藏发财,成为圈子里的名人。增值是其着眼点,因而电视鉴宝节目在判定一件器物后,最后总会有的一句话是:“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这些图书专著多笼统地将陶瓷归为工艺品、艺术品。一些陶瓷专家在鉴宝或讲课时,谈及陶瓷的价值时也往往要说其艺术性的高低,强调只有是艺术品的陶瓷才会有较高的价值。似乎承认艺术性的高低,才是认定和衡量陶瓷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这些鉴宝专家所说的“艺术性”到底是什么呢?多是指器型的端正、秀美,釉色莹润、宝光内敛,器面上的开片美观自然,或者是烧出了难见成品的如郎窑红那样的釉色,而且物以稀为贵,若是皇家用器、官窑制品,或曾被某个名人收藏过,则更能在拍卖会上叫出高价。这似乎是把高档的陶瓷工艺品都等同于艺术品了,于是,集十几种釉彩于一身的乾隆时期多种釉彩大瓶就成了无法估价的艺术重器;拍价过亿的鬼谷子青花罐和据说是专门为妃子烧的鸡缸杯等就成了惊艳的罕世之宝了;据说存世只有几十件的官汝器、皇家秘色瓷、宋天目盏等就成了顶级艺术品的代表;明清皇室用器、景德镇御窑厂的产品,几乎就成了顶级艺术品的代名词。因此,这些陶瓷的价格不断升高,在拍卖会上动辄几个亿的拍价,想靠收藏发财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但一件高价的陶瓷器就一定是艺术品吗?御窑厂不惜工本的产品就一定是艺术品吗?艺术品的特性是由其市场价格高低和工艺精巧所决定的吗?价格并不是衡量艺术品的标准,甚至连材质或工艺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北京故宫里的很多挂屏,都是用玉石、象牙、翡翠、珊瑚、金叶等组合成花鸟山水图像的,这些代表了皇家造办处匠师们的水准,价值高、数量少、工艺精,但它们还称不上是艺术品,只能看作工艺品。还有很多用稀有木材制成的家具、玉器、漆器、金银器等,也不一定就是艺术品。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藏三彩马
如果观看过世界著名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展出的世人公认的艺术品,如果看见过胜利女神雕像、维纳斯雕像、埃尔金大理石雕等雕塑,在世界公认的艺术品之列中,能与它们比肩的,能让各大博物馆放在显著位置的,却是中国的唐三彩俑塑和造像,如唐三彩马、仕女俑、佛教造像等。
被人追捧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的陶瓷,确实是器型精巧宜人,釉若玉润,宝光内溢,但人们欣赏的主要是制瓷工艺的美妙。同样,受追捧的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皇家用器和明清官窑的精品,它们的确制作工艺高超,精细华丽,尤其是艳丽夺目的珐琅彩瓷器、乾隆皇帝喜爱的各色釉彩大瓶等,但人们看重的多是其难以超越的工艺技术或曾经被权贵使用过的经历,是能在拍卖场上拍出超高价格的市场价值。
若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和审美的人文内涵审视,还是唐代的三彩与造像最为特别,既吸收了商周青铜器的营养,还承受了秦汉或写实或浪漫的审美滋润。唐代时期出现了超越了工艺品的一种让观看者内心瞬间升华的生动,一种人之为人、智慧洋溢的领悟与感动,一种生命活力被注入雕塑品也能被观赏者感受到的共鸣与兴奋。
《周礼·考工记》一书中论述梓人为雕刻编钟支架上动物的章节说:“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这是唐代之前中国少有的关于工匠制作雕刻的论述。这里的要旨却是人类雕塑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既重形也重神。通过动物爪、目、鳞的姿态动作,体现其内在的生命活力,使静态凝固的雕塑,能展示出此前或此后空间情节上的内蕴以及时间上的连续动作。以形传神,以神附形,形神兼备才有生命灵魂。一种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民族、超越性别的人类天然的审美感受能力被激发出来了。这些雕塑品所蕴含的生命活力,已超越了工艺技术层面,而显示出了人类的智性创造能力。这是人类特有的对美的有意识的把控,和富有智慧能动创造性的实现,也是唐三彩能在世界艺术品之列被人们普遍承认、喜爱的原因。它高度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甚至在后世也无法超越。
那么,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区别在哪里?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精致的工艺品或许都是可以复制的。但艺术品中的人的感情、情绪,潜意识下创造性的灵光一现,不可重复再现的冲动与妙悟的瞬间捕捉,却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无法完成的。

气势撼人的扬头驼在嘶鸣
你能再画一幅蒙娜丽莎么?你能再雕一尊青州佛像么?艺术品的珍贵正在于其不可再生性。
这种艺术美的高度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后人就能超越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把工艺品等同于艺术品,仅仅用价格高低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还认为世界上所有人的审美心态和价值标准都与自己的相同,那就只能处在一种被人鄙视的地位了。

著者在国外和老收藏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