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的动态规律,这些药动学过程综合表现于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药动学参数如半衰期(t1/2),可作为设计、优选给药方案的依据,以求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一)吸收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静脉推注)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后经静脉直接注射到血液中,起效迅速。其他给药途径,药物则首先要从用药部位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此过程即称为吸收),然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药物的吸收环境等。而同一药物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也可能存在明显差异,按吸收快慢顺序排列:吸入给药(肺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给药>皮肤给药。
(二)分布
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作用强度与药物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强心苷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却广泛分布于横纹肌和肝脏;吗啡作用于大脑中枢,却大量集中于肝脏。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较多,一般包括: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②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③药物的理化特性;④给药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液浓度与细胞外间隙液浓度保持平衡。组织中药物浓度增加的速度取决于组织的血流量,脑、心、肾和肝的灌注速度很高,能迅速获得与动脉血浆中相同的药物浓度;反之,灌注缓慢器官的药物浓度增加较慢。
(三)代谢(生物转化)
肝脏是药物代谢(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的主要场所。药物代谢第一阶段反应是氧化、还原及水解等,如单胺氧化、硝基还原。第二阶段反应即结合反应,使药失效,随尿排出。一般说来,脂溶性药物能较广泛地被代谢,并转化成极性更大的衍生物而更易于排泄。
药物在体内代谢主要依靠肝药酶或非肝药酶代谢,其中肝药酶种类较多,最主要的是CYP450酶。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利福平等,可以提高肝药酶活性,使另外一些药物的代谢速率加快。肝药酶诱导剂不仅可以解释连续用药产生耐药性、交叉耐药性及停药敏感化现象,还可用来治疗某些疾病。例如,孕妇产前服用苯巴比妥(60mg/d)2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后者促使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后自胆汁排泄,可预防新生儿黄疸。肝药酶抑制剂包括CYP1A2抑制剂西咪替丁,CYP2C9抑制剂胺碘酮、氟康唑、氟伐他汀、异烟肼,CYP2C19抑制剂奥美拉唑,CYP3A4抑制剂葡萄柚等。例如,西咪替丁可使茶碱代谢减慢、中毒风险增加。胺碘酮与华法林合用导致INR明显延长,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影响最多的是CYP3A4与2D6抑制剂。
肝脏功能出现损害时,很多药物代谢显著减少。设计给药方案时则应减少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以避免血药浓度过高或持续作用时间过长而中毒。
(四)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多数药物在肝脏代谢转变为极性较大的水溶性代谢物,在肾小管中不易被吸收,因而易于排泄。
肾小球几乎不能过滤蛋白质,所以只有游离而未结合的药物才能被过滤。尿液pH对于许多弱酸和弱碱性药物的排泄速率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尿液pH低时,弱碱性药物(离子化多而不易重吸收)较正常排泄快,而弱酸性药物较正常时排泄慢;尿液pH高时,其结果相反。
肾脏疾病一般影响药物的排泄。如严重慢性肾病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很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五)生物利用度与给药途径
任何药物除血管内(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给药外,均有一个利用度问题。药品要产生最佳疗效,其药物活性成分应当在预期时间内释放吸收并被转运到作用部位,并达到预期的有效浓度。大多数药品是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全身治疗效果的,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以反映药物体内吸收程度和速度,间接预测药品的临床治疗效果。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生物利用度一般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制剂(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比例,通常用于评价某一种固体制剂的吸收比例;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如片剂和口服溶液)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比例,是评价同一药物不同剂型之间、同一药物不同厂家之间、同一药物不同批号之间的吸收差异。
生物利用度通常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计算公式如下:
绝对生物利用度BA =[AUC(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BA′=[AUC(仿制药或试验药)/AUC(原研药或对照药)]×100%
生物利用度是口服制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研究的重要参数。
生物等效性是指两个制剂在服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无显著差异。
(六)半衰期和给药间隔
半衰期(t1/2)通常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它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一般未加说明的t1/2是指按一室模型计算的半衰期;如按二室模型计算的,则为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了维持比较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但要避免药物的蓄积中毒而给药间隔又不宜短于该药的半衰期。
t1/2对制订和调整给药方案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药物按t1/2的间隔时间恒量给药,则须经过4~5个半衰期才能达到血浆坪值(“稳态血药浓度”)(表1-1)。
增加用药量则只能增加血药浓度,而不能加速到达坪值的时间。当血药浓度许可在2倍量的范围内变动而且无毒性反应时,可以先服一初剂量(为维持剂量的2倍),然后每经1个半衰期再服一维持剂量。例如,某药的t1/2为12h,其在体内产生疗效所需最小量是50mg,那么初剂量应服用100mg,而后每12h服50mg,以平衡其消除所损耗药量,即可持续不断地保持血浆中的治疗浓度。
表1-1 药物半衰期与其排泄量及体内蓄积量的关系

注:*一次给药后的排泄量的累加;**每隔1个半衰期给药1次后的蓄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