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没有营养诊断,就没有营养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医学的日益进步,医院营养科,一个通常隶属于后勤部门、曾经被认为无足轻重、经常被认为与医院食堂没有区别的单位,已经升级成为独立的临床一线学科,享有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骨干科室同等重要的地位。伴之而来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治疗手段——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发展成为一种核心的、基础的临床治疗手段——营养疗法(nutrition therapy)。目前,营养疗法已经成为理论扎实、基础深厚、体系完备、效果显著的专门治疗手段,包括营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评价、营养方案制订、营养制剂制备、营养通道建立、营养输注管理、疗效评价、并发症监测及营养护理等一系列内容。就体系完整性来说,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包括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与监测三个阶段;就临床重要性而言,是疾病的一线治疗,与手术、药物、物理等疗法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有的才能放矢,辨症才能施治。疾病治疗,诊断为先。精准的营养治疗始于精准的营养诊断。没有营养诊断就没有营养治疗。营养状况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不仅是生理的、心理的,而且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临床上,营养状况决定了疾病发生与否、决定了治疗效果好坏、决定了疾病预后喜忧、决定了并发症多少、决定了住院时间长短、决定了医疗费用高低。据此,我们认为营养状况是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之一,即便不是更加重要的生命体征,至少也是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同等重要的生命体征,因而,所有患者入院时应该予以常规调查并记录。传统的称重固然经典,但是与体重下降的速度、下降的成分相比,体重下降的绝对值要逊色得多。而且,单纯的体重测定远远不能反映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营养不良需要更好的分类器(classifier),即诊断工具。传统营养不良的诊断为二级诊断,即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估。营养不良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几乎涉及所有的器官和系统,甚至心理和社会角色。传统的二级诊断难以发现营养不良的全部严重后果,而且营养不良的部分后果,如生殖系统功能紊乱、心理障碍、神经/精神异常,已经超出了营养评估的定义和范畴,因此需要在营养评估后进一步实施综合评价,即三级诊断。2015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提出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也先后分别提出了类似的三级诊断。我国的营养不良三级诊断为营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评价,美国的三级诊断为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诊断,欧洲的三级诊断为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延续评估。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营养不良三级诊断更加合理、更加明确。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照搬他人,更不要崇洋媚外,而是应该相信我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营养诊断的重要性已经为绝大多数临床医护人员所认识、所认同。然而,由于营养诊断的方法较多,不同方法的适用人群及临床背景各不相同,临床医护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与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参考书籍有关。有鉴于此,编写一本专门介绍各种营养诊断方法的专著的想法油然而生。2013年7月29日《营养筛查与评估》第1版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从近百种营养筛查与评估的方法中挑选出临床上应用较多的17种进行介绍,2014年4月正式出版。本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四川省人民医院江华教授说“一经开卷,即不能释卷,一再阅读、受益匪浅”。《营养筛查与评估》第1版出版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但是这期间,临床营养学的发展几乎超越了过去的60年。突出表现在营养基础研究的进步、临床营养意识的提高、营养学术交流的活跃、营养名词定义的规范。我国临床营养事业的进步更加显著,营养与健康提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制定、颁布及实施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及时宣传临床营养诊断上的发展,2019年10月3日我们正式启动《营养筛查与评估》的再版工作。尽管营养筛查与评估已经不足以反映营养诊断的内涵,但是本书没有更名为《营养诊断》,而是仍然采用了《营养筛查与评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避免频繁更名导致类似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母校的尴尬。如果将来本书继续更新,我们希望仍然采用此书名。老瓶新酒,旧屋新人,书名虽旧,内容新颖。与第1版的18章相比,此次修订分为26章,不仅仅是章节的增加、字数的增多,更是内容的更新、体系的完善,如营养不良三级诊断、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最新营养学名词与定义、常见肿瘤营养相关状况诊断标准等。尽管内容全面更新,但是本书仍然保留了第1版的写作风格,传承了第1版的实用秉性。在系统梳理历史起源、演变过程及方法评价的同时,更加强调实际应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再是框架性文件,避免了读后仍然不知所云的诟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及实用价值。本书以临床医师、营养师、研究人员、护士、学生为读者对象,广泛适用于不同等级医院及相关机构,是一本难得的实用型参考书。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恶性肿瘤姑息治疗和护理关键技术研究(2017YFC130920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编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由于水平所限、个人倾向,本书一定存在许多不足、遗漏乃至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下一版更新和完善。
2021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