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针道撷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读中医典籍悟针灸之妙

贺老常常要求其弟子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打好扎实的中医基础。其中对于脑这个“奇恒之腑”,贺老认为“脑”居于颅腔之内,由髓汇聚而成,故称“脑为髓海”,满而不实。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贺老认为“督脉通于脑”,故临床对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常以温通督脉为主。曾有一位壮年男性,从4米多高的地方掉下来,经检查并无大碍,只是有轻度脑震荡,但是他总感觉浑身难受、惊恐、坐立不安。贺老就在他的背部督脉、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针刺,开始时1周3次,逐渐过渡到1周2次,1年后1周1次,前后共治疗3年多。每次来门诊,患者就说:“要不是贺老您给我扎针,我现在就成一个废人了!”患者走后贺老解释道,这个患者是掉下来后“吓坏了”,魂不附体,所以每次选穴都是以督脉、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为主,通过针刺来激发督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目的。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是贺老在对诸多经典古籍的继承与针灸临床诊疗经验中总结升华而来的。这其中包括他对五脏六腑、气血精液、气机变化、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针灸临床上对经络、腧穴、针具、针法等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总结。

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1-1),贺老认为“病多气滞”也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要理解好中医的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这些脏腑的经络,首先得知道中医讲的心、肝、脾、肺、肾等脏腑跟现代解剖学上的心、肝、脾、肺、肾等器官是不一样的概念。因为古代中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在古代解剖尸体是不允许的。因此,中医研究五脏六腑就只能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测人体内应该会有的五脏六腑及其表现于外的整个机体的功能表现,而不是西医解剖学上所说的某个具体的体内脏器。比如,中医认为“肺者,相傅之官”。肺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宰相,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气、司呼吸,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口鼻直接与自然界联系,完成“吐故纳新”的作用,故《黄帝内经》有“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中医的心代表一个国家的君王,具有主持管理整个国家的功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中医讲的脾胃类似于现代农业部的功能,即《素问·经脉别论》中所说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左肝右肺,心上肾下,脾居中央”的说法,指的是肝气主生发,以应东方,肺气主肃降,以应西方。东方在古代就是左边,中国古人是“左东右西”来看世界的,与现代地图所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别。所以说“左肝右肺”,指的是肝气和肺气,左升右降的气机运行方向。肝升肺降,气机顺畅人就健康;反之,肝当升不升,肺当降不降,则气机紊乱,百病丛生。是故中医关于五脏六腑的描述,都是以功能表现为主,绝非解剖上的五脏六腑。这些基础理论,直到今日仍然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这些就是贺老让我们研读中医典籍才能领悟到的针灸奥妙。这也就是名老中医常讲的学习中医靠“悟性”。在现代西医解剖学、地理学引进中国,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真正领悟中医典籍的奥妙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图1-1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