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郭
台湾早在荷兰、西班牙占据时期,即大事兴筑城郭,文献中即曾出现位于淡水的西班牙城堡被当地人攻毁的记载。清代两百多年中,台湾各地修筑城郭未曾中断,从清初的凤山县城、诸罗县城,到清末的恒春城与台北府城,显示出传统筑城卫民的观念逐渐生根。高雄左营的凤山县旧城是如今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城郭古迹,登上城墙可以体会古时军事防御的严肃气氛。
看城形
台湾的古城池有的呈圆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像元宝,甚至有的像布袋……是什么因素左右城形的变化?而今多数城墙零落残缺,该如何进行城形的观察呢?
看城墙
城郭的“郭”即是城墙,它不仅界定出城的范围,也是一座古城最重要的防御线,不管是材质还是构造都大有学问。

今天在高雄左营仍能欣赏到凤山县旧城城墙蜿蜒数里的壮观景致
看城门
城门是古城昔日最明显的地标。观察时,不妨留意门楼的形式与门洞的构造,也别忽略了城门的命名学,以及有趣的瓮城。

*硓石,即珊瑚礁灰岩,是澎湖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
看护城河与桥
护城河不仅是城郭最外围的防线,也是连通城内外的水道,还具有灌溉的用途。为了进出方便,城门口外的护城河上一般会架设桥梁,甚至做成防御性更高的吊桥,在敌人进攻时可以收起。

高雄凤山县新城东便门外的东福桥,是目前唯一保存原有石板桥面及桥墩的城池桥梁
凤山县旧城
位于今高雄市左营区,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于道光五年(1825年)改筑石城,是台湾第一座以土石建造的城池,目前现存东、南、北三门,以及部分城墙、护城河等,被列为古迹。本图所绘为其东门段,但城楼部分乃考证后的复原图。
看登城踏道及入口
上下城墙的斜坡踏道通常位于城内靠近城门处,一边紧靠城墙,另一边以高墙围砌,入口设单开间的门楼,以便管制进出。
看炮台
为了守护全城居民的安全,每座古城池都设有炮台。其数量不一,形式则有与城墙相连的附属式炮台和独立式炮台两大类。
>城形
原有聚落的规模形式、周边的地理环境、风水,以及筑城时的动机考虑等,都是影响城池形状与规模的重要因素。
古城的形状
台湾的数十座大小城池中,只有台北府城呈长方形,其余多半为不规则的形状,这是因为前者是先经规划设计筑城,再发展城内市街,故城形较方整;而其他则多为市街形成在先,城池兴建于后,为迁就既有的聚落与周边地理环境,加上风水的考虑,于是产生各种造型。如噶玛兰厅城(宜兰城)近似圆形,彰化县城为柚子形,凤山县旧城像个大布袋,而凤山县新城则像一个元宝。最大、最不规则的要数台南的台湾府城,然而充满想象力的古人却仍赋予它“半月城”的美称。
复原古城形状
由于今天保存城墙的城池不多,因此不容易判断城形。不过城墙拆除后,多数成了都市中的主要街道,建议利用一张准确的市街地图,参考文献上的描述,以现场残存的城墙、城门,甚至是相关路名为指引,试走一趟,即可勾勒出城郭的形状来。而当地人熟知的一些蜿蜒老街,则很可能是城内原有的街道。
城池依层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通常层级越高规模越大,城内配置的官方建筑物也依此有很大的差别。
台湾城池形制规模示意图

>城墙
古人常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一座城池的防御力,可见城墙的构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下面就从构造与砌法两方面来了解。
城墙构造
城墙是防御设施,结构坚固厚实为首要条件,因此以土石造为主;此外,城墙面积广大,材料用量多,兴筑时多半就地取材,其构造主要是以内外墙垣夹填夯土层,一般城墙高约3—5米。由下图可看出城墙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

