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楚国内乱——乱世中的寻常景象
楚共王初年,楚大夫申公巫臣易怒为红颜,叛逃到楚国,楚国令尹子重与司马子反屠杀了申公巫臣留在楚国的亲族。
申公巫臣为报复楚国,他向晋国国君晋景公提出了联吴制楚的战略,这一战略,成为了楚国日后的噩梦。
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在沙场上被楚军射杀,两国的仇怨越结越深。
在楚国将陷入双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时,晋国中军将赵武主张天下共和,宋国的左师向戌积极推动晋楚和谈。二次弭兵会盟后,楚国压力骤减。可是第二年,楚康王便撒手人寰,他的儿子熊员即位,史称楚郏敖。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楚国频频发生弑君篡位的时间。
楚郏敖执政的第三年,他任命叔叔公子围担任楚国令尹之位,并主管楚国军政大权。公子围是一个野心家,他一直谋划着篡夺楚王之位。
公元前541年,晋国中军将赵武与楚国令尹公子围召集诸侯在郑国的虢地会盟(注:虢地是当年东虢国的故地,后被郑国吞并,位于今天河南省郑州市附近。)
晋楚两国争斗百年,彼此之间毫无信任。因此公子围率楚军出使郑国,巧的是,他此前准备迎娶公孙段的女儿为妻(注:公孙段是郑穆公的孙子,同时也是郑国的卿大夫。),顺道前来迎亲。
当公子围率军抵达郑国国都,准备入城时,郑国群臣担心公子围趁机侵袭郑国,便派人婉拒对方。楚军便只能在城外安营扎寨。
随后,公子围又以迎亲为借口,要求率众人入城迎亲,结果再次遭到拒绝。伍举知道郑人已经有了忌惮之心。为了让郑人放宽心思,伍举提议,楚军会把箭囊倒悬,然后才入城。
箭囊倒悬,表示里面没有藏着兵器。伍举这样做,是为了让郑国君臣放宽心。郑国同意后,公子围顺利迎亲,随后他直奔虢地,参与会盟。
可是公子围在会盟中,衣着华丽,与国君别无二致(注:《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美矣,君哉!”)。
在封建社会,服饰和礼仪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后世“黄袍加身”(注:《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黄袍加身”一词,始于赵匡胤陈桥兵变。)一词,便是对此最好的写照。
参与会盟的卿大夫对此议论纷纷,猜测公子围有篡位之心。
会盟结束后,公子围又宴请赵武相聚。赵武赴宴后,更加笃定了公子围将会篡位。晋、楚两国敌对多年,眼见楚国将会发生的内乱,赵武则是乐见其成。
公子围会楚国后,便谋划篡位之事,他派公子黑肱、伯州犁两人北上在郑国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座城池。(注:三地原本是郑国的城邑,此时已经属于楚国。分别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以西,驻马店市新蔡县以北,三门峡市西北。)
郑国群臣以为楚军在边境筑城,是入侵郑国的前兆。郑国大夫子产说,这三座城池相距千里,公子围准备篡位,他这样做,是想先除掉公子黑肱和伯州犁,诸位放心,同年冬天,公子围和伍举再次出使郑国。二人还没走出国境,便收到了楚郏敖病重的消息。公子围立刻放弃行程,他让伍举独自出使,自己先行回郢都。
十一月初四,公子围借探病为由,进入宫中。他趁机用长缨勒死楚郏敖,并且杀了楚郏敖的两个儿子。紧接着,公子围又将远在郏地的伯州犁杀死,并且将楚郏敖葬在郏地,这便是楚郏敖中“郏”字的由来。
楚国的祖庙在郢都,可是公子围却将楚郏敖葬在千里之外的郏地,相当于公子围将他从宗谱中除名。自从楚国称王后,历代楚王的谥号都为楚“某”王,仅有两人没被安葬在祖庙内,楚郏敖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史书将下葬地点作为他们的谥号。
公子围弑君篡位后,自立为楚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派人前往郑国发送讣告,伍举问使者讣告中如何称呼楚国新君的?
