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5章 作品的瑕疵
顾清来到了熊政目前所住的招待所敲了敲门,打算先去熊政那里取荔枝蜜煎,然后再去接下来写文的事情。
“谁呀?”
“我是西安荔枝使来取荔枝蜜煎的,只不过现在是同志了。”
熊政拉开了门,在招待所里面熊政穿搭就没有平常那种讲究,时不时能见到几个小补丁,桌子上面倒是挺干净整洁的都是摆着稿子。
房间里面摆着两张凳子,只不过其中一张上面堆了点衣服,顾清经过允许以后把衣服放到了一处空旷处才坐了上去。
“给你荔枝蜜煎作为礼物怎么样看到这个是不是感觉很惊喜,我这一趟来西安,说实话还跟你有关呢。”
“《西安的荔枝》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也算是你的头号读者了,当时我就想看看西安城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以我就找了个理由,说是要来西安汲取灵感,创造一本新书就请假来到了这一座城市,我的新书内容也不多。”
熊政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取出了荔枝蜜煎,还有一大叠堆在一起的稿子,顾清随便扫了一眼,上面的稿子虽然都是历史小说。
但是细分类型全是不同的一本是在讲国姓爷郑成功的,另一本是讲唐太宗李世民的,还有一本是讲张居正的。
看来当初熊政写《张居正》这本长篇著作的时候,比如同张居正这个人一样曲折,这本《张居正》的开头可能也被熊政否定过。
毕竟这也不是没有先例,曾经因为熊政稿子质量的不满意,将一整个第一卷直接烧了,整整三十八万的稿子就这么毁于一旦。
一直到了后面才慢慢捡起来,并被视为他人生中的三峡大坝,完成了这本长达百万字的著作,并在2002年出版了这一本长篇小说。
按照顾清的记忆中这本小说的动笔时间是90年代,但是现在看来,这本稿子真正的开头就已经有了只足被熊政放弃了。
顾清拿起三本稿子都看了一眼这三本稿子的开头,他在后世都没有见到过,显然这三本稿子最后都没有在熊政眼里都没资格问世。
但要是顾清来说的话熊政的这本《张居正》的开头,熊政的语言极具特色,开篇张居正和高拱的争锋已经算得上是写的出色。
顾清囫囵吞枣似的就把这三本稿子全部看完,只是在《张居正》那里多下了一点功夫,“这本书的内容不差,就是有一点瑕疵。”
熊政听着顾清这一番意思明显就是想给他过稿了,去哪里写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圈内人对他的认可,“什么瑕疵?”
顾清开口道:“我认为你应该更加注重的描写的是朝廷的斗争和全国形势,又或者是以张居正为主角去更大程度地开展他的故事。”
“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认为我的想法不妥也可以选择不采纳,作品是你的,一切决定权都在你手里。”
《张居正》这本书玉娘的这一条感情线是一大败笔,带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
甚至有一些部分写的太过艳俗让这整本书整体的评价低了不少,以至于在后世有些人甚至曾经质疑起了茅盾文学奖整体的质量。
还有一个更多的质疑点,是这本书并非史学,而是文学。顾清并不打算在这方面上进行更多的干涉。
熊政只是在大概的人物脉络上面差了点,在对于市井,建筑稀疏,这方面还是描写的很细的,不然金庸也不会专门夸奖他了。
“在我的规划中感情线的描写确实是太多了一点,我确实应该多注重一下,想当年《金瓶梅》同样是出了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却因为太过媚俗,整体的价值都下升了不少,有不少人都拿它当黄书看,而非文学作品这对于《金瓶梅》来说是有点委屈的。”
熊政拿着笔将顾秋说的要求画作一句亮点记在纸上面,熊政认为权谋方面的描写这确实是他比较缺少的东西。
他还是很希望能有一本畅销的文学作品的,文学和历史的高度结合在这一点熊政特别佩服姚雪烺,他的李自成》算是做的不错的。
顾清见熊政已经开始写文了便不再打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这本书整体还是优点大过缺点的,穿插在其中的诗词为文章增色不少。
这一本书仿佛一坛酝酿于许多年的老酒,刚开始有眼不识泰山,结果登至山顶以后才察觉到其中酒香味的浓厚,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陶醉在编织的故事之中。
顾清将保温杯里面的残渣到处换成了一口白开水,察觉到开水里面的清凉以后这才从《张居正》带来的震撼里面走出。
拿出了几张白纸在白纸上面打了一点草稿,就朝着招待所的大门走去,招待所恰好有一台电话,而且他已经谈好了。
顾清将电话的话筒从上面掰开,很是熟练的把《延河》的电话输入,趁着这闲暇之余观察了一下西安的美景。
只是三秒以后电话才被接通,那一头传来一位男人的声音,但听起来不怎么像是路遥。
“喂,你好,欢迎您致电《延河》杂志社,请问同志有什么需要的。”
顾清开口道:“你好,我是作者顾清,路遥同志在吗,我跟他谈一谈事情。”
电话那头的男人不紧不慢的说道:“稍等…路遥同志他现在有一点忙,最近出了本好作品他正在和众编辑沟通,可能要等明天吧。”
路遥比较忙也是能够理解,过一段时间路遥应该就会从责任编辑转变为创作组的专业作家了,到时候还有更多的时间会被解放出来。
正当顾清想要挂断电话的时候,电话那一头的声音却是再度响起:
“你是顾清同志吧,我是延河的主编王丕祥,你和路遥一起创作的那一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创作组曾经展开了专题讨论。”
“创作组的作家都想在你的作品希望能将他们的评价,编撰到最后一类写成一个专门的文评区,篇幅会大点不知道这一点你能否接受。”
《显微镜下的大明》创作初心就是为了宣传家乡,吸引更多的人来招商引资,放长远一点还有更后头的旅游业。
而不只是单纯为了赚钱,如果有更多的作家写文评整体的内容也会变得有趣很多。
在小说里面评论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卖点,这些有含金量的评论点评肯定是在给作品加分,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
但是差的评论也是在给作品增加一些污点,可看性也会跟着降低不少,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