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神经外科学解剖学基础
第一节 头皮与颅骨
一、头皮
头皮(scalp)按位置可分为额、颞、顶、枕部,由外向里可分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及骨膜五层(图2-1-1),而颞部无帽状腱膜及帽状腱膜下层,为颞浅、深筋膜及颞肌。

图2-1-1 头皮的分层
(一)皮肤
头皮皮肤厚而致密,含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丰富的血管,创伤或手术切开时易出血,但创口愈合快。
(二)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与真皮无明显界线,解剖学上称为浅筋膜,由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内含有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其内血管多被纤维结缔组织固定,损伤时断端往往不易收缩闭合,故常需主动压迫或缝合止血。
(三)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前后分别与额肌和枕肌相连,两侧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连,以纤维束与皮肤紧密相连。
(四)帽状腱膜下层
帽状腱膜下层位于帽状腱膜下,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其下为骨膜。前达额上缘,后至上项线。头皮借此与骨膜疏松相连,移动性大,故头皮撕脱伤多沿自此层分离。当发生帽状腱膜下血肿时,血液向各方向发展,血肿量多时可充满整个帽状腱膜下层。
(五)骨膜
骨膜位于颅骨表面,于颅缝处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一般不超过一块颅骨。
(六)头皮的重要血管、神经与淋巴
1.血管
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分支,来自颈内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则为颈外动脉的分支。导静脉位于帽状腱膜下层,与颅内静脉窦相通,导静脉无瓣膜,故颅外感染亦可经导静脉引起颅内感染。
2.神经
眶上神经与眶上血管伴行,分布于额部皮肤。滑车上神经为眼神经分支,分布于额下部及上睑皮肤和结合膜。耳颞神经为下颌神经分支,分布于颞部皮肤。面神经额支走行在颞浅筋膜及颞深筋膜浅层之间。枕大神经为第二颈神经后支分支,与枕血管分布于头后部皮肤。
3.淋巴
头皮内有大量淋巴管,但大多无淋巴结,一般均汇流至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
二、颅骨
颅骨共有8块,即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一块及颞骨、顶骨各一对组成(图2-1-2)。

图2-1-2 颅骨的组成
(一)颅底内面
颅底内面凸凹不平,从前往后依次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图2-1-3)。

图2-1-3 颅底内面
1.颅前窝
由筛骨筛板、额骨眶部、蝶骨体上面前部和蝶骨小翼构成。筛板正中有鸡冠,两侧有多个筛孔,嗅神经丝由此入颅。
2.颅中窝
由蝶骨体、蝶骨大翼、颞骨岩部前面和颞骨鳞部构成。其中间部由蝶鞍构成,中部是垂体窝,窝的前方为鞍结节,鞍前有横行的交叉前沟,其两侧为视神经孔。垂体窝后方的骨板称为鞍背。颞骨岩部前面有弓状隆起,外侧为鼓室盖。岩部近尖端处有三叉神经压迹。颅中窝有很多孔、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穿过。眼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和展神经经此裂出入眶。三叉神经第二支通过圆孔、第三支通过卵圆孔、脑膜中动脉通过棘孔出入颅。视神经通过视神经管由眶入颅。
3.颅后窝
由枕骨、蝶骨体和颞骨的一部分构成。窝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其前为斜坡,后方有枕内嵴。枕内隆起位于其后方。两侧为横窦沟,延续为乙状窦沟,止于颈静脉孔。枕骨大孔两侧有舌下神经管。颞骨岩部后有内耳门,向外入内耳道,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通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内静脉通过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
(二)颅外面观
颅盖骨两侧顶骨结合处为矢状缝,两顶骨与额骨结合处为冠状缝,顶骨后缘与枕骨结合处为人字缝。冠状缝与矢状缝相交处为前囟点,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处为人字点。额、颞、蝶、顶骨相交于翼点,此处骨质菲薄,其颅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骨折线通过此处,易致损伤出血。颅后枕外隆凸两侧为上项线(图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