使者回答说,楚国新君是令尹公子围。
伍举摇摇头,更正说,不对,是楚共王的长子公子围,继承国君之位。
伍举这样说,无疑是在帮助楚灵王掩盖弑君罪行。所谓君臣有别,如果公子围的身份是楚国令尹,只有一种可能会让他成为楚王,那便是他弑君篡位。而如果他的身份是楚共王的长子,不知内情的人会以为这是楚国正常的权力交替。
值得注意的是,伍举的说辞,依然有漏洞。公子围并不是楚共王的长子,而是次子。至于这背后的隐情,唯有留与后人说。
总之,楚灵王与伍举的关系十分密切,或许这是伍家能成为楚国权贵的原因之一。
楚灵王执政后第三年,便开始大肆用兵,他召集陈、蔡、郑、许、宋等诸侯前来楚国申县会盟,同年秋天,楚灵王兵分两路,他派大夫屈申率领诸侯联军攻打吴国,自己则率另一一支军队攻打赖国(附录1:赖国考证)。两路征伐大军双双告捷,屈申攻克吴国的朱方(注:吴国地名,今地不详,应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附近。),而楚灵王也将赖国灭国。
同年冬天,吴国为了报复朱方之仇,出兵伐楚。此后两年,吴楚之间征伐不断,楚灵王逐渐将征伐的重心,转移到江淮地区的徐国以及东南地区的吴国身上。
不过楚灵王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国君,屈申伐吴有功,楚灵王却以屈申与吴国暗中往来为由,将他杀死。
此外,在楚军东征之时,时任蔡国国君屡次出兵相助,可是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却以蔡灵侯弑君为借口,想突然向对方下手。
蔡灵侯在十二年前弑君篡位,楚灵王忽然翻出陈年旧账,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楚灵王将对方诱骗到申城,设宴款待蔡灵侯,席间楚灵王将对方灌醉并杀死。
同年十一月,楚灵王命公子弃疾率兵灭蔡。蔡国就此灭亡,楚灵王丝毫不念旧情,他甚至将蔡国太子杀了祭祀。随后,楚灵王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公,让对方去管理蔡国故地。
许多年前,楚共王将祭祀的玉璧埋在祖庙的院中,他让楚灵王等五兄弟前去祭拜,当时年幼的小儿子被人抱入院中,他祭拜了两次,都压住了埋藏玉璧的地方,这个小儿子,便是公子弃疾。
命运仿佛与楚国开了一个玩笑,公子弃疾成为蔡公的第二年,楚国的内乱开始了。
公元前530年冬天,楚灵王前往州来(注: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田猎。因为楚国不断向东扩张,徐国和吴国便结成盟友,对抗楚国。此时楚灵王又一次派大军兵困徐国,以威胁吴国。
州来与徐国两地相距数百里,楚灵王不在国都,又远离楚军主力,这无疑会让他身陷险地。
楚灵王平时嚣张跋扈,得罪了很多人,史书记载,他身为令尹时,曾经杀死大司马蘧掩,并夺取了对方的家产。他即位后,又夺取蘧掩的族人蘧居的土地,也曾夺走斗榖於菟的后代斗韦龟的封邑,并将斗氏的子嗣赶出楚国的郢都;楚灵王将许国迁徙到楚国边境时,他扣留了许国大夫许围做人质;楚灵王在申地会盟时,还曾经羞辱过越国大夫常寿过。
楚灵王出征前,他派蔡洧留守郢都。可是蔡洧的父亲不久前死于楚国灭蔡的战争中。蔡洧表面上对楚灵王百般讨好,取得了楚灵王的信任,暗地里,他时刻不忘杀父之仇。
蘧氏众人趁楚灵王外出时,联合斗氏、许围等人与守城将领蔡洧勾结,众人合谋诱使越国大夫常寿过叛乱。很快,叛军包围了楚国边境的固城,并攻克息舟,在息舟修筑城墙据守(注:固城、息舟在楚国境内,今地不可考)。
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叛乱,却只是楚国内乱的前奏,一场更大的风暴,很快从蔡国故地席卷而来。公子弃疾便是这场风暴的中心,而幕后的推手,则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观从。
观从的父亲观起原本是楚国前令尹的属臣,后来被楚康王以车裂之刑杀死,死状非常惨烈。观从则流亡到蔡国避难。数十年的光阴,不曾浇灭观从的仇恨之祸,在楚国局势一团乱麻时,他趁机又添了一把火。观从找到蔡国的旧臣朝吴说,现在楚国内外交困,正是蔡国复国的好机会。
朝吴心系蔡国,忍不住反问说,先生想要怎样做呢?
