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6章 楚国白公胜之乱

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楚平王的宠臣、大奸佞费无极诬陷镇守在城父、统管楚国方城以外的太子建要联晋谋反,楚平王要杀太子建,还将太子太师伍奢下狱杀害。太子建一家和伍奢之子伍员(伍子胥)逃到了宋国,后因躲避宋国的华向之乱(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520年),伍子胥又陪伴着太子建投奔了郑国。在郑国,太子建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与晋国策划袭击郑国,结果被郑国执政子产察觉并下令诛杀。太子建死前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胜托付给伍子胥,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到了楚国的死对头吴国,后来伍子胥担任相国,与“兵圣”孙武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在楚国的柏举大败楚军,十天之后,吴军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实现了为父报仇的夙愿。公子胜在吴国居住了三十多年,他的杀父仇敌是郑国,但是一直没有报仇机会。

楚国令尹子西(公子申)是当今楚惠王的叔父,而被郑国杀害的前太子建正是子西的嫡长兄。奸臣费无极被前令尹囊瓦诛戮后,楚国众臣都知道太子建是被奸臣陷害才出逃至宋国和郑国的,因此令尹子西心里惦记着嫡长兄子木(太子建)的儿子、远在吴国隐居的公子胜,想把他接回楚国,但由于吴楚两国连年交战,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令尹子西准备从吴国接回公子胜,也算告慰嫡长兄(前太子建)的在天之灵。叶公沈诸梁表示反对,他对子西说:”听说公子胜这个人狡诈而好作乱,把他接回楚国,那不是祸害吗?”

子西答道:“我倒听说公子胜这个人诚实而勇敢,他不会做不利于楚国之事。他在吴国生活了三十余年,对吴国的情况非常熟悉,我只是想把他安置在吴楚边境,让他捍卫楚国,做藩篱屏障。”

叶公沈诸梁继续劝谏道:“符合仁爱叫做信用,遵循道义叫做勇敢。我听说公子胜这个人务求实现诺言,广招死士,他是在图谋什么吧?不管什么诺言都要去实现,这不是信用;不管什么事都不畏死,这也不是勇敢。令尹把他召回楚国,一定会后悔的!”

子西心中想的,是楚国对不起嫡长兄太子建,他唯一的儿子公子胜被迫在吴国蛰居了三十多年,无论如何,都要将自己这位侄儿公子胜接回楚国。至于公子胜的脾气秉性,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他派人将公子胜接回了楚国,并任命他为与吴国交界的白县县公,因此公子胜也称白公胜。

公子胜做了白县县公,任务是防范吴国的侵扰;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要报杀父之仇。父亲太子建是被郑国人杀害的,因此他回到楚国后,就向叔父、令尹子西请求讨伐郑国。子西作为楚国令尹,审视天下形势,认为现在中原混战,楚国自从柏举之战后,最主要的国策是以吴国为敌,对于北方诸侯一直采取守势,不会轻易出兵。他对侄儿白公胜说:“楚国上下还不合法度,尚不足以征战。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忘记伐郑的。”白公胜后来又多次请求讨伐郑国,为其父报仇;子西不胜其烦,只好表面上答应了白公胜。然而,楚国还没有来得及出兵,晋定公在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楚惠王九年)亲率大军讨伐郑国。子西经过反复考虑,如果让晋国击败郑国,迫使郑国归附晋国,那么对楚国的压力将会倍增;此时楚国应该救援郑国,才是上策。于是子西下令楚军出击,救援郑国,楚国与郑国实现盟好。

白公胜一心想的是报私仇,他听说叔父子西不但没有讨伐郑国,反而出兵救援郑国、与郑国盟好,不禁大怒道:“杀父之仇,岂能不报!与郑人结盟者,与仇人何异!”白公胜在府中磨剑,被大司马子期(王子结,也是白公胜的叔父)的儿子王孙平看到了,王孙平问白公胜:“白公为何亲自磨剑呢?”

白公胜审视着手中的宝剑,对自己这位堂弟说:“胜以爽直著称,如果不告诉你实情,也算不上爽直了。实话跟你说吧,为兄亲自磨剑,就是为了杀死你父亲、大司马子期,因为他跟着令尹子西与我的杀父仇敌郑人结盟。”

王孙平一听大事不妙,赶快去禀告了令尹子西。子西依然宽厚地说道:“胜儿就像待孵化的雏鸡,我要孵养他长大。按照楚国升迁的次序,等我去世后,楚国的令尹、司马,非胜儿莫属。”这话传到了白公胜的耳朵里,他不仅没有被感动,反而咬牙切齿地说:“令尹真狂妄啊!这个王子申若得好死,我就不叫王孙胜!”