墙垣砌法
墙垣多采用上窄下宽的“收分”做法,且埋入土中数米,如此结构才稳固。常见的砌法有以下四种。
版筑法:以模板围筑,灌注加石灰与沙土的细泥,层层夯实。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施工法,表面可看出明显的水平线条,那是每层夯筑时,所留下的模板痕迹,如恒春县城和台湾府城。

砌硓石法:以硓
石块砌筑,为一种较不规则的乱石砌,如凤山县旧城。

砌石条法:将台湾所产的安山岩或砂岩切割成石条状,以一纵一横的方式砌筑,这是最坚固、最昂贵的做法,如台北府城。

砌砖法:以红砖砌筑,因砖块小,墙体面积大,施工较为费时,如彰化县城。

>城门
一座城池的城门数量是依行政层级与规模而定的,府城可辟八门,一般县城多开四门。城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向,再依风水及城内外主要道路的位置稍做调整或增补。城门的构造主要包括城门楼与城门座两部分,观察时不能忽略以下五个重点。
城门楼
位于城门座上,能登高望远,与左右城墙的马道相连,发挥守卫防御的功能。城门楼的形式各不相同,因此也成为辨识一座城池的重要地标。
城门楼一般可分成楼阁式与碉堡式两类。由于城门属官方建筑,因此屋顶都是燕尾脊,常见的有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两种屋顶。
楼阁式城门楼:以木结构筑造,形如楼阁,立面多为三开间,外观较为华丽,台湾的城楼多数属于此类。

碉堡式城门楼:与城门座连成一气,外形封闭,只留小的窗孔,防御性强。昔日台北府城的四个主城门门楼皆属碉堡式,而今仅存北门孤例。


台北府城北门“承恩门”
城门额
通常置于内外门洞的上方,从上面的文字记录不但可以判断方位,还可看出建造的年代,以及筑城有功的相关人士的资料,可说是城池兴建的一个重要史证。
城门额有内外之分,朝向城内的常直接以方位命名,即“北门”“南门”“东门”“西门”。
外门额是进城的门面,所以取名常有特殊的含义,通常是吉利讨彩或寓意方位的名称,如北门常称“拱辰”;东门的额题多与太阳、季节有关,如“迎曦”“朝阳”“迎春”;西边向海,故西门多带有海字,如“镇海”“奠海”;南门是一个城的正门,所以名称常带有正字,如“丽正”,或是与文运相关的名字,如“启文”,等等。

台湾府城大东门的内门额

凤山县旧城北门的门额
瓮城
某些规模较大的城为了增强防御,会在重要的城门外再圈绕一道城墙,称为瓮城或月城。
瓮城门多半不正对主门,也就是说,内、外两城门的门洞并不位于同一直线上。这主要是出于风水的考虑,也有一说,认为如此可造成曲折迂回,使敌人无法长驱直入。
瓮城门额的意涵以防卫为主,如台北府城北门的瓮城门额为“岩疆锁钥”;台南的台湾府城大南门则是台湾现存唯一附有瓮城的城门。

台湾府城大南门
城门洞
城门洞是城门座中央出入城门的孔道,因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所以结构较为特殊。
构造:它是由内大外小的两个拱券及中间的一段平顶组成。外拱券小,可增加防御性。平顶则是为城门开合所留的空间,上下有门臼孔,左右墙面有大型的方孔,为安放粗大的门闩所用。门板极为厚实,外层再安上铁皮以防止敌人火攻。目前台湾唯一还保留原有门板的只剩台北府城北门。
砌法:门洞拱券的砌筑法常见的有右侧三种。

台北府城北门的城门洞构造
砖发券:砖块以较窄小的丁面朝外竖放,排砌成半圆拱形。

纵联石发券:做法与砖发券同,石块以丁面朝外竖放,各石材黏结面多,为较稳固安全的做法。

横联石发券:石块横向排列砌成拱券,但每一块石头上下需凿成弧形,施工不易且较费料,稳固性也不足,通常只用来作表面的装饰。

城门座
城门座是城池的门面,其结构、材料常较城墙讲究,砌工也更为细致,甚至有特别的装饰,有些建材还会从远方的大陆运来。
城门座上方的城楼若为楼阁式,则朝外的一面出于防卫需要仍设有雉堞,城内则只设女墙而无雉堞。

