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兵败自杀
靖港之战是曾国藩的出师之战。
练兵一年多以后,曾国藩终于在皇帝的严催之下,率水陆两军一万七千名士兵,从衡阳出发,北上进军。他的目标是沿湘江北上,进入长江,向西夺回武昌,然后顺流而下,歼灭盘踞在金陵(今南京)的太平军。
不巧的是,曾国藩出兵之际,正是太平军西征之时,也就是说,还没有等曾国藩去金陵找太平军决战,太平军就已经先打到了曾国藩的湖南家门口。西征是太平天国定都金陵以后的重要战略行动之一。金陵西边的长江中游地区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不仅是太平天国的粮草供应地,也是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东王杨秀清在下一盘大棋,他计划拿下江西、湖北等地以巩固政权,然后继续南下湖南,西入四川,再定两广,将长江以南的大半个中国连成一片,建立稳定且广阔的根据地。如果这一战略行动成功,大清将会依着长江被拦腰斩成两半,南北不能相通。这是曾国藩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咸丰三年(1853年)夏,太平军的西征开始了。他们以翼王石达开为前敌总指挥,一路猛进。清军不堪一击,安徽、江西等地纷纷失陷。不久,杨秀清又命猛将秦日纲主持西征事务,同时增派韦俊、石祥祯和曾天养三员大将,三军会合,水陆三万沿着长江西进。
攻势一浪猛过一浪!
咸丰三年腊月,太平军攻下庐州,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兵败自杀;次年正月,太平军火烧连营于湖北堵城,湖广总督吴文镕兵败自杀。太平军乘胜第三次攻克汉口、汉阳,进围武昌,久攻不下。之后兵分三路继续向前,其中一路伺机攻武昌,一路西进入四川,一路南下进入湖南,而入湖南的这路军恰好碰上了由衡州北上的曾国藩。
攻入湖南的太平军势头不减,先占岳州,再占湘阴,锋抵靖港,威逼长沙。曾国藩派出先锋部队分道阻击,不过湘军初出茅庐,作战经验不足,先败于宁乡,再败于岳州。曾国藩干脆以水师护陆军,全线退保长沙。太平军乘胜追击,占靖港为大本营,又派出部队进攻南边的湘潭,以成掎角之势,意图对长沙进行南北合围,攻下这座湖南重镇。
形势危急,曾国藩认为不可消极防守,坐以待毙,要趁着太平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不过,是先攻北边的靖港,还是先打南边的湘潭,他还拿不准,于是他召集众将,连夜讨论。众将认为,若先攻靖港而不胜,便只能向南撤军至长沙城下,士气受损,再加上南边湘潭敌军的夹攻,湘军无路可退,会导致全军溃散。于是,他们决定先攻湘潭,即使进攻受挫,他们也有路可退,可向南退保衡阳,重整旗鼓,伺机再战。
曾国藩命塔齐布率陆军五千人,褚汝航、杨载福、彭玉麟等率水师五营,向湘潭进发;并决定次日一早,由自己亲率剩余五营水师为后续梯队,增援湘潭,以求必胜。
不过,当天夜晚,等主力部队出发后,情况有了新变化。
探子带来一个消息:靖港的“长毛”贼营只有几百人,防守薄弱;当地乡团已搭好浮桥,我军可联合乡团过桥击贼,以获大胜!机不可失!
这可是一个好战机。敌军以湘潭和靖港互为掎角之势,围攻长沙,如果拿下靖港,敌人的掎角之势将被打破,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既解决长沙北面的威胁,又截断湘潭敌军的北归之路。曾国藩算了算手中的兵力,有后继水师五营和陆军一千,尽管这不是湘军的水陆精锐,但对付区区几百毫无准备的太平军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战机稍纵即逝,自然不容错过!因此,曾国藩当机立断,改攻靖港。
曾国藩本是个求稳的人,几乎不打无准备之仗,攻打靖港便是他为数不多的无准备之仗。不过,他有信心,这一仗以多敌少,以强对弱,定会打赢。湘军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曾国藩想借此胜利激励士气,在咸丰皇帝和湖南文武官员面前好好表现一下。
第二天拂晓,曾国藩带着战船四十艘,陆军八百人,顺风顺水,来到靖港外的白沙洲。他大旗一挥,命五营水师顺流而下,直指靖港的太平军营寨。午刻,南风大起,湘军战船乘风疾驶,仿佛离弦之箭朝着太平军营寨就冲了过去。
再看太平军这边,兵丁人数似乎并没有探子报的那么少,准备也并没有不充分。他们早早架好炮位,对准了由远而近驶来的湘军战船。
此时的湘军战船正好成了太平军炮位的靶子,轰轰几声,炮弹正中船头。湘军一下子慌了,不能再往前冲,这无异于往敌人的炮口上撞了。可是“风太顺,水太溜,进战则疾驶如飞,退回则寸步难挽”,湘军根本控制不了船速。本来占尽的天时和地利,却在此时完全成了劣势。水勇们慌忙落下风帆,收拾战船停泊在靖港对面的铜官渚。
这时,轮到太平军发起攻势了。他们划着二百多条小船,密密麻麻前来。由于湘军停泊在靖港北面,此时就变成了太平军顺风。二百多条小船乘风而来,速度飞快,湘军水勇急忙开炮轰击,可是炮高船低,根本射不中大江之中的小船。
太平军士气正高,蜂拥而至,而湘军已经士气全无,乱了阵脚,纷纷弃船而逃。这些辛苦打造的战船,有些被湘军水勇自己烧毁,有些直接被太平军掳掠而去。
再看陆战,曾国藩本想以八百陆军联合由本地乡民组建的乡团过桥击敌,可谁知乡团一看到太平军出战,竟被吓得溃不成队,反而带坏湘军士兵。他们向后溃逃,争前恐后地抢挤浮桥。人多桥坏,士兵或被踩踏,或被淹死,死伤二百多人。其他人也都成泄了气的皮球,只会往后退,不敢向前冲。
曾国藩见状着急,竖起大旗,亲自拿着剑站在旗旁,大喊:“过旗者斩!”可是,士兵水勇哪里还受他的约束,纷纷绕过大旗,向后逃去。
兵败如山倒,大势去矣。
曾国藩手拿着长剑,迎着猎猎南风,望着远处辛苦打造的战船被火烧尽、被敌掳去,看着近处日夜训练的士兵溃不成军,心里不是滋味。初战不利,损失惨重,自己还有何面目见皇上,见湖南上下官员,见家乡父老呢?
曾国藩双腿一蹬,跳进了河水中。
《湘军志·曾军篇》载,“国藩愤,自投水中”。
然而,曾国藩没有死成,身边的随从及时救起了他。曾国藩无奈,收拾残兵,如落汤鸡一般回到长沙城南的军营中。但是,他的“死”心依旧,顾不得换洗衣服,清理头上的污渍,便立刻开始整理军务,给皇帝写遗折,然后再自尽。《年谱》里记载,“公愤欲自裁者屡矣”。
《湘军志》和《年谱》记述曾国藩自杀前都用了“愤”字,如果说第一次出现的“愤”字是指他兵败后气涌心头的冲动,那么接下来还能让他屡次自杀的“愤”就应该涵盖着复杂的心绪了。他在愤什么呢,又在“愤”谁呢?
当年曾国藩四十四岁,已过不惑,以往的二十年间,他都在京城做官,官至侍郎,平时读书写文,修身养性,是一个地地道道严于律己的文官。然而,一场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了曾国藩宁静的文官生涯,从此他开始了半生戎马的岁月。
不过,在仗剑从军前,曾国藩经历了一段时间不短的犹豫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