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
爱情甜蜜又痛苦,你好我是造物主。
造人之初,我在人脑中插了两条多巴胺通路(Dopaminergic Pathways,图1-1):一条插进了前额叶(Prefrontal),另一条插进了基底节(basal ganglia)。与此同时,我把你们的“自我”放进了前额叶,把你们“喜欢的人”放进了基底节。而多巴胺是让你们产生快乐的物质,于是你便知道,在爱情中存在两种快乐:自我被认同的快乐和被他人吸引的快乐。
图1-1 大脑中的多巴胺通路
但是爱情又让你们痛苦,因为这两种快乐永远在相互撕扯(Humphries, 2012; Kayser et al., 2015)。只要被他人吸引,你便会失去自我,你会失控,你会感觉自己是疯狂的;但是如果你太过自我,你又难以从他人身上获得快乐,而且你会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你会自我质疑,你会痛苦。
李胜天因为从小被最重要的人否定了自我,所以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我认同。那李胜天对小可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至少在李胜天的眼中,爱情就是那个样子,他爱的人都能让他感觉自己更有价值。但这种爱情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眼中的爱情,因为在李胜天的心里,只有自己,而没有对方。所以在李胜天的爱情中,他从不愿意放下自我。当他看见小可的富二代朋友们时,李胜天的自我被否定了,他开始自我质疑,他疯狂了。
小可似乎也不算真的爱李胜天,但是在那个时候,小可的眼中,她最需要的爱情就是那个样子,对方有一颗坚定的心永远守护着自己。小可最关注的人也是自己,她心里清楚,李胜天是她需要的人,是能治愈她的人,但是这个角色也可以由别人来扮演。如果李胜天没有因为遇见小可的朋友而自我崩塌,或许有一天,等小可被治愈了,安全感充足了,她最终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吸引她的人身上。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但是需要并不意味着被吸引。当你和一个你需要但是不吸引你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能好好地做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是快乐的,但并不是完整的。这个时候,虽然你大脑中前额叶的多巴胺通路正在快乐地放着电,但你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就像小狼和小迪的爱情,在那段时光中,他们是彼此唯一的陪伴,他们互相理解和支持,他们以为那就是爱情。他们受到内在欲望的驱动建立了关系,但这并不是因为对方的独特人格和吸引力。一旦自身的欲望消退,这种爱情便消失了。
所以我把第二条通路插进了基底节,这里靠近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是人们所说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存在的地方。这里时刻用情绪评估着你和外界环境的关系,那种天然地被别人吸引的冲动正自这里产生。这里代表了另一个你,一个不受“自我”控制的“本我”。
所以建立在“被吸引”基础上的爱情往往都是后知后觉的,你的“本我”会替你做主挑选喜欢的人,选中之后它便会爆发出强烈的信号。这是一种强烈且复杂的情绪,惊喜、快乐、失控、慌张,全都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爱情中快乐和痛苦同在?
因为在你的基底节神经通路被激活的时候,大脑里的血液全都往里面冲,而前额叶和基底节离得太远,这时候前额叶一下子失去了很多血,于是你感知到对方带给你快乐的同时,又意识到了因为自我“失血”带来的失控感。所以当你被一个人所吸引的时候,你的失控既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
“本我”在发现了吸引你的人的时候,有两种思路来告诉你:一种是日久见人心式的,比如你和某个人本来是死对头,天天打架,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自己好像开始关心他,他不在的时候还会想他,你在感知自身情绪的过程中不断地意识到你好像喜欢他,这种感觉久了,你便认定,你就是喜欢他。另一种是一见钟情式的,就像三猫认识二狗的过程,就在一瞬间,你的“本我”已经替你做了决定,给你“灵光乍现”的感觉,告诉你“就是这个人”。
在“本我”存在的边缘系统里有个东西叫海马体,脑科学研究证明(Luo and Niki, 2003),在“灵光乍现”的感觉出现的时候,海马体会有强烈的激活。海马体是负责大脑里新旧信息相互联系的组织,当外部信息和头脑内已有信息匹配的时候,海马体就会被激活。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一见钟情的那个瞬间,你的“本我”替你做出了判断:这个人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理想型。所以,在一见钟情之后,虽然和二狗在一起无比快乐,但是三猫也体验到了一种“因为前额叶失血而失去自我”的冲动和痛苦。
因为爱情中两条多巴胺通路互相拉扯,喜欢的人就存在两个极端:白玫瑰和红玫瑰,赵英男和小红。赵英男带给你内部认同,小红带给你外部吸引,内部认同和外部吸引对爱情来说,缺一不可。缺了自我认同,李胜天的自我崩溃了,缺了外部吸引,小狼和小迪之间就只剩下了亲情。但是又因为在大脑里,这两条通路在快乐的时候互相抽走对方的血液,所以很难维持平衡。所以一般人的爱情中有幸福和快乐,也有纠结和痛苦。
现实中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理想化的爱情——粉玫瑰呢?对方既吸引你,又能让你做好自己。可能在面对粉玫瑰的时候,你的两条多巴胺通路在互相撕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简单来说,这个人既能带给你恰到好处的自我认同感,也能带给你恰到好处的相互吸引力。这样的人通常被人们定义为真正喜欢的人,而真正喜欢的人大多有一个特征,即“熟悉又独特”。熟悉的人会理解和认同你,而独特的人会吸引你,这也许便是真心喜欢。那粉玫瑰为什么一定非得是熟悉又独特的人呢?
