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跟诊日记1(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天 脉药相合的六组药对

2月25日

◎凭脉用药

今天是周六,我们来任之堂大药房刚好一周了,究竟有没有达到理顺中医思路的目的呢?老师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问我有没有学到东西。我说,学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医的信心。当然还有老师独特的把脉方式——双手合参。

今天,老师还特别把脉法略说了一二。老师开方没有特别固定的方路,而是凭脉处方,脉药相合。老师把他多年实践的脉药思路说给我们听。他说,把脉用药,他是从尺部开始的,绕着病人左右手走一圈。

譬如,今天这个病人,心烦,口干,脉道中焦偏郁,且有上越的趋势,尺脉偏弱。老师就断他颈椎不利索,头晕重,脚有些凉,而且看东西模糊,特别容易烦躁发火。老师就按着这个脉理思路,随手便开了十二味药,是六组药对。

首先,从左手肾脉开始,开玄参、牡蛎,把肾水往下收一收。然后,从左手关部脉偏郁,开当归、白芍,以柔肝缓急,并养肝血。再到双手寸脉管的心与肺,也就是上焦的胸腔,老师用枳壳、桔梗,一升一降,畅达胸中气机。而升降的同时,又恐气机上越,于是老师又加了茵陈、枇杷叶,以肃降肺胃肝胆之气,调和脉道上越的趋势,令肺气能下降于肾中,使金能生水。

很明显,病人中焦脉郁,关部有堵,所以清气不能上达,而见颈椎不利索、头晕,这时,老师再用川芎、葛根,升中焦脾之清阳,缓解颈项湿浊瘀血。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葛根以其藤蔓悠长,能通达人体十二经脉,且能缓解颈部肌肉僵硬。最后,老师加红参、淫羊藿,以补命门右尺元阳,令元阳有所归附振奋。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广泛用于真阳不足引起的阳痿、妇人更年期引起的高血压等。

方子为:玄参20克,牡蛎2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枳壳15克,桔梗15克,茵陈20克,枇杷叶30克,川芎15克,葛根30克,红参15克,淫羊藿15克。3付。

凭脉用药,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最重要一点。老师说,把脉要走一圈,使身体左右寸关尺六部脉皆有药物所归。哪部脏腑不通利,便用药物调和。比如心肺郁火者可加栀子豉汤,肾精不足者可加五子衍宗丸,肝气郁结、克犯脾土者可用逍遥散,命门火衰、脾肾阳虚者用附子、白术、干姜,气机上逆者用竹茹、枳实等。

《伤寒论》说:“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这就是说,哪部脉象管的脏腑瘀塞住了,不能通调疏利,就用相对应的药物去疏通,病情就会好转。

◎加强版小青龙汤

咳嗽不容易治,俗话说,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这是因为咳嗽难治且易复发,而且咳嗽辨证不容易。《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说,会治咳嗽的人,按中医来说,五脏六腑的病他都会治了。

这个中年男性病人,四十多岁,偏胖。他说下半夜咳嗽非常厉害,胸闷。“日咳三焦火,夜咳肺间寒。”这晚间咳重,一般病人都是多见寒底。老师摸他脉后说,肾脉郁涩,下半身有东西堵住,但要先解决咳喘、痰多稀白的问题。

老师念方,我抄下来,是小青龙汤。还好这首方歌在大学时背得特熟,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还重点提到用干姜、细辛、五味子。

古人云: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对于稀白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一用即效,这是古人非常宝贵的经验。广东名医何炎燊把这三味药加入六君子汤中,叫温阳六君子汤,专治久咳痰白量多而难愈的,一用即效。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六君子治本,肺为贮痰之器,干姜、细辛、五味子治标。

由于病人有胸闷、脉涩、心脉不流利,老师还特别在小青龙汤中加入五味药,是专门针对病人气滞血瘀的,即枳壳、桔梗、木香、丹参、菖蒲。枳壳降气,桔梗升提,木香理三焦气滞。丹参活血养血,俗话说: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通脉,带有通补的个性。菖蒲,《神农本草经》说:“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对于肺心病、咳喘、气闭有良效。

我们把老师用小青龙汤加这五味药的处方思路,称为“加强版小青龙汤”。

今天,还有一个中年妇人,瘦瘦的,鼻头有些粉刺。老师开了颠倒散,大黄、硫黄各30克,打成粉后,用凉水调敷在患处,可治疗各种鼻头粉刺、酒渣鼻、痤疮。

这方子出自《医宗金鉴》,老师经常用。我们称之为“颠三倒四,又寒又热”。就是说,这种病有风寒湿郁在外面,体内又有肝郁化火,这样里面郁热泻不了,外面寒湿又散不掉,所以用寒药加热药,寒热搭配,一边泻其郁热,一边散其沉寒,使气血恢复流通,粉刺就容易好。

