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极简逻辑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数字化的极简逻辑

极简数字化转型模型

本节将介绍本书最重要的模型——极简数字化转型模型,全名“凌遥-极简数字化转型模型”(简称“LY-DTM”),如图2-1所示。这个模型是笔者2015年研究创建出来的,写进了笔者之前出版的第二本数字化著作里[1],历经了许多实践场景与挑战,不断进行微调迭代,现在基本稳定下来。该模型多年来被多位业界的老师、从业者以及数字化团队等引用。

图2-1 极简数字化转型模型(LY-DTM)

LY-DTM 是笔者数字化认知体系的核心逻辑,非常简单、易用且实用,可以快速在企业内部统一数字化思维。在笔者的辅导实践中,每次进入新的企业或新的团队开展具体工作或培训,都会第一时间用尽量简洁的方式介绍这个模型。本书也是基于这个模型来阐述数字化的极简逻辑的,建议读者细细研究这个模型,这样有助于建立有关数字化的底层思考逻辑,帮助分析问题,看懂方案,设计适合自身企业的数字化路径。

数字化是在数字世界为现实世界提供一个“数字孪生”,通过信息技术固化规则,突破时空限制,记录交易,实现信息对称、数据挖掘、自动化、个性化、智能化,驱动商业升级等,保障现实世界的业务与数字世界的IT“对齐”,更好地支持业务开展。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业务逻辑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翻译”,即映射业务逻辑,将这个过程抽象后,用简洁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数字化的极简逻辑。简单来说,数字化是通过系统方法,利用信息技术(IT)和IT基础设施,实现企业运营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

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业务、数据、应用、技术4个方面及其相互运行关系、治理等,这4个方面分别对应第三篇“数字化系统方法篇”中的数字化系统方法TOGAF®的4个子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

数字化着眼于提升企业核心产品及服务,使企业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和更深的“护城河”,是从企业的战略、商业模式、组织、IT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改善。许多企业认为搞数字化,就是追逐先进的 IT 或流行的应用软件,直接解决表面上出现的问题,或者热衷于建设好看的展厅大屏,这绝对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数字化中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业务是基础、应用是镜像、数据是核心、技术是支撑”。

业务是基础

业务是数字化工作的基础,相关工作都从这里开始。

战略、商业模式等决定了业务:战略是数字化工作的输入,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设计,就决定了企业有什么样的业务及运营方式,业务包括价值流、业务能力、业务流程、组织、资源、绩效、属地、治理等方面。

业务流程是业务的表达和承载:有什么样的业务就决定应有什么样的业务流程,组织是执行业务流程的主体,资源是业务流程运用的对象,业务流程的执行需要纳入绩效考核。鉴于业务和业务流程的关系,在上述模型中为了表述方便,“业务”一词不仅指代业务,也指代业务流程。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业务,例如,“我们生产调味品”中的“生产”表示“我们”可能是家制造企业,如果把“生产”改成“使用”,那就表示“我们”可能属于服务业的餐厅。而且,如何“生产”每个主体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是公司、车间或具体的操作者;“调味品”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是用来满足客户、消费者需求的。业务通常可以解析为“主、谓、宾”,不同业务场景会有不同的“主、谓、宾”。

业务决定了相关数据的结构和内容:要把“我们生产调味品”这个业务全部记录下来,也就是把相关业务流程所涉及的“主、谓、宾”全部记录在案。业务决定了登记对应的“主、谓、宾”的表格的样式,以及表格里的内容。例如,A车间12月生产了5吨开心型调味品。所以,业务决定了数据的结构和内容,梳理业务是做好数据工作的前提条件。

业务决定了映射、翻译到应用中的业务逻辑:应用系统通常是把线下流程做一定程度的优化后进行线上化,把“我们生产调味品”这个业务中能够让计算机做的事情搬入数字世界自动执行。

综上所述,业务是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也是LY-DTM的基础,数字化工作需要梳理业务,搞清楚业务痛点、价值增值点等。

应用是镜像

应用是业务的全部或部分的镜像,应用主要是指应用系统。

应用将现实世界的流程变成数字世界的流程,实现流程线上化,也就是对业务逻辑进行翻译,使之能在数字世界以“数字孪生”的形式发挥作用。

应用对业务逻辑“翻译”得越好,“数字孪生”的程度就越高,应用对业务的支持就越强;随着场景的丰富,应用将为业务模式提供新的实现可能,并反过来驱动业务“升级”发展,对业务带来本质影响,即在原有业务之上或之外进行“创新/转型”。

业务与应用之间的迭代闭环,并不一定只从现实世界开始,也可以先从数字世界开始。例如,美团首先通过构建了一个团购网站,改变了大众的订餐习惯,然后在大众使用美团线上订餐服务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系统。美团与订餐业务之间的闭环是先从数字世界开始的。不管从哪里开始,美团都对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是此闭环迭代的原动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用上线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仔细厘清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对应的数据(业务处理对象、输入、输出等),而后应用上线就是简单的系统安装、配置、运行等工作。如果这个前提条件没有准备好,“数字孪生”的质量就难以保障,上线后的应用就很难用起来。实践中,应用建设的工作有2/3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在梳理相关的流程及数据。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在业务流程和数据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直接上线应用,否则本末倒置,将付出大代价。

数据是核心

数据是数字化工作的核心。

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要素,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现实世界的业务与数字世界的应用都会访问数据,并通过数据进行交互。由LY-DTM 可见,数据是链接现实与虚拟的“纽带”,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互动的“桥梁”。上文提到业务与应用的闭环,可以从现实的业务开始驱动数字化,也可以从虚拟的应用(包括相关IT体系)开始驱动数字化,而驱动业务与IT双轮的“轴”就是数据。

如上文所述,业务是什么样,就决定了存放流程相关的数据结构是什么样,也决定了业务流程运行时所需要记录的数据内容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业务决定了数据的结构和数据的内容。

“业务+数据”是数字化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个组合在每个企业中是唯一的,就算是同质化很高的行业中,每个企业的“业务+数据”也是有一定差异度的。而“业务+数据”是任何应用上线的前提,因此在上线应用时,要梳理清楚必要的流程与数据,谨慎照搬“最佳实践”。另外,要上线什么样的应用就决定需要选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所以“业务+数据”也可以说是上线IT解决方案(含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

真实的业务场景沉淀真实的数据,待数据累积到一定的量级,数据潜在价值便逐渐显现,称之为“大数据”,此时可基于数据推动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的建设与升级,这是更进一步的创新与转型。

数据无处不在,数据是对真实业务的表达、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挖掘等,会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

数据是大数据、物联网、5G、AI、区块链、云计算、移动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原材料……

数据跨领域流通势不可挡,使得业务跨越企业、行业、产业等的传统意义上的边界,通过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推动着商业跨越企业、行业、产业边界。

技术是支撑

技术是应用系统的支撑,为应用提供软硬件设施相关的运行环境。

从LY-DTM的架构可以看出,业务、应用、数据3个方面之间在逻辑上是直接紧密相关的,而具体的信息技术与业务、数据并不直接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是为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环境,主要关注应用系统的现在和未来的运行方式、部署方式、计算能力、安全需求和运维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