(2)
你好,我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熟悉与独特的故事由我来讲述。
喜欢一个人这件事本身非常复杂,因为人脑本就非常复杂,每个人对喜欢和爱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下面,我将站在我的角度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喜欢。
我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人类还不存在,虽然现在人类很厉害,但是在这个广袤的宇宙里,你我身上其实有很多相似的规律。比如,我们的基本动机都是生存,基本行为原则都是趋利避害,我们也都发展出了条件反射来快速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虽然人类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认知和情绪,然而你我生存的基本目的一直都没有变。
那么,从我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喜欢呢?让我从头讲起,作为一个弱小可怜的单薄生命体,我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什么也不懂,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适应环境,确定我是不是能生存下来。适应环境的过程除了去外面的世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找到和我一样的单细胞生物,而且越多越好。
为什么要找到和我一样的单细胞生物呢?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基因,只要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生物,就意味着我身上的基因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是成功的,毕竟同伴都生存下来了。然而,一旦我发现和自己不一样的单细胞生物,我就会自我质疑。我看着对方,心里盘算着:“咱俩完全不一样,但是凭什么你也生存下来了?达尔文说自然筛选基因,为什么没筛掉你?还是说,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我就要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淘汰了?”
你们来说说,我的情况是不是和你们人类一模一样:人类只要遇见相似的人,就会被感动,但是遇见差别很大的人,心情就会十分复杂。然而,我又不喜欢和自己完全一样的存在,我喜欢的是那种:在大部分特征一样的基础上,又有“一丁点”不一样,也就是你们人类说的“熟悉又独特”。
为什么?
首先,其他个体与我大部分特征的相似性会增强我的自我认同感,让我感到我是能适应环境的,是安全的。其次,有“一丁点”不一样会让我觉得你的基因在适应现有环境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变异,而这种新的基因变异,很有可能更加适应不断发生变化的新环境。因而,和这样的个体发生关系后,就意味着获得了更高的生存率。所以在找到和自己一样的群体后,我便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吸引我的新型基因上。
就像人类一样,你们必须先找到自我认同,才能被喜欢的人吸引,就像大部分人都是先找到朋友再找到爱情的。秋水也是先和赵英男在一起,之后才爱上小红的。一旦你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和你差别很大的“朋友圈子”里,在完全融入这个群体之前,你可能很难对其他人产生真正的喜欢,因为你会充满自我质疑,你的注意力完全在寻求自我认同上。
所以喜欢的人一定是熟悉又独特的,先有熟悉,再有独特,而且熟悉要大于独特。在恋爱中没有熟悉的独特,会让对方感受到压力。比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的恋人却是一个会说六门外语,长得好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钱人,你就会自我质疑,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和我在一起?你没有安全感,并且不断质疑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知道年轻人对于爱情很迷茫,有的人圈子太小找不到另一半,有的人圈子太大不知道该找谁。但是我想说,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一个人,他既能理解你,又能吸引你,那个人就是你最合适的伴侣。
(3)
存在需要活着,活着就要快乐,如果不快乐,就会走向灭亡。
