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上古神话传说

第一节 概述

神话传说是产生于氏族社会的口头艺术形式,它的历史非常古老。同世界上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期,也曾创造过美丽、奇伟、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的一小部分散见于后世的典籍中,成为后人认识先民生活与思维方式的某种参照。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在生存斗争中经常受到洪水、大旱、凶禽、恶兽等的侵袭,又因知识水平低下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种种复杂变化,于是他们以为宇宙间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对自然力加以幻想和神化,创造了日、月、风、云等自然神及其故事。如羲和“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常羲“生月十有二”(《大荒西经》)、女娲“抟黄土作人”(应劭《风俗通》)等。他们对于自然界不只是简单地解释和探索,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还要与自然做不屈的斗争,于是就创造了歌颂与自然做斗争的英雄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有时还要为争夺猎区、牧场或土地而进行残酷厮杀,于是便产生了诸如共工同颛顼争帝、黄帝与蚩尤之战一类神话。我们的祖先不仅常常对自然界感到迷惑或惊奇,要求做出解释,而且对民族始祖和人类文化的来源也希望得到说明,于是又有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弃,以及羿发明弓箭、神农发明耕种和医药、伏羲氏观蜘蛛而造网罟、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龟文鸟羽而创造文字等等神话传说被创造出来。

神话传说陆续产生后,就有一个长期口头流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神话得到不断的补充、加工,内容逐渐丰富、系统,艺术上也日臻完美。但是,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而《山海经》多记山川地理,《楚辞》是一部诗歌集,《淮南子》则以叙述刘安及其门客的哲学思想为主,都不是神话的专书,所以它们记述的故事都很简单零散,首尾完整者很少,缺乏应有的系统性。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原来应是极丰富的,可是我们今天只看到很少一部分,它们如同无数零珠碎玉,嵌布于古代文学发展的宏伟画卷中,闪现着自己的光辉。

我国上古神话大量散亡的原因相当复杂。有人说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许多原先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话传说,未被记录保存下来。有人说,“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中国小说史略》)。有人说,没有人像荷马那样将上古神话传说的零星材料熔铸为鸿篇巨制。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导致神话亡佚的根本原因,我们看来还在于“神话的历史化”[1]

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用神话传说中为人民所崇拜的神或英雄对人民施加某种影响,总喜欢把神话人物认作自己的祖宗。于是他们便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神话中“不雅驯”的东西加以删削或窜改。例如: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

黄帝有四张脸的神话,被孔子解释为“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的历史了。又如: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本来在神话里是一足怪兽的夔,又被孔子巧妙地解释为尧舜时代的乐官了。

上古神话虽大量散亡,却仍然得到了零星、部分的保存。诗人(如屈原)、哲学家(如先秦及汉初诸子)都对这种保存做出了贡献。而贡献更大、保存神话较忠实的则是巫师。鲁迅先生认为,《山海经》可能是古代巫师们的集体著述。其中所保存的神话资料,显然接近于原始状态而较少经过修琢。即使是那些把神话历史化的历史家,也通过自己的著作客观上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材料。只要将各种残缺、散碎以至扭曲过的资料加以搜集,作严肃认真的整理、缀合,我国上古神话的本来面貌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