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脑是连接机器
大脑是如何进行自我强化的呢?答案是通过连接。大脑是个连接机器,它就像一部手机,一刻不停地在发送和接收着连接信号。神经科医生在人的大脑中植入电极,“监听”神经的活动情况,能听到神经脉冲发出的“啵、啵、啵……”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神经连接时发出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时刻发生在我们的大脑中。每次发出脉冲信号就是一次神经连接。正是因为这些连接信号,我们的大脑才会不断地产生各种念头、想法和感受。我们的想法、念头、感受是由大脑中神经间的连接转化形成的。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吃蛋糕的想法,是因为大脑中与这个想法相关的神经元产生了电化学反应——连接。这就好比一个神经元告诉另一个神经元“我想吃蛋糕”,另一个神经元告诉下一个神经元“我想吃蛋糕”,一系列神经元的反应让我们产生了“吃蛋糕”的念头。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调节剂,它调节着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发挥着催化连接的作用。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巴胺决定的。神经连接在多巴胺的参与下会一起放电,大大提升了神经连接的强度,如果没有多巴胺的参与,连接强度就会降低。也可以理解为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得到了多巴胺的驰援,我们大脑中吃蛋糕的闪念才会被“渲染”成一种强烈的吃蛋糕的冲动。神经连接得到增强才会驱动我们产生实际的行为——去买蛋糕,吃蛋糕。多巴胺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神经间的连接,让一个吃蛋糕的想法在大脑中迅速传开,让我们产生了吃蛋糕的冲动。我们要明白一点,如果没有多巴胺的参与,大脑中的那些念头和想法也许不会变得强烈,更不会转化成实际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吃到蛋糕要感谢多巴胺。
神经连接被转成想法、念头、感受时才能被我们意识到、感知到。我们将感知到的信息叫作认知连接。比如,你认为红苹果是甜的。这就是大脑中产生了相应的神经连接,让感知到红与感知到甜之间存在关联,从而让我们产生了“红苹果是甜的”这样的认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认为,人类的大脑是“关联的机器”,在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为词句、观念、图像、颜色等事物赋予意义和联系。也就是说,大脑时刻在事物之间寻找关联和制造关联。神经学家研究发现,多巴胺在大脑关联性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巴胺可以促进大脑在事物之间建立关联。也就是说多巴胺参与了关联,促进了关联的建立。我们能在红和甜之间建立认知关联,多巴胺功不可没。
神经连接和认知连接都发生在大脑中,这也叫间接连接。间接连接是在大脑中对各种关联进行想象、模拟,从而体验到与事物的连接感。就比如你想象自己使用新手机,玩游戏时速度超快,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
间接连接是为了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建立直接连接——驱动我们去体验和感受。大脑想象自己使用新手机,玩游戏时速度超快,战斗力倍增,这样的间接连接是为了驱动我们去购买一部新手机,直接感受它带来的美好体验。与手机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连接感。直接对事物进行操控、体验、互动,这种感受到自我与事物的连接感叫作行为连接或感官连接。行为连接是用户身处其中,用身体直接与事物连接。
研究发现,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同,或者吃美食、喝美酒等,都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在行为连接中多巴胺的参与增强了我们对事物的好感。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在体验中感受到的美好是多巴胺渲染的,而不是事实真的美好。
在没有发生行为连接时,用户与产品的连接可以通过认知连接建立。比如,商家可以告诉用户这款零食低热、低糖、口感酥脆,让用户对产品建立认知连接。通过建立这种认知连接驱动用户消费产品。认知连接是在为用户制造和开启可能,促使用户去拥抱可能。反过来,行为连接也会塑造认知连接。比如,很多商家会让用户在对产品没有任何认知的情况下直接试吃、试用、试穿,就是试图借助行为连接来塑造用户对产品的认知连接。认知连接和行为连接是彼此塑造和驱动的。当然,认知连接和行为连接也在塑造神经连接。
从神经连接到认知连接,再到行为连接,这些连接都是服务“自我”这个对象的,终极目标都是与自我连接。
世间的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们与人们的自我建立了连接。这些无形的连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牢牢地记住,没有连接就没有影响。一切始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