多巴胺是为我们提供快乐的物质,象征着人类一切行为和动机的源泉,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描述过于片面甚至错误。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从简单和片面入手,不断寻找证据并完善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尽管很多地方失之偏颇,但是多数内容是基于大量的经验观察并结合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知识。这里有明显的谬误,也有真知灼见的洞察。你的大脑会下意识地批判谬误,但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心态,也有可能从谬误中找到触及真理的启发。
我的第一个谬误就是,其实主要的多巴胺通路不是两条,而是四条,它们分别是:
·黑质-纹状体(nigrostriatal)通路,投射至基底节,与运动或动作有关,受损会引起动作迟缓。
·中脑-边缘系统(mesolimbic)通路,投射至边缘系统,该通路激活时人脑会产生愉悦的体验,抑制时会引起不良情绪。
·结节-漏斗(tuberoinfundibular)通路,投射至脑垂体,调节内分泌,特别是可以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中脑-皮质(mesocortical)通路,投射至前额叶,与高级认知活动有关。
从大脑结构来看,前三条多巴胺通路靠近边缘系统,与本能有关,而第四条通路,直入前额叶,负责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图1-2)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把四条多巴胺划分成两个系统:前额叶系统和边缘系统。而这两个系统因为互相抢占血液里的氧气和葡萄糖来活化自己,寻求快乐,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对抗效应。
图1-2 大脑中的自我与他人
边缘系统的三条多巴胺通路分别负责动作、情绪和性欲,所以当爱情出现时,你会坐立不安,小动作增加,拨弄头发,情绪愉悦,性欲增加。而前额叶与自我意识有关,负责高级的认知控制和动作控制,所以当爱情出现时,随着边缘系统的激活与前额叶的失活,你便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这也许是因为前额叶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都被边缘系统抽走了。所以爱情意味着失去自我,而产生爱情,可能需要对方具有熟悉与独特的特点。
这里的第二个谬误就是:企图去定义爱情。爱情和艺术一样,不可以被定义,因为每个人对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一旦有人试着去定义爱情或艺术,其他人大脑的“意义机制”就会下意识否定这种定义,因为这种定义伤害了其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意义和价值,快乐就会消失,人就会走向死亡。就像人工智能是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并拥有真正的情感和创造力的,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因为人类的自我不允许。
前面从基因的角度讲了爱情是熟悉又独特的。熟悉的人可以给你自我认同,让你放心地生存,不用担心自己的基因是否能适应环境。但是独特的人身上又有“优秀”的基因,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基因很有可能增加后代在新环境下生存的概率。所以基因为了延续和传递,一定会抓住那些熟悉又独特的人。
在人群中,人们通常会先注意到那些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人形成一个圈子,然后再寻找独特的人。在找到让你感到亲切又熟悉的朋友圈子后,为什么独特的人会引起你的关注?这个过程的大脑机制是怎样的?让我们看看爱情存在的边缘系统里三个有趣的结构(图1-3)——海马体(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和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图1-3 海马体、杏仁核和前扣带回
简单来说,海马体负责人脑在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中“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对比和匹配(Luo and Niki, 2003),比如你初次见到一个人,你会一边观察一边根据已有经验来判断他的来历。前扣带回与“冲突监控”有关(Botvinick, Cohen, and Carter, 2004),如果你觉得这个陌生人和你经验里所有的刻板印象都匹配不上,你就会产生内心冲突。杏仁核与恐惧和焦虑等情绪有关(Ressler, 2010),内心冲突势必引发一些情绪,进而驱动你的行为。
比如,你看见一个和你“非常不一样”的人。
海马体说:“这和我脑子里的信息匹配不上。”
前扣带回马上大喊:“哎呀,妈呀!”
杏仁核说:“我好害怕!”
然后边缘系统向自我意识传达信号:“有诈,害怕,快跑!”
再比如,你看见了“爱情”。
海马体说:“这个人和头脑里的给我亲切感的形象80%都匹配得上,但又有一点不一样。”
前扣带回:“咦,哪里不一样呢?”
杏仁核:“有趣!”
然后边缘系统向自我意识传达信号:“这种感觉好熟悉、好亲切,但是又好像有哪里不太一样。有趣,咱们上!”
