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长生不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市井小人,论世家之因

(本章学术东西比较多,不太喜欢的读者朋友们,可以直接跳过。)

“坐下来谈吧。”

“之前和你上了第一堂课,今天师傅给你上第二堂课。”

“至于上什么呢,我还没有想好。”苏宇微微笑了下。

“那便是想到哪说到哪吧。”

郭嘉正襟危坐,师傅可以随意说,可他不能不当回事随意听。

“奉孝,你是知道两汉之间有过一次断代吧?”

郭嘉有些疑惑,试探着说道:“师傅你是说王莽篡汉?”

“是的,我今天就和你说说王莽代汉吧。”

“你怎么看王莽?”

郭嘉微微有些疑惑,道:“王莽他不就是个逆贼吗?”

苏宇摇摇头道:“王莽这个人,你要辩证着看。”

“从客观上看,王莽代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用和平方式实现的改朝换代。”

“所以为方便讲课,王莽前称西汉,之后称东汉。”

郭嘉微微点头。

“咳咳,继续说。

不可否认西汉后期无论是朝堂,还是市井,矛盾都十分尖锐,为了挽救社会与政治危机,朝野上下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改制”与“更命”思潮。

改制要求解决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

更命则认为汉朝的气运已尽,应“更定命于天”。

王莽身为外戚,政治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又抓住了改制与更命两大潮流,得到相当多的士人与官僚的支持,一步一步攫取了西汉王朝的政权,最后自立改国号为“新”。

中间实现过程可能有一些曲折,但那不是今天我想说的重点。

苏宇拿出扇子给自己扇了扇风。

郭嘉一脸局促,连忙起身去门口望了望,锁好门窗,这才安心的坐下。

“师傅,还是得小心隔墙有耳。”

郭嘉搓了搓手,师傅说的这些造反的话,俗人可是说不出来。

苏宇雄浑的嗓音再次响起。

“王莽这个人的辩证性就在这里了,他以‘新’代‘汉’着实谋逆。

但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真想解决一些社会危机,改制的诏令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

他取汉而代之时步子走得是那么顺,可当政后却乱了步伐,把迷信、幻想、空想、现实搅在一起,越改越乱,最终弄得不可收拾。

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他下令实行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大地主最多不准超过900亩;

改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和任意打杀;

为了打击豪商,平衡物价,实行“五均、赊贷、六薨”,将主要商品收归国家专营;

禁止私人铸币,实行币制改革等等。

……

这个时候,苏宇停下了话语,问道:“奉孝,你觉得这些政策如何。”

郭嘉点点头:“自然是可行,解决国家多年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些主张的本意不坏,可是由谁来执行呢?”

“这……”郭嘉哑然。

平分土地受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乃至公然起兵相抗;

官僚们经商,正好乘机发财;

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

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的劳民伤财的迷信活动和对边疆大用干戈,终于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满,原来寄希望于他的士人也转而反对他。

人们开始怀念起刘姓统治了,一股人心“思汉”的社会思潮,迅速蔓延开来,推翻王莽的赤眉、绿林等起义军都找了一位刘氏宗裔作自己的首领。

刘秀也是刘氏后裔,在反对王莽与豪杰的角斗中取胜,做了皇帝,国号仍称“汉”,定都洛阳。

刘秀是正利用农民起义和依靠豪族夺得皇帝宝座的。

刘秀称帝后采取了一些和缓社会矛盾的政策,但他依靠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豪族。

这些豪族经世不衰,又通诗书,逐渐成为较稳定的“世族”,又称“士族”。

世族是指他们世代为官,家业常盛;

士族是指他们是孔孟门生、有文化。

世族之称早在先秦就有,士族之称则是汉才兴起的,这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以儒取士紧密相关。

郭嘉默默点头。

苏宇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奉孝,你可知儒家经学也有三派?”

“这我不知。”

“《春秋》经分《谷梁》派、《左传派》、《公羊》派,各派都有一定师承关系。

朝廷立的经博士以家学为准,在各派相传中.一些派几乎完全变为私家之学,父子相传。

他们借助经学又通向仕途,做了官又扩大家产,形成士人—官僚—地主三位一体或三者反复循环的状况。”

苏宇随手从桌上拿起一个板栗,道:“我给你举两个栗子。”

“一个是汝南袁氏,以习孟氏《易》累世为官。

袁安祖父寰良以明经人官。袁安继承祖父之学,仕途通达,升为三公。

袁安之子袁赏、袁京、袁敞继孟氏《易》,入仕名扬一时。

袁京之子袁彭继承父业,官至郡太守。次子袁汤更呈赫,位至三公。袁汤之子袁成早卒,其弟袁逢,袁隗双双官至三公。

有后生,袁绍袁术。

此谓四世三公。”

“对了,这个袁术,一定会让你惊掉下巴。”苏宇对着郭嘉眨眨眼。

郭嘉看着苏宇手中举起的板栗,哭笑不得。

苏宇没管郭嘉的反应,继续说道另外一个栗子:

“另一个是张农杨氏,以习欧阳氏《尚书》为累世显族。

杨震之高祖在刘邦时因功被封侯,其后有落有起。

至西汉末年,杨震的父亲杨宝习欧阳《尚书》,隐居教授,名扬士林。

刘秀称帝,征杨室出仕,因年老未就。其子杨震,明经博览被士人称赞为关西孔子。

50岁后走上仕途,最后位至三公。杨震之子秉承父业,入仕官至三公。

杨秉之子杨赐继传家学,笃志博闻,教授门生,后征入仕,官至三公。

杨赐之子杨彪传家学,入仕屡升,位至三公。

杨彪之子为名噪士林的杨修。

袁术、袁绍、杨修这些人,你日后都会有所接触。”

像是想到什么有趣的事,苏宇对着郭嘉笑了笑。

郭嘉一脸茫然,有些不明所以。

“师傅,我有一个疑问,为何士族能够不断在仕途中取得官位,继而延续呢?”

“这个呀,就不得不说到大汉的选官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