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唐太宗,武德九年(626)继位,改元贞观,励精图治,有“贞观之治”之称,谥文皇帝。重文教,为唐初文学事业的实际组织者,开有唐一代右文风气。论诗既尚雅正之体,又不废要妙之音,体现了南北诗风交流的历史趋势。所作或整丽高朗,顾盼自雄,或巧构形似,猗靡清华,表现了草创君主扬威立德与慰情休憩的两种心态。《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翰林学士集》存其佚诗四首。
(赵昌平)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读本诗,可悟向来所谓唐初承陈隋猗靡之风的说法未免以偏概全。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十二月,群雄中原逐鹿,鏖兵渭北。时李世民为敦煌郡公,西秦薛举以劲卒十万来逼渭滨,世民亲击之,由长安移师西向,于扶风郡大破其众,追斩万余级。次年隋唐迭代,七月薛举又犯泾州,时世民已进封秦王,率众讨之,初战不利。九月,薛举死,子仁杲立。秦王复为元帅以击之,相持于折墌城,深沟高垒六十余日,待其粮尽,于浅水原设奇兵,一举破之。不久,仁杲请降。诸将询秦王御敌折冲之术,叹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这是唐朝开国之际荡平西陲割据势力的一次重大的战役,也是李世民初为主帅所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贞观中,已登大位的李世民重经当年攻破薛举的旧战场,追感前事,发为浩唱。
诗以“一挥氛沴静”以下四句为中枢,运掉全篇。前此八句追忆当年破敌,可分二层:前四句总写昔年初次仗节钺为主帅时心同朗日,志比秋爽的“壮气”;后四句正写破薛,移锋西向,转战渭滨,终于破敌而妖星沉降,逐北则战阵云横。“一挥”句收束前文之初战,“再举”句又带过二破仁杲,两句详略相济,结过前事。而“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兹”“旧”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今日车驾行经,登临四眺。以下八句写观感,又分二层:前四句重于所见;后四句重于所感。当年的强敌悍贼,今已沙沉烟消,而自己如同齐将孙膑用减灶之计,佯示兵力日削以诱魏将庞涓深入的奇谋巧算,则遗痕尚在。旧战场是如此的岑寂,近处霞光穿浪,清渭之上泛漾着缥缈的红晕;远望华山联绵,云蒸雾腾,环抱着黄昏之中笔立的莲花峰巅。这悲凉壮阔的景象,更启发了一代英主的幽思长想,故末四句由景入情,感慨万千:世途变化流易,不舍昼夜;而人事迭代,今昔又怎可同日而语?眺望着这旧日的战场遗迹,这位太宗皇帝不禁荡起一种畅旷豫怡的感觉。
黄昏登原,发思古之幽情,人们当不陌生。此前约四百年,晋代那位穷途而哭的阮籍,黄昏登广武原眺刘项古战场,曾叹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读此诗,人们感到虽然同是落日登临,但已初非大言睨世的狂生意气,而唯觉一种宏阔的壮气拂面而来。这是迭经磨难,于马背上得天下者的包蕴深沉的志气,是唐初君臣心态的典型写照;而其所以能给人以这种感觉,又颇得力于此诗的语言与结构功夫。
全诗骈中间散,刚中见柔,造语劲挺,意气盘礴。起笔“昔年”二句,中间“一挥”四句,结末“长想”二句,均用散句叙述,其余全以骈句铺陈。骈句是其主体,前半以“高”“洁”,“起”“决”,“沉”“裂”等富于力度的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凸现了克敌制胜、势如破竹的“壮气”。后半写景,则以“迹”“痕”“净”“昏”等色调幽微的字相偶,微现追忆之思。二者均借骈句的复重感、整饬感予以渲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然而骈句多用,易生板滞之感,刚柔相反,更难接转融和;而化板滞为动荡,变反差为相映的关键,正在首、中、尾的三组散句的贯串勾连。诗人起笔不写经旧战地,而以“壮气”领起,立一诗之纲,至因散句的不对称,使之分外突出,它盘旋于以下文句的铺陈之中。至“一挥”四句则又因其散行,排浪般的气势得以舒展回旋,并随即凸现出驻马高原、俯览旧地的英主形象,如同中峰崒立,高屋建瓴;则下半铺陈观感,便虽柔而能有底气充沛、气象宏远之感了。
人们常说魏徵《述怀》是唐初少见的遒健之作,其实不然。追怀勋业,歌唱大唐帝国肇创伊始的恢远气象,是唐初君臣诗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类似本诗这样的篇章,在太宗集内,即可摘出十多首。不唯如此,即使在那些虽因颂功纪德而缺乏个性的宫廷诗中,也仍普遍可感到一种不同于陈隋之作的朗远气象。这种情况其实是汉初大赋、魏初公宴诗在唐初的历史重演。它们都体现了企图以典丽恢宏的形式以表现成功者远大气度的努力,体现了对新的文体形式的追求——在唐初,则表现为将载道言志与六朝声辞相结合的初步尝试;虽然合而未融,难到后来之作灵动圆熟的地步,但作为“当时体”,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赵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