观从说,您现在侍奉蔡公,帮我稳住他,我想办法逼他响应叛乱。
两人谋划后,观从以公子弃疾的名义,命令对方的两个哥哥公子比和公子黑肱前往蔡邑(注:蔡国灭亡后,楚灵王将蔡国的土地改为蔡邑)。二人抵达后,观从才告知对方真相,并逼着二人与观从结盟。
公子弃疾正在吃饭时,他看见两个哥哥从门外走来,吓得落荒而逃。观从是让两位楚国公子写好盟书交给自己,就请他二人赶紧离开,千万不能被人发现。
因为接下来观从要说一个谎话,他对外宣布说,蔡公(即公子弃疾)召回了两位哥哥,并将二人送回楚国,准备争夺楚王之位。
这时候,如果二位公子还滞留在蔡邑,观从的谎话无疑会被揭穿。
蔡邑的守军听说有叛乱,他们纷纷聚集起来,想要杀死观从。观从临危不乱辩解说,现在二位公子已经回国,并组织了好了军队,你们现在杀了我也没有用。如今蔡公已经和对方结盟,如果二位公子夺位失败,一定会牵连到蔡公。
朝吴身为蔡国的旧臣,在蔡邑很有名望,他也出面说,诸位,如果你们想效忠楚王,那会背叛蔡公。如果你们想日后荣华富贵,那应该支持蔡公,只要二位公子夺位成功,蔡公一定会飞黄腾达,诸位跟随蔡公,自然会水涨船高。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观从和朝吴将利害关系点破,众人立刻明白了轻重之分。况且楚灵王恶名在外,即使他们杀了观从和蔡公,也未必会有好下场。蔡邑的守军很快支持蔡公夺位。
大势已定,蔡公在邓地与两位哥哥盟誓,并且以复国为条件,向陈、蔡故国的豪门贵族许诺,从而得到了陈、蔡两地的地方势力。很快,楚国公子比、公子黑肱以及公子弃疾三兄弟率领陈、蔡、许、叶等地的武装力量,他们依靠着郢都蘧氏、斗氏、蔡洧等叛党的帮助,迅速抵达郢都城外,并派人杀死了楚灵王留在郢都内的两个儿子。
叛乱成功后,公子比自立为楚王,公子黑肱担任令尹之位,公子弃疾担任大司马一职。叛军马不停蹄,直扑楚灵王的栖身之处。
观从前往楚军中,通知叛乱的消息,并告知将士们,先回郢都的人,将保留爵位待遇,后回去的将受到劓刑(注:即将鼻子割掉的刑罚)。
楚军顿时人心惶惶,众人纷纷逃窜,很快溃不成军。
楚灵王听到叛乱的消息,以及儿子被人杀死,他惊得从车上跌落在地,他问随从说,别人和我一样疼爱儿子么?
随从不明所以,却暗中讽刺楚灵王,他回答说,小人比您更爱自己的儿子,可惜小人年老无子,将来会死于非命。
如今楚灵王和他一样,也没有儿子了,随从言外之意,在暗讽楚灵王会死于非命。
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楚灵王没有责罚随从,感慨万千的说道,我杀死了太多别人的儿子,有今日下场,也算是咎由自取。
陪楚灵王落难的右尹子革提议说,大王,不如您前往郢都郊外,由楚人处置您。
楚灵王摇摇头说,众怒不可犯,寡人不愿意面对他们。(注:《左传·昭公十三年》:“王曰:‘众怒不可犯也。’”)
右尹子革又建议说,那您不如退守到一座大的城池,以等待楚国盟友的援兵。
楚灵王说,盟友也已经背叛寡人了。
右尹子革仍然不死心,继续说,要不您逃到其他诸侯国流亡呢?