然而,对于白公胜近乎癫狂的举动,令尹子西还是没有当回事。

白公胜对党羽石乞说:“对付楚王和令尹子西、司马子期,有五百人就够了。”

石乞答道:“要造反,这五百人是找不到的。市场南边有个勇士名叫熊宜僚,如果得到他,可以抵五百人。”

白公胜为了报仇,到处招纳死士,听到石乞提到勇士,便让石乞带他市场南边去找熊宜僚,二人见到熊宜僚之后,与其相见甚欢。石乞直截了当说明来意:白公要重金礼聘熊宜僚,去杀当朝令尹公子申(子西)和司马公子结(子期)。熊宜僚听后,心想这不是找死吗?当场辞让不从。石乞用剑架在熊宜僚的脖子上,但熊宜僚毫不畏惧,纹丝未动。

白公胜对这位勇士敬佩不已,说道:“勇士不为利诱、不惧威胁,不泄露别人的秘密,在下由衷佩服。”然后转头对石乞说:“我们走吧。”

白公胜的计划,被吴国突然攻打楚国的慎邑打断了。他既然担任白县县公,守土卫国是他的职责所在。不久,白公胜带领兵马击败了吴国的侵袭,便向楚惠王请求到郢都进献缴获的吴国军械装备,得到允准后,他率领军队来到郢都发动了叛乱。

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七月,白公胜率兵在朝廷之上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了楚惠王。子西死前用袖子遮住了自己的脸;子期战死之前,在大殿之前的庭院之中拔起一棵樟树砸向白公胜的死士,大喊道:“过去我以勇力事奉国君,不能有始无终。”

石乞看到子西、子期已死,楚惠王也被劫持,便向白公胜建议:“现在应赶快烧掉宫中府库、杀死国君,不然的话,大事难以成功。”白公胜此时却显得有些犹豫,他说:“不可。弑君不祥,烧掉府库,没了财货物资,拿什么来守卫楚国?”

石乞急得直跺脚,他喊道:“整个楚国都是您的了,您只要治理好臣民,用恭敬来事奉神灵,就可以得到吉祥。况且还有其它储备军资呢,怕什么?”白公胜还是不听。

之前叶公沈诸梁劝谏子西不要从吴国召回公子胜,子西不听,沈诸梁就回到了楚国北部方城之外的叶县。白公胜作乱之时,他正在上蔡城督察楚国北境边防。在听说令尹子西被白公胜杀害后,叶公沈诸梁慨叹道:“子西不听我言,方有今日。但是他治理楚国有功,让楚国得以安定,恢复了先王的功业,楚国应该感激他啊!”当他得知白公胜还杀害了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已来到楚国任阴城大夫的管修时,决定率领方城以外的兵马前往郢都,平定白公胜的叛乱。沈诸梁说:“现在是时候去诛杀叛臣白公胜了。我听说,以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会贪得无厌。白公胜做事偏颇不公平,民众必然与他离心离德。”

白公胜想废了楚惠王,扶立子西、子期的弟弟王子启为国君,但是王子启死活都不同意。白公胜派兵将王子启劫持入宫,要逼他就范。王子启对自己这位侄儿说:“你如果要安定楚国、整顿王室,然后对我这个叔父加以庇护,叔父岂敢不从?你如果打算专谋私利而倾覆王室,置国家于不顾,那叔父宁死也不会做这个国君之位!”白公胜听后怒不可遏,狠劲儿一上来,拔剑杀害了叔父王子启。此时他得到禀报,叶公沈诸梁带领方城以外的兵马已到郢都之外,他们要平定城内叛乱。白公胜马上命人带着楚惠王离开王宫,来到一处地势较高的府邸(高府)暂避,并让石乞带人把守住府邸正门。楚大夫圉公阳偷偷地在府墙上凿了一个洞,背着楚惠王从洞中逃了出去,跑到了惠王母亲、楚昭王夫人的宫中。

叶公沈诸梁率领的兵马从郢都北门进了城,正好遇上职掌进谏的楚大夫、箴尹薳固,薳固本来是要带人去协助白公胜的,沈诸梁对他说:“柏举之战后,如果不是子西、子期二人,楚国就亡了,大夫当时曾与先昭王同舟,也是护驾有功。大夫现在要抛弃德行、跟从叛贼,难道还能有保障吗?”箴尹固在沈诸梁的感召下,加入了平叛的队伍。叶公沈诸梁就命箴尹固与都城内的民众一起去攻打白公胜退守的高府。

白公胜的人马被围困在高府之内,府邸内又没了惠王这个人质,很快就抵挡不住了。走投无路的白公胜从府中逃到了后面的山上,自缢而亡,石乞带着白公胜的死党们把他的尸首藏了起来。沈诸梁的人马生擒了石乞,追问他白公胜的尸身到底藏在了何处?石乞答道:“我知道白公的尸体藏在哪里,但是白公不让我说。”

沈诸梁愤然道:“不说出叛贼藏尸之处,就烹了你!”

这位石乞倒是不害怕,反而镇静地答道:“此事成则为卿,败则被烹杀。这本来就是应有的结果,有什么可怕的!”

叶公大怒,当场下令烹了石乞。白公胜的弟弟王孙燕见大势已去,便逃奔了吴国的頯(kuí)黄城。

在楚国内乱期间,陈国趁机侵袭了楚国。楚国的局面安定下来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白公胜之乱平定后一年)秋天,楚惠王在叶公沈诸梁的建议下,任命叔父子西的儿子、武城尹王孙朝为主帅,率领大军讨伐陈国,于七月八日灭了陈国。

楚惠王任命了叔父子西(前令尹)的另一个儿子王孙宁为令尹,叔父子期(前司马)之子芈宽(芈宽食邑在鲁阳,谥号文,又称鲁阳文子)为司马。叶公沈诸梁则回到了自己的封邑叶县,直至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