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中医探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医药探源与发展的思考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而中医药文化,就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其成[1]曾提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的观点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一源三流”指中华文化以《周易》为基础衍生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及自外传入并在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文化。而“两支五经”的两支指“国医”与“国艺”——两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学科,“五经”则是指其中的经典著作。中医文化不仅从“三流”中吸收其思想精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地吸收了各种科学技术之所长。所以中医药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而是集我国文化之大成的科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如同百科全书一般地传承和记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向外延伸、拓展,不断地自我更新、完善,与时俱进,不拘泥于过去。学习和了解中医药学,就如同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不仅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为世界医学的发展,自然生命科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如何在新时代做好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下若干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多学科联合攻关,全面推进文化探源工作

传承和学习好中医文化,探源工作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2]于2022年7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刊登的《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指出,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源中华文明。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溯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中医文化的溯源,关键在于多方联合。中医文化的溯源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且中医文化融会贯通错综复杂,不仅仅只局限于医学,而是多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中医文化的探源不能只依靠一门学科,而应该多个学科联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文章中提出的,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把握多种因素。对于考古探索发现的文献与文物,应在各相关学科学者的共同研究下对其进行探索及深化。对考古发现的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物,应联系其所在年代及历史背景,多角度思考其创造及应用的原因。对于流传至今的经典文献,应将文献记载内容与现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结合,争取推陈出新。青蒿素的制备灵感就是在古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做好中医文化的探源,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全方位推进溯源工作取得更多成果。

二、把握中医文化特质,坚定中医文化自信

传承和发扬好中医文化,我们必须坚定中医文化自信。要坚定好中医文化自信,首先应当明确中医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夏登杰[3]曾指出: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相比,具有学术层次性、对人体认识的整体观和治疗手段的丰富性三大特点。相较于西医单纯的医学科学,而中医文化则是有哲学思想加持的医学科学和医疗技艺。中医对于疾病的诊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非单纯机械的治疗。方证对照的辨证论治原则在中医治疗中尤为重要,其中包括中医理、法、方、药的内在统一,为人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思想。中医治疗更讲究整体观,而并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治疗某一部位疾病时,并不强调单纯的对症下药,而讲究整个机体的调理,这是西医诊疗思想中没有的。中药配伍具有全面性,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4],蕴含着浓厚的哲学思想。将人体与自然万物相沟通,将哲学思想运用在治疗上,体现出了中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治疗手段的多种多样,也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之一。不同于西医单调的治疗手段,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出了如针、灸、推拿、贴敷、火罐、拔、刮等特色性的治疗手段,具有操作方便、疗效显著等特点。综上所述,中医文化有着不同于西医文化的特质与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就是坚定中华文明自信。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部署爱国卫生运动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预防、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的转变。我们身处于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从不同方面多管齐下,效果才会更显著。冯凯[5]认为,要提高中医文化自信,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现代发展模式。同西医文化不同,中医文化中的“师承文化”尤为重要,传承好老一辈中医专家的辨证思维和临床经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中医专家是中医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改进、创造出适合现代生活的中医治疗方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运用互联网传播和发展好中医药文化同样是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之一。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应运用好互联网的记忆与传播功能,对珍贵的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在不同群体中,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中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让中医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丰富教科书中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从小就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最终拥护中医,成为对我国中医文化具有高度自信的中医传承人。

三、与时俱进,推动中医文化创造性发展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将古人思想智慧的宝藏用于现今的新时代舞台,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民健康[6]。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是中医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的重点。何清湖[7]等提出,在实现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必须着力于中医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实现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转化的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特色,才能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才能更迅速、更有力地转化。只有完善了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四、加强交流借鉴,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的交流借鉴,为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14世纪前单纯以药材作为媒介,到后来传教士、商旅等的流动使中西医相互传播变得频繁密切起来。自2019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采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其他国家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未来我们应立足于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加强对外交流互鉴,广泛吸收西医之所长,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在国际上树立公认的中医药标准,以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融入国际卫生健康体系,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医对外的文化交流借鉴,传统医学著作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考古等方式发现的古代医学相关文物为我们探索古代医学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位于长沙芙蓉区的马王堆汉墓便出土过《五十二病方》等一系列珍贵的医学典籍。我们应运用好互联网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马王堆医学文化,如通过自媒体传播其中的养生保健知识、博物馆展出文物等,拉近民众与古代医学精华的距离,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使马王堆医学文化重新鲜活起来。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于《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就不断推动和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指导方针,为做好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好中医药学是文明探源工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中医药学从业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传播“中医好声音”,使中医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探源与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巴玉琛)

参考文献

[1]张其成.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纪念习近平中医孔子学院讲话十周年[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78-82+139.

[2]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求是,2022(14):4-8.

[3]夏登杰. 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J]. 江淮论坛,2010(6):85-88.

[4]谢朝丹,何世民. 意象思维对传统中药理论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19,40(11):68-70+81.

[5]冯凯. 坚定中医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兴盛[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1):63+68.

[6]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9):95-96.

[7]何清湖,曹淼. 中医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突出四大特色[N]. 中国中医药报,2017-07-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