讲到这里,有个要探讨的问题是:爱情里的“熟悉”指的是什么?这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又来自哪里?很容易想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熟悉感”的原型可能来自父母。比如,对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来说,吸引他的女生可能在某些程度上与他的母亲比较像,因为情窦初开的人头脑里“预装的”用来理解他人的“原型”就是父母。而随着一个人感情经历的丰富,头脑里的“原型”也有可能变成我们的前任。但是总的来说,一见钟情的时候产生的“熟悉和亲切感”是基于头脑中已有的“原型”。而“独特”在爱情里的本质可能是“新颖”,或者人们常说的“新鲜感”。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待久了,便不会特别注意环境,除非环境中有一个新的东西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所以这么看来,“熟悉”这个元素可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自我认同的“环境”,从而使前额叶的“自我控制系统”放下戒备。相对地,来自边缘系统的本能和欲望便顺势爆发,并瞄准让我们感到“独特”的那个个体。然而,大多数人的爱情有一个问题就在于,“新鲜感”早晚会消失,两个人迟早会变成一个人,你的左手迟早会变成我的右手。于是,因为太过熟悉,两个人便不再互相吸引,爱情就成了亲情。目标不在彼此身上,便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于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4)
理想的爱情是熟悉又独特的。熟悉意味着给你自我认同,让你的前额叶放下戒备。然后边缘系统被激活,在安全的环境下激发出欲望。而独特意味着注意力的吸引,当熟悉的感觉激发出你的欲望之后,你会注意到谁,你就会喜欢上谁。
熟悉的感觉是爱情的前提,而“独特”会比较复杂。如果你能很好地融入你所在的环境,获得大家的认同和喜欢,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独特对你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人。但是如果你还没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你的圈子里没有和你一样的人,那独特对你来说,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图1-4a)
图1-4a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
当你和一个人在一起之后,你与对方的关系,以及“熟悉与独特”的感觉,就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当中。在一起越久,越熟悉,彼此之间的相互吸引便越少,而你也会因此越来越自我关注,直到有另一个吸引你的人出现,你就变心了。(图1-4b)
图1-4b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二)
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刚在一起的时候觉得熟悉又独特,但是在一起久了,却发现对方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有些过于“独特”。在沟通的过程中,“三观”的不一致让你们开始自我质疑和相互质疑。如果你在这场质疑中败下阵来,你的自我就会变成月亮这么小,而对方的自我,就变成了太阳那么大。(图1-4c)
图1-4c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三)
而如果在“三观”的斗争中,你占据了上风,那你的自我又会变得很大,对方就开始产生自我质疑,于是你变大的自我又开始自我关注,对方被你的自我打入死牢,你们的关系还是会走向终点。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白玫瑰给你自我认同,认同久了,你的自我就大了,于是你想寻找红玫瑰;红玫瑰给你强烈的吸引,吸引久了,你就疯了。
但是,世间也许还存在一朵粉玫瑰,你们有命中注定的缘分和心照不宣的默契。你们互相理解和认同,你们彼此吸引和关注。不是因为穿着外貌,也不是因为金钱和地位,尽管人海茫茫,对方的身上却发着光,你们在一瞬间就能在人群之中找到彼此,更能在彼此的眼睛中看到星星。
找到彼此,靠的是熟悉的感觉,看到星星,是因为独特的吸引。
而粉玫瑰的爱情,无法被定义,这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存在。
但是,想找到粉玫瑰,你可能先要找到你自己。
注
在很多资料中都有关于多巴胺通路的种类和功能的详细介绍,但是对于多巴胺通路中前额叶和基底节之间的对抗(tradeoff),目前是从行为的结果来进行推测的。主要表现在决策中的充分利用(exploitation)和继续探索(exploration),或认知控制中的持续性(persistence)和灵活性(flexibility)之间的对抗,从而来推断多巴胺通路在发挥不同功能时有对抗的特性,并把它与本文主题联系起来。另外,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它在影响大脑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比如去甲肾上腺素或血清素等。严肃来讲,仅描述多巴胺系统及其相关大脑区域并不能完全代表复杂的人类认知和神经活动。
相关文献
Botvinick, M.M., Cohen, J.D., and Carter, C.S.2004.“Conflict Monitoring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 Updat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8(12):539–546.
Humphries, M.2012.“Dopaminergic Control of the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Trade-off via the Basal Ganglia.”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6(9):9.
Kayser, A.S., Mitchell, J.M., Weinstein, D., and Frank, M.J.2015.“Dopamine,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Tradeoff.”Neuropsychopharma 40(2):454–462.
Luo, J.and Niki, K.2003.“Function of Hippocampus in ‘Insight’ of Problem Solving.”Hippocampus 13(3):316–323.
Ressler, K.J.2010.“Amygdala Activity, Fear, and Anxiety: Modulation by Stress.”Biological Psychiatry 67(12):11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