凤山县旧城北门城门座的两侧以泥塑制作神荼、郁垒门神,在台湾是孤例
>炮台
为增强防卫性,城池通常于城墙各向的险要处及转角处设置炮台,规模较大者,如台北府城共设有九座,凤山县新城则有六座。
构造
炮台基座与城墙一样,由女墙与雉堞围绕,不同的是,女墙上留有大型炮孔,以方便炮筒伸出,灵活转动,扩大射击范围。炮位的地坪多以花岗石砌筑,因为大炮很重,而花岗石的承载力较佳。

凤山县旧城东门段的炮台,于女墙上设有方形炮孔
形式
城郭的炮台形式可分为附属于城墙者及独立式两类。
附属式炮台:形状通常为方形,突出于外垣,三面临空,一面与马道相连,作战时机动性高,如凤山旧城及台北府城。

独立式炮台:面积较大,构造独立,以踏道连通城内,平面形状不一,有方形、八角形、圆弧形等,如凤山新城。

历史隧道
筑城是中国自古即有的传统,城郭规模比其他国家来得大,通常城内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
城池的发展
除了少数城池为事先规划,多数是聚居在一起的人,为了共同安全性的考虑,在官方的引导下建立的,可说是在文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所以台湾地区的城池多是清代所建。以面积而论,台湾的城池数量不少,这与清代台湾地区反清事件频仍有关,官方为防范层出不穷的民变,于是扩大筑城以利固守。
初期的城池多植刺竹或以木栅为墙,属于较为简陋的防御工事;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则改以土石或砖为墙。因此若论坚固性,当以清末的石砌台北府城为最佳构筑。另外,经济能力及城池的属性也是影响材料形式的重要因素。

日据初期在台北北门瓮城上所见的北门及城内景象
城池环境及选址
台湾地区的城池延续大陆南方的特点,多为不规则形,常将小山丘包进城内,如凤山县旧城内包龟山,并以自然的河道当作护城河及排水沟渠。建城时,除了要考虑其防御性,像土质情况、用水来源及街道的系统,都要谨慎评估。另外,在古代,地理风水更是筑城时不能忽略的因素,如台南的台湾府城被认为处于风水宝地,台北府城的筑造方位与北斗七星有密切关系等。有的虽为附会之说,但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找一个配合自然形势,能够长居久安的好地点。
城池类型的古迹是中华民族这个精于筑城的民族在台湾地区开拓史上的最佳见证。不过台湾近百年来发展快速,城池因为占地不少,且多位于今日都市的精华区,与近代的都市计划冲突很大,所以易遭拆除。目前已无完整保留的城池,仅能由局部的断垣残壁和孤立在十字路口圆环内的城门,勾勒出当年担任保护百姓生命财产重责的巍峨城池。
城内的街道与设施
清代台湾的城池内是什么景况,今日已很难想象。不过依据文献记载,城内的道路组织通常以与各向城门联系的街道为主,彼此呈十字或丁字相交。其他不论是筑城前已发展成熟,还是筑城后新辟的街道,都与这几条主要道路连接,形成完善的街道系统。
除了热闹的市街外,城内的基本建设还有负责文官系统及军事守备的衙署;文教设施,如书院、考棚;重要寺庙,如文武庙、城隍庙、天后宫等。有些城内建设的兴筑甚至早于城池,像台北府城在决定筑城后,即先建考棚,显示出对科考的重视。这些建筑多位于城内主要街道上,少数留存至今。所以在观察城郭的同时,如果对城内的其他古迹及知名老街有全盘的了解,将有助于勾勒出清代繁荣的城内景象。

台北府城复原图
1. 台北府衙 2. 巡抚衙门 3. 布政使司衙门 4. 登瀛书院 5. 武庙 6. 文庙 7. 天后宫 8. 考棚 9. 北门 10. 西门 11. 小南门 12. 南门 13.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