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一般。马克思讲:“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8)这个变换过程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类既改变着外界的自然,又改变着自身的自然;二是人类生活过程既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自然界索取,又向自然界排放多种废物,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不断循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19)在这三个要素中,劳动是能动的要素,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0)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天然存在的和经过一定劳动加工的原料两大类。“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21)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界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22)但是,劳动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这就产生了劳动过程的特殊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说,显示出两个特殊现象。”(23)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4)第二,“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25)单就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强制的、被迫的。它对于劳动者是一种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而不是什么“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而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却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之所以让工人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增殖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
为了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首先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就没有实现,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马克思为了更具体形象地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举了纺纱的例子。生产棉纱,首先需要原料,例如10磅棉花,资本家按照棉花的价值10先令把它购买了;其次需要劳动资料,棉花加工时消耗的纱锭量代表纺纱用掉的一切其他劳动资料,价值为2先令;再次需要雇佣工人,假定劳动力的日价值是3先令,在3先令中体现6个劳动小时,而这也就是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为了生产棉纱,资本家付出15先令。在棉纱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纺纱的具体劳动,把棉花和纱锭的旧价值12先令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工人在纺纱过程中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作为6小时的抽象劳动创造了3先令新价值,加入棉纱中。现在,新的产品出现了,10磅棉纱的总价值是15先令,其中12先令是从棉花和纱锭上转移过来的,3先令是工人新创造的。这个数字恰恰等于原来资本家为购买棉花、纱锭和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马克思说:结果出来了,但是“我们的资本家愣住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26)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日价值3先令购买了劳动力,虽然作为维持劳动力一天的费用这3先令只需要工人6个小时的劳动就可以再生产出来,但这决不会影响资本家让工人为他劳动一整天。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他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占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27)因此,工人在工场中一天劳动的不是6小时而是12小时。12小时作为工人纺纱的具体劳动将20磅棉花的价值20先令和2个纱锭4先令的旧价值转移到20磅棉纱中,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6先令新价值加入棉纱中。20磅棉纱的总价值是30先令。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将其卖掉,将这30先令装入腰包。这时候资本家笑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他预付的价值是27先令,现在收回了30先令。价值增殖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至此,“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规律也丝毫没有违反。等价物换等价物。作为买者,资本家对每一种商品——棉花、纱锭和劳动力——都按其价值支付。然后他做了任何别的商品购买者所做的事情。他消费它们的使用价值。……现在又回到市场上来出售商品。……既不比它的价值贵,也不比它的价值贱,然而他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比原先投入流通的货币多3先令。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为中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28)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二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它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三是价值增殖规律与等价交换规律并不矛盾。价值增殖不仅不违背等价交换,反而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实现的。资本主义剥削不仅不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反而恰恰是通过等价交换实现的。因此,这种剥削制度才会被蒙上诸如“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边沁”等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