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学习书法的入门书体:楷书

楷书也被称为“正楷”“正书”“真书”。“正”表示端正,“楷”有楷模之意,这种字体的特点是端庄、规范。楷书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隶书在进一步简化中,结体由扁变方,笔画变得横平竖直,端庄大方,便成了楷书。

楷书在不同时期的称呼也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被称为“正书”。到唐代,楷书被称为“真书”。而在楷书刚问世的汉代,它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隶书”“正隶”,古文中的隶书并非全指今天的隶书,也有可能是早期的楷书。到南宋,宋高宗赵构提出字体分篆、隶、真、行、草五种,至此,隶书与楷书才被明确地区分开来。

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是楷书开始成熟的标志性人物,其所书《荐季直表》《贺捷表》等被后世视为楷书成形阶段的代表作。其后,楷书的第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是两晋。钟繇的《宣示表》对后世的王羲之影响最大。而王羲之将楷书带入成熟期,确立了楷书的基本形态,使其更加完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楷书也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等。钟繇和王羲之,以及之后的王献之,对后世的楷书皆影响巨大。

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楷书创作也因南北文化差异而形成南北两派。南方书家学钟繇、“二王”,风格典雅;北方人则注重碑书,风格拙朴,笔法苍劲,魏碑是典型代表。因当时北方统治者多是南下的少数民族,性格粗犷,明显不同于南方文人;再者,当时北派碑书多出于无名工匠之手,而非有名书家,所以碑刻书法风格古朴沧桑,显得质朴甚至稚拙。在此基础上的楷书面貌非常独特,也便有了南、北之别。

钟繇《宣示表》拓本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进入唐朝,楷书迎来盛世,名家辈出,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影响力从初唐到晚唐绵延不绝,后世习楷书者多以其为师法对象。唐代文化昌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举兴盛,文人喜欢饮酒赋诗,书法作为艺术形式而得到推崇。同时,楷书被政府定为正体字,科举考试、图书印制等方面,皆以楷书为主要书体。实用性加上艺术性的需求,楷书自然繁荣发展。作为唐代最主要的楷书大家的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分别被后人称为“颜体”和“柳体”。颜真卿的楷书雄厚有力,筋脉畅通,柳公权的楷书瘦劲,骨力尽显,所以也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柳二人成为了唐朝几百年楷书兴盛的代表。

由于唐代楷书气度庄严,用笔、结构、章法非常正派,注重法度,所以后人将唐代书法的特点归纳为“唐人尚法”。讲究法度的唐人楷书也是后世练书入门的最佳选择。

从东晋到唐代,文人、书家推崇的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尤其推崇钟繇、“二王”及唐代诸家。直到清代,随着考古金石学的兴起,文人渐渐从帖派学习中调整学习眼光,继续上溯,一些书家转而从金石碑刻中汲取营养,兴起碑学。此后,魏碑中的楷书风格得到恢复,帖派和碑派的结合使得清代楷书具有古今结合的特点,使楷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铭》拓本局部,原碑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