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八旗、绿营和团练
咸丰二年腊月十七(1853年1月25日),曾国藩抱着对亡母的歉意,踏上了北上之路,二十一日来到长沙,立即与巡抚张亮基、江忠源和左宗棠等人筹商防务。当时太平军占据武昌,其行军动向不明朗,随时可能南下回攻长沙,因此他们的防守任务还是很紧迫的。不过,太平军很快舍武昌而沿江东下,向长江中下游挺进。这样一来湖南解严,但是其他地方的军事压力却一波强过一波。
咸丰皇帝对此焦头烂额。
这位苦命天子二十岁继位时本是锐意图新,甚至想重振康雍乾雄风,却没想到各地民众接连起义,起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让他尤为焦头烂额。起初,他认为骤然而起的“长毛贼”应该只是乌合之众,只要拨重金、调大军,瞬间便可扫荡。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朝着他预设的方向发展。
他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方法比较简单,仍沿用清朝惯用的调兵遣将之法。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清朝的调兵制度。
清朝正规军分为两种,一为八旗军,一为绿营军。
八旗军是满洲的基本军事组织,入关前就已建立,以八色旗帜相互区分。八旗军在军事史上赫赫有名,战斗力极强,不仅是满洲统一东北的重要力量,也是入关后统一全国的主力。清朝统一后,八旗军一分为二,一半的八旗军驻扎在京师各区,拱卫京畿,称为“京营”,而另一半分驻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称为“驻防”。八旗军加起来共约二十三万。
尽管八旗铁骑善战,但是要维持偌大国家的统治,这点兵力远远不够,因此清朝参照明代的军制收编汉人军队,组成绿营军。绿营以绿旗为帜,以营为基本单位,各支部队按照划定的防守区驻防各地。绿营兵也是清朝的重要武装力量,在统一全国、维护统治及镇压各地叛乱中起着重要作用。绿营总兵力维持在五六十万,远高于八旗军。
八旗和绿营有个共同点,都为“经制兵”,即具有编制的正规军,部队的兵额是固定的,兵员是世袭的。不过,这却使得两种国家正规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弊越多。父死子承,军队中老少强弱参差相容;军饷微薄,士兵不得不在服役的同时另谋生计,根本没有心思专心训练,自然也没有战斗力。早在咸丰元年,曾国藩就对绿营“兵伍不精”的状况进行了深刻批判:“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
同时,为了防止割据势力出现,绿营中的各级将领,如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都在各驻防区间作升迁调补的转移,基本不会常驻一地;但是基层兵员却在一地世代相袭,不会随着将帅的调补而流转。也就是说,清朝绿营兵和将领不能长久结合,兵为土著,将常流转,造成了历史上常出现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此外,绿营制度还有一个致命缺陷。由于绿营军队全都按照划定的防区驻扎各地,分防太多,兵力过于分散,无法集中。遇有战事,只能临时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员,这里调几百,那里抽几十,临时组成一支大军。曾国藩对这一现象做过言简意赅且形象的描述:“所调之兵,天涯一百,海角五十”,“调兵之初,此营一百,彼营五十。征兵一千而已,抽选数营或十数营之多”
。从各地凑来的士兵虽然在空间上绑在了一起,但是他们的心却没有连在一处,“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各营之间没有同仇敌忾,只有各看各的笑话。
这是清朝一直以来调兵遣将的方法,也许在名将辈出的清代前期,这样的军队还能够平三藩,但到了清朝中后期,这种办法越来越难以奏效了。咸丰皇帝没有更新制度的能力,他所能做的就是凑军队和选名将。
先来看“凑军队”。当得知太平军在广西造反,咸丰皇帝陆续从邻近省份抽调兵员。先后从湖南调兵三千、贵州调兵五千、云南调兵三千、四川调兵一千,甚至还从安徽调兵一千……皇帝并不用操心从各地而来的兵员如何统筹,这是统兵大臣的任务。所以,选谁为前线的统兵大臣最为重要。
再看“选名将”。咸丰皇帝先令名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署广西巡抚,催促其速赴广西,扫荡群丑。结果没想到,林则徐还没有到广西,就病死在途中。接着,皇帝命前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命前漕运总督周天爵署理广西巡抚,希望二人刚柔相济,同心协力,荡平祸乱。然而,两人连敌情都搞不清楚,相互推诿,自然防堵不住势如破竹的太平军。咸丰皇帝无奈地再次换人,命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为钦差,并赐“遏必隆神锋必胜刀”,俗称尚方宝剑,令其在阵前便宜从事;同时以都统巴清德、副都统达洪阿为副,再加上不久前被调去的广东副都统乌兰泰,还有之前任命的广西提督向荣,赛尚阿手下可谓强将如云。
然而这些被皇帝派往广西的军将不但没有扑灭太平军的火,反而成了助燃的油,太平军的势头越烧越旺。咸丰元年八月太平军很快占领了永安,称王建制。咸丰二年正月太平军由永安突围成功,一路北上,攻桂林,陷全州,打出了广西。他们抢夺民船,沿着湘江顺流北进,占道州,陷桂阳、郴州,犯长沙。
赛尚阿被革职拿问,咸丰皇帝又以当世能臣徐广缙为钦差,署理湖广总督。但是徐广缙没有组织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丝毫不能拖慢太平军的进军速度。太平军由湘江入长江,咸丰二年末攻下华中重镇武昌,举国震荡。咸丰皇帝将徐广缙革职拿问,代之以具有前线作战经验的向荣为钦差大臣,督率部队在长江南岸追击太平军;同时咸丰又任命了另外两位统兵大臣,以琦善为钦差大臣在长江北岸防堵太平军渡江北上;以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率部队由江苏从东向西迎击太平军。