老师还提到治疗痤疮要内外兼修,外敷颠倒散,同时还可内用枇杷清肺饮。

老师交代这个病人要戒水果,而且不能喝凉茶。可病人不解,说他就喜欢喝凉茶,喝些菊花茶后,吃辣椒也不会上火。老师说,你这是身体阳虚为底,吃辛辣的东西,又喝凉茶,是拿自己的身体当战场,最后会阴阳两虚的。

病人又说,那水果加热了吃怎么样?老师说,水果加热亦是凉,菊花泡茶还是寒。寒凉之物吃多了,身体血脉便走不动,各种垃圾就会堆在那里,搬运不走,成为疾病。这痤疮很简单,放大一百倍、一千倍,其实只是垃圾的产物和堆积而已。少吃寒凉的东西,血脉能温通,就可以搬运走。

《内经》说,人体的气血,逢温则行,遇寒则凝。所以,水果寒凉之物、冰冻饮料都是应该戒口的。

◎行医是行德,无德不行医

晚上车厢宾馆的老板娘请客。饭桌上,谈到医德的问题,行医是行德,无德不行医。老板娘十分佩服老师,老师开方药不收诊金,病人想到哪抓药就到哪抓药,帮病人代煎一付中药,只收1元钱。甚至做一料药丸,前后要一周时间,也只收手工费20元。

我们大学时,刚接触中医,就学医古文,老师给我们安排的第一篇医古文就是《大医精诚》。《大医精诚》就是孙思邈站在医德层面论行医的,《大医精诚》可以说是任何行医者终身都需要践行的。

行医者,每时每刻无不面临医德的问题,冉雪峰说:“士先器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如果没有老师的医德,我们也不会被感召过来,更不可能学到这么多东西。所以说,学问这种东西跟治国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惟有德者居之。《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行医者、学医者团结在老师身边来。

在看《太氏药谱》时,也特别记住了这句话:“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对我们学医的人来说,最大的考验并不是药性、汤头、脉理、病证,而是有没有仁爱恻隐之心,能否明辨笃行,会不会廉洁质朴。老师常引《清静经》中一句话来说明行医者的道德,“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心中时常清静淡泊,那么天地之间的道德、文章、学问、医理、药性等,通通都会归附到他身上,为他所用。

淡得了名利,则精神自爽;放得下嗜欲,则寿年绵长。一个人只有放下所有,才能拥有全部。医生要淡泊名利,医德不就是要把名利关看淡,把生死关看破吗?把名利关看淡就是无所求,把生死关看破就是无所惧。秦兆虎老先生说过,“一个良医,无所求无所惧,则百病可医,反之则小疾难治。”

老师常说,医道不是发财的门道。行医本来就不是赚钱的行业,而老师却行医行得津津有味。从这里看来,把《大医精诚》背好笃行,比学四大经典还要重要。这是学经典的前行功夫,这也是后面老师要讲的行医者必须要注意的八点医德。

◎不传之秘——三个闪亮点

吃完晚饭后,我们同老师一起又回到大药房里读书、做药丸了。

我们这边读书,老师也坐过来一起谈论医道,我们赶紧准备记录。

灵感这种东西,你当下没有抓住,过后想要重拾就非常困难。所以古代许多文学家、诗人都有这个习惯,时常准备纸笔,放在身边垂手可及的地方,或骑马外出,或游山玩水,或吃饭说话,只要一有灵感亮点,立即记录下来,就连睡觉做梦有好想法,也立即从床边抓过笔,书录下来。

老师写《医间道》时,画“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时,就是在晚上睡觉时突然灵机一发,赶紧起床记录描绘出来。

我们今天及时记录老师所讲,得到了三个闪亮点。医不叩门,道不轻传。这种闪亮点,在古代来说,属于不传之秘的那种,是要放在枕头底下藏起来的,或者要锁到石室金匮中,绝不轻易示人。

