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余世维说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松散的群体不叫团队

说到团队,我们要与一个词语——“群体”区分开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虽然群体可以向团队过渡,但实际上,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集体。群体则是一组可能有着共同目的,但缺乏协作性、没有凝聚力的人。

即使不从概念的角度讲,我们也可以分辨出两者的差异(见表1–1)。我们说到一队人是一个团队时,是从内心认可它是有着高度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战斗力的;而说到这只是一个群体时,是没有把它想象成一个有核心、有凝聚力、有完全协作精神的组织的。

表1-1 团队角色与群体角色的差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公司中会碰到的四种情况是团队还是群体。

第一种情况:工作中,主管总是习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员工则总是习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

第二种情况:一个主管在外面开会或参加培训,中途总是忍不住出去打电话,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公司的人给他打电话,因为有事要找他拿主意,让他拍板、下决定;第二,他自己对公司的事或部门的人不放心,不知道他不在的时候手下的人能不能把事情做好、把任务执行好,所以要问问情况,做好安排,他心里才踏实。

第三种情况:一个公司设有意见箱或建有网络论坛,领导层提出战略和决策,干部和员工有70%的人踊跃提出想法和意见,最终公司领导层充分考虑了这些想法和意见。

第四种情况:在公司的垃圾桶旁边故意丢一根香蕉皮,或者在公司的洗手间门口故意扔一张纸,结果一个上午过去了都没有人去捡。大家都认为,这关我什么事啊,我又不是清洁工。

上面的四种情况,相信大家都能分辨得出来,哪一个是群体,哪一个是团队。下面我们结合不同的领导方式(见图1–1)来具体分析一下。

图1-1 三种领导方式(■代表领导,□代表员工)

第一种情况是监督型领导。在这种领导方式下的组织绝对是群体。为什么?很明显,在这个组织中,领导是监督型的、命令式的,完全是一人当家的作风;而下面的员工则是顺从型的、听话式的,没有自我,缺乏主动性。这样的组织,成员之间没有沟通,没有真正的向心力,不会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协作性,最终不可能表现出团队精神。

公司做出一个决策,大家基本上都参与了,而且大家的想法、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尊重甚至采纳,这就说明这个组织是有团队意识、团队作风的。

第二种情况是参与型领导。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不在,公司就缺了主心骨;外面开会的开得不放心,里面做事的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样的组织依然只能是群体,因为它的成员没办法自动自发,工作上缺乏自主性。

第三种情况是团队型领导。公司做出一个决策,大家基本上都参与了,而且大家的想法、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尊重甚至采纳,这就说明这个组织是有团队意识、团队作风的。这样的组织里大家群策群力,充分展示个人的存在和作用,发挥了思考性的特点。

至于第四种情况,大家也可以在各自的公司做这样的实验,能证明什么呢?如果跟上面提到的情况一样,那么你的组织就是一个群体,反之可能就是一个团队。为什么?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反映了公司中的人有没有一种协作的意识——大家相互补位、相互支援。没有这种意识,各个成员就会认为,那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的组织怎么能算得上是团队呢?

除了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一反三,把身边相近的例子拿出来比较。比如,在自己的公司,是不是员工有事情的时候都打电话找领导处理?公司70%的意见是不是从中层、基层收集上来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没有自己的思考?

像上面的第四种情况,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验证。

有一次,我去某电梯公司办事,看到他们工厂大门进门处路旁立着的logo标牌有一个字母倒在了地上,一连好几天都没人管。每天那么多员工进出工厂大门,既有普通工人,也有主管,可谁都没想着去把倒在地上的字母扶起来。

这件事虽然小,却反映了一个事实:他们在团队精神方面的建设不够,大家都只顾做自己的事,很难主动承担工作职责之外的任务,缺乏基本的协作意识。

放到公司里来说,尽管大家都强调团队,但真正符合团队要求的为数不多。很多公司都存在第一、第二种情况,能做到第三种情况的比较少。大部分公司在收集意见时,能有30%的员工和干部参与就不错了。

只有当这个组织上下齐心协力、自动自发地去工作,并在过程中发挥思考性和协作性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团队。

打造一个真正的团队并不那么容易,只有当这个组织上下齐心协力、自动自发地去工作,并在过程中发挥思考性和协作性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