后有追兵,前有围堵,但太平军的前进步伐并没有受到阻碍。咸丰三年正月初,他们从武昌出发时,人数已达五十多万,旌旗蔽日,征帆满江。太平军沿长江东下,轻取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攻下了江南名城金陵,在那里建立“小朝廷”,开始和北京清政府分庭抗礼。
据说,咸丰皇帝在听到太平军攻破金陵的那一天,当着众臣的面哭了。他心中很苦闷,自己宵衣旰食,调集大军,投入巨额军费,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呢?他看不到这其实是体制出了问题,传统凑军选将的军事制度无法适应现实了。不过他的臣子曾国藩对此早有思考。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八月,曾国藩兼任兵部右侍郎,开始负责全国军事工作,他对八旗、绿营等兵种以及全国的防务做过调查研究,深知军队种种弊病,并且试图建议改革。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全国局势紧张,曾国藩写了一份军事报告《议汰兵疏》,披露军队问题,建议裁汰绿营冗军五万,用节省的军费仿照戚继光练三千金华兵之法,训练一支真正敢拼能打的精兵。
尽管曾国藩对当时的军事问题分析得鞭辟入里,但是咸丰皇帝反应淡然,他批复:“俟广西事定,再行办理,疏留中。”
这凸显出咸丰皇帝和曾国藩对如何剿灭太平军存在分歧。曾国藩认为以当时腐朽的军队根本无法打败发展迅速的太平军队,只有先进行军事改革,编练一支新军,才能取得胜利。而咸丰皇帝则认为这种方法太慢了,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最快也得三五年,如何等得起?况且他起初也没有把太平军放在眼中,认为只要拨重金、调大军,便可迅速扫荡,届时再针对军制上的弊病进行改革。然而欲速则不达。两年时间里清廷深陷战争泥潭,军饷耗费殆尽,兵力也捉襟见肘,而太平军非但没有被剿灭,反而愈滚愈大。兵力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但咸丰皇帝仍然没有采用曾国藩之前的建议,而是想到了“团练之法”。
“团练”并不是咸丰皇帝的创举,而是基于传统地方基层组织的自然产物。中国传统基层地方性的行政组织称为“保甲制度”。乡村之中以户为基本单位,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分别设有牌长、甲长、保长。民众编组保甲,必须向州县政府登记造册。保甲的领导者都是地方土著,与州县流官不同,他们十分熟悉地方事务,责任持久,权力自由。保甲制度在地方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催缴赋税、征发徭役、赈灾济贫、兴办义学、睦族恤邻等等都归保甲的领导者负责,其中缉捕盗贼、防御抢掠更是重要事务,尤其在战乱年间。于是,依据保甲的编组自然发展成了地方基层武装,“团练”就产生了。精研晚清军制的王尔敏先生指出,“团练与保甲不但并非两歧两物,而实是一体之两种转化,可谓平时之保甲,即为战时之团练”。
因此,团练就是地方基层武装组织,其成员被称为乡勇。其实“团练乡勇”每个字都有特定含义,可以清楚说明这一武装组织的性质和内涵。“团”是指“声势气谊皆宜团结”,“练”是指“进退击刺皆宜讲求”,“乡”是指“取土著之人而客籍流氓不得与”,“勇”是指“取壮健之士而老弱疲病不得充”。四个字都得兼顾,不能偏废,否则,如果“练而不团”,队伍就没有凝聚力;如果“团而不练”,战斗就没有章法;如果“乡而不勇”,队伍胆小而无战斗力;如果“勇而不乡”,队伍则又成了容纳游勇客匪的地方。
由此来看,团练就是由强健的土著乡民组成的,受过简单军事训练的地方基层武装力量,目的就是保障乡村安全。他们在地方士绅的领导下,以村寨为基点,筑墙设防,坚壁清野,在官军应付不来的战乱时代,为保卫地方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是基层自治,但是官府并非放任不管,团练大多数都受地方官府监督指挥,由当地士绅充当的领导者,是需要由官方颁布任命札文来认可的。
朝廷在使用团练时十分矛盾,既想用团练补充兵力,保障地方治安,又担心团练坐大,难以控制。因此,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会鼓励团练,甚至大规模征调团练乡勇,随官军作战。比如,嘉庆年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波及川陕甘鄂豫五省,八旗军、绿营军已经腐化难用,团练就起到了作用,一方面各乡村坚壁清野,另一方面团练乡勇被官府征调,随绿营作战,这就是著名的“川勇”。《清史稿》记载:“川楚教匪之役,官兵征讨,而乡兵之功为多。”这里的“乡兵”就是指团练乡勇,而“官兵”指绿营兵,团练乡勇跟着绿营打仗,成为绿营附庸。不过,团练乡勇被征调离乡作战后,性质发生变化,不能再称团练,而应称“勇营”,这就是湘军的前身,我们在下文会详细论述。
既然团练在平定白莲教等战事中起到了作用,咸丰皇帝便以史为鉴,沿袭兴办地方团练辅助八旗、绿营等经制兵的成例,命令各省熟悉地方情形和人望所系的“公正绅耆”办理团练,防卫各地乡村的同时,甚至可以征调部分乡勇团丁随军作战,以补兵力不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咸丰皇帝并没有把平定太平军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团练上,他还是把重点放在八旗、绿营这些国家经制兵上。
从咸丰二年五月到咸丰四年五月间,咸丰皇帝先后发布三十九道上谕,在十四个省份委任了近三百位“团练大臣”。当时曾国藩在籍丁忧,“既于地方情形熟悉,而人望所系”,便也在委任之列。
这便使曾国藩有了创立湘军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