第一个闪亮点就是穿破石。关于这个秘方,老师也是摸索经历多年才得到的。刚开始,老师知道他太爷用一味药治疗肝炎,却不知道是什么药。后来,老师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时,发现一个村的村民们纷纷砍一种树做保健药服用,治疗各种劳损伤积,以及各种结石、肿块。老师还是不知道这味药。这个疑问也一直压在老师心中多年,直到最后老师在一个江湖郎中家里看到这味药。刚开始江湖郎中绝不肯轻说,老师便提了几瓶好酒过去,这郎中才酒后吐真言,诚心道破,说此药名为穿破石,无攻不破,无所不到。

老师说,这穿破石虽然行走起来比穿山甲要慢,但喝五六天后,那种后劲就非常足,而且稳健有力,特别偏重于走肝胆系统,凡不通者皆可用。

我们听到这里,心中便有底了,以后我们可用这穿破石代替穿山甲、水蛭、蜈蚣这些虫类穿透之药。如果嫌力道不够,我们还可以选用王不留行、路路通、皂角刺,尽量避免使用虫类药。

老师恐我们记忆不深刻,还特意为穿破石的功效做了五大总结:一是穿透力稳健,服用后劲十足,凡体内血脉不通者皆可用之;二是肝胆系统疾病以及各类病痛瘀滞,皆可用之;三是可作为抗结核药,对治各种结核;四是体内各种癥瘕积聚、包块囊肿,譬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前列腺肥大等皆可用之;五是穿破石根茎金黄,流白色浆汁,带豆腥味,通利之中还有补益作用,可用于农村干活劳伤、积损、陈年旧疾。

穿破石周身是宝,根、茎、枝条皆可入药。一棵树往往上百斤,砍下来全村人用都有余,价钱又便宜,药效独特,正符合传统中医“简验便廉”的特色。

今晚第二个闪亮点就是鸡矢藤。鸡矢藤治疗各类肠积是一流的,平和而有效。当今时代,从小孩到老年人没有不因饮食过度而食滞胃肠的。这种有肠积在里面,外面脸色一般都泛黄泛暗,胃口不好,又容易感冒。

老师说要用药物把积滞化开,颜眉才得以舒展。刚开始老师用肥儿散,虽然有效,但却因为药物苦涩难食,患者难以接受。后来老师发现鸡矢藤不仅效果好,没有难食的异味,而且药性平和有效持久。这样老师往往重用鸡矢藤,帮有积滞的病人排除宿积。宿积严重的可见黑褐色大便,直到大便色泽变浅,积滞化开后便好了。

人能神清气爽,源于二便通调!老师还喜欢重用鸡矢藤与火麻仁合成药对加入汤剂中,既化食消积,又润通肠腑。肠通腑畅,百病消除。

老师说,健康的标准,只要做到四能,那便没什么大碍了,这四能便是能吃、能拉、能睡、能笑。这鸡矢藤便是消积开胃,令人能吃能拉的佳品。故在民间有不少人懂得用鸡矢藤泡茶喝,被视为保健良药。

鸡矢藤还用于减肥,消积去滞就是它减肥的机制。有个病人身体肥胖,痰湿特别重,前来找老师要求减肥瘦身。老师问她胃口好不好,她摇摇头说以前很好,现在不好了。老师就直接开鸡矢藤与苍术两味药,以二比一的剂量,打成粉,叫病人平时拿来泡水喝,一次一大勺,一日三次。

肥人用苍术,瘦人用白术。这是说肥胖的人健脾减肥可用苍术,而瘦弱的人健脾增肉则可用白术。可见,脾虚的人,一则表现为痰湿重,肥胖,代谢不去;二则表现为气血生化少,瘦弱少肉。

这个小药对,药小力不小,为健身减肥的良药。因为它们符合中医一升一降的思想。鸡矢藤消积化浊,以降胃气;苍术健运湿阻,以升脾中清气。鸡矢藤降胃中浊气,苍术升脾中清气。一升一降,正符合《内经》所说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所谓“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这减肥就当以祛痰湿,恢复脾胃脏腑升降功能为第一要义。这小小的一个药对,里面正昭示着这样的医学正道。

第三个闪亮点便是八味药治疗顽固的手足麻木。有老药工问老师手足麻木怎么治,老师说应该用补益气血、散寒除湿的思路,然后老师又说出一大堆药物。那老药工摇摇头,说都不是,治疗寻常的麻木可以,治疗陈年老病就不行。必须要用到八味药,即川乌、草乌、威灵仙、仙灵脾、桃仁、红花、木瓜、甘草。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听得意犹未尽,老师笑笑说,很晚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我真没想到,没日没夜地听老师讲,并且记录,这种知识的盛宴,丰收的喜悦,能战胜一切疲劳。学习的快乐,可以忘记了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