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开始掀桌子
随着冬天的临近,长安城内的木材和木炭价格开始缓慢上涨,李恪攒下的煤山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煤球炉的制造并不困难,但是要是用钢铁制造那就太奢侈了,在李恪看来最合适的应该是砖头砌一个炉体,然后再用耐火材料制造一个炉芯。
用上好的钢铁圈筒制造烟道?你怕不是脑子有问题哦!
制作煤球的那个东西李恪也会做,但是感觉不是很有必要。
李恪小时候煤球炉可不止一种,李恪见过直接把碎煤灰加点泥巴拍成饼晾干烧的。
还有在屋里点个火堆的,用砖头简单垒一下的。
穷人取暖神器?有心人根本不理解穷人的穷,真正的穷人是不会买煤买炭取暖的,被窝就是他们最后的取暖神器,为了不那么冷穿着衣服睡,没有衣服换洗一冬天都不换衣服的更是常事。
至于门窗密封之后的一氧化碳中毒,那更是瞎担心,穷人哪有不漏风的房子?李恪小时候就有过被墙缝里的北风吵醒的经历。
煤燃烧中毒,难道木炭就不会了?烧木材就不会了?还不是一样。
何况大唐又是难得的暖湿气候,榆林还是湿润的草场,毛乌素地区还能养活南迁的突厥人。
所以李恪要解决的根本就不是取暖的问题,而是解决吃饭烧火问题。
百万人口,一天要烧多少木材?历史上记载明朝的时候京城附近百里都没有什么大树了,甚至燕山都被砍成秃山了。
大唐的百万人口肯定也是一样,秦岭内烧炭的炉火一天没有停歇,黄土高原上一片片的树林变成一个个黄土堆。
加上唐人主要吃羊肉,人吃羊嚼,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对于周围环境的破坏力有多强?
反正从唐以后关中平原再也没有繁荣过,黄河也逐渐成为了携带无尽泥沙的地上悬河。
从煤炭到长安开始够自己自用之后李恪就开始推广煤炭,买不起铁炉子就砌泥炉子,搞不了铁烟筒就用砖砌一个走地烟道,甚至亲自设计的火炕搞了地火龙的铺法。
目的很简单,希望把长安这个以木材和木炭为燃料的城市改为煤炭为主。并且把这个经验往那些大城市推广。
李世民才会意识到煤也是一种重要资源。
木炭和木材价格的上涨使得煤炭价格变的更加具有竞争力,只是苦了那些以此为生的樵夫还有那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了。
九成宫那边的煤炭之所以开采那么顺利还要感谢李世民为了自己避暑方便修宫殿的时候顺便把路也修的很好。
但是秦岭内的铁矿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李恪还是低估了这个时代在山里修建一条路的难度,利用溪水的理想很美好,但真正设计的时候发现很难实施。
进入冬天李渊的病情又突然加重了,果然跟孙思邈所料一样,撑不过这个冬天了。
秦琼那边孙思邈也去看了,撑过明年都难,还有长孙太夫人,虽然气疾缓解但是毕竟年龄大了,身体接近油尽灯枯,明年也很危险。
长孙皇后的病情大好,不过如果今年李渊没了,明年她娘再没了,不知道她会不会因为伤心加重病情。
别的穿越者稍微搞点东西都是惊天地泣鬼神,一众没有见过世面的王公大臣还有那些门阀勋贵争着抢着结交。
例如只要造出高度酒必能招来的程咬金。
但是李恪这边却门可罗雀,本来就没有人搭理,现在更是连投名帖的都不见几个了。
原本李恪以为自己把送名帖的都安排个活干,千金买马骨嘛,肯定会让大批人闻风而动,但是实际上确实来的人更少了,甚至安排活的都跑了好几个。
李恪终究不了解这个时代,用韦楚才的话来说:“人家是来求官的,不是来上工地干活的,你这不是安排,你这是敷衍。”
李恪听完之后差点没有原地气死!好在穷书生多的是,李恪手里大部分的活都是认字就行的,只要开高薪还不至于无人可用。
外面的事情李恪完全不管,一心想要憋大招给世家来一个狠的!
终于在冬至这一天,李恪的第一批书籍开始正式发售,这一批书籍是科举必读系列,也是李世民正式昭告天下,为了抚育更多的人才,让贫寒学子有读书机会。
皇上特补贴书商降低书籍价格,原本一千文八百文的书现在全部降价,不要六九八,不要五九八,今天挥泪大甩卖,部分书籍只要九十八文!
对!你没有听错,一部分书籍只要九十八文,所有科举必读书籍最高价只要一百九十八文。
天下书商巨震,世家一下子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有跟着叫好的。
但是经过某些有脑子的一分析,一下子天下舆情哗然,世家大族犹如死了爹娘一样的激动,纷纷上书李世民不可以用民脂民膏补贴书籍价格。
同时弹劾李恪的奏章又来了,甚至号召天下士子抵制李恪的新书,说他是胡乱注解圣人之言,大逆不道。
李恪冷冷看着,明面上看,世家针对的是李恪,可在李恪看来,这是世家跟皇权的较量!
四书五经原文并不多,也没啥值得抢的东西,他们抢的是做注权,谁为四书五经做注,谁就是当世大儒,谁家就是经学大家受天下学子敬仰。
他们家一代代的先人的名望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也是五姓七望的骄傲资本。
现在你推出一本官方注解,然后告诉天下士子以后就考这个,那不就等于说他们祖上注的都是错的?
那他们的名声是不是也丢了,你这不等于跟刨他们的祖坟是一样的?
天下读书人并不傻,你一号召大家都不买便宜的买贵的?以前只能买一本书的钱,现在能买五本,以前有两本书读就跟宝贝一样,能凑齐四书五经的都是学堂里的上等人了。
现在人手一套的机会摆在面前,你难道不想拥有?
而且李恪还耍了个心眼,在使用注解的时候把各家的注解混着用,有些争议的地方留下几家有利的,不利于大唐的弃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