楚灵王还是摇头说,寡人身为一国之君,寄人篱下,只会自取其辱。
右尹子革见楚灵王已经心灰意冷,他最终离开,回到了楚国。楚灵王独自沿汉水而下,准备进入鄢都(注:鄢城是楚国的别都,因此史书上记做鄢都,今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
楚国这场内乱,从冬天延续到夏天,公元前529年5月25日,楚灵王自缢而亡。此时,远在郢都的楚人,并不知道楚灵王自尽的消息。
观从对楚国的仇恨消失,他想让楚国变得更乱。观从对新任楚王公子比说,大王,请您杀了公子弃疾,否则即使您贵为楚王,恐怕也会遭遇劫难。
公子比回答说,他终究是我的幼弟,我于心不忍。
观从又说,公子弃疾会对您心狠手辣,我不愿看见您遇难。
观从百般相劝,公子比始终不肯采纳,最终,观从很明智的离开了郢都。
不久后,郢都的百姓经常在夜里大声呼喊,楚王回来了。
他们口中的楚王,依然是楚灵王。公子弃疾利用这种情况,在某日夜里,派人四处奔走呼喊,楚王回来了。
参与这次内乱的楚人数量庞大,他们非常担心楚灵王率兵归来,秋后算账。公子弃疾利用人心惶惶的风声,派斗氏家族的斗成然(注:斗成然,芈姓,斗氏,名成然,字子旗,采邑于蔓,又称蔓成然。斗谷於菟六世孙,斗韦龟之子,若敖氏之后。楚灵王得罪斗韦龟后,斗成然遵从父亲的意愿,前去侍奉公子弃疾。)前去告诉公子比和公子黑肱二人说,楚王回来了,城中百姓杀了公子弃疾,马上就要杀过来了。如今郢都城内的暴民怒火滔天,他们一定会杀了您。如果您早做定夺,或许可以免于受辱。
篡位之人犹如惊弓之鸟,在某一瞬间,他们的心态会非常脆弱。公子弃疾正是利用这一点,故意散布假消息,以此逼死他的两位哥哥。
斗成然的潜台词十分明显,二位公子,如果你们自尽的话,可以死得有尊严一点。
正当公子比与公子黑肱犹豫之时,王宫外又传来暴民来了的呼声,二人信以为真,双双自尽。
次日,公子弃疾便即位成为新任楚王,史称楚平王。楚平王将兄长公子比安葬于訾地(注:今地不可考,《左传注疏》认为訾地即为巩县,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附近),公子比也没有葬于楚国的祖庙内,因此他死后也以埋葬地点为名,史称訾敖。
随后,楚平王偷偷杀了一个囚犯,将楚灵王的服饰套在尸体上,再把尸体投入汉水上漂流,他又派人当众把尸体捞起来下葬,借此告诉众人,楚灵王已死,从而安定民心。
经过这一番波折,楚国的内乱终于平息,楚成王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在论功行赏时,他将斗成然提拔为楚国新任令尹。
这场内乱让楚国元气大伤,远征徐国的楚军在回程路上,在豫章(注:古地名,应位于今安徽霍邱至河南光山一带地区)被吴军击败,楚灵王派去伐徐的五名高级将领,也全部被吴军俘虏。
同年,吴国趁胜追击,出兵吞并了州来(注:即楚灵王当年田猎之地)。楚国群臣曾建议楚国出兵攻打州来,楚平王刚刚篡位,急于稳定楚国政局,拒绝了出兵。谁曾想二十多年后,吴军取道州来,打了一场举世震惊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