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藏之应天者肺

将肺比作“天”,最早出现于《灵枢·九针论》:“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后世又有张志聪之“肺属天”、石芾南之“肺固人之天也”、汪绮石之“肺为五脏之天”。肺为五脏之天的临床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治肺为治虚三本之一。《理虚元鉴·治虚三本》曰:“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前人治疗虚劳论脾肾者多,论肺者少,而汪绮石却独详于肺,提出“肺为五脏之天”的观点。汪绮石提出:“是以专补肾水者,不如补肺以滋其源。肺为五脏之天,孰有大于天者哉?”肺为人体气化之源头,因先天之气、后天之气皆聚于肺。肾中元气不能直接到达周身,须先经三焦升至肺,再经肺而至全身。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并不能直接滋养周身,亦须先“上归于肺”,再经肺布散全身。

五脏阴虚之证统于肺。《素问·痿论》对于痿证的病机概况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证由五脏气热,阴津受损,肢体肌肉失养所致。其中强调了肺热作为核心病机的地位,提示肺在全身阴津输布上的重要作用。后世《理虚元鉴·劳嗽症论》所持“阴虚之症统于肺”的观点即源于此。故绮石治疗劳嗽、吐血、干咳、痰中带血、骨蒸、遗精梦泄等阴虚证时要时时强调清金保肺。《理虚元鉴·阴虚之症统于肺》曰:“虽有五劳七伤之异名,而要以肺为极。故未见骨蒸、劳嗽、吐血者,预宜清金保肺;已见骨蒸、劳嗽、吐血者,急宜清金保肺;曾经骨蒸、劳嗽、吐血而愈者,始终不可忘生金补肺。此阴虚之证,所当悉统于肺也。”

肺主治节,调节五脏。肺和心是君相关系,对心有辅助和保护作用。当心行血功能障碍时,可考虑从补肺气的方法治疗。补益肺气,恢复肺的功能,也就成为中医临床改善血液运行条件、治疗瘀血证的一个重要手段。生脉散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方中以人参为君药,益气生津以补肺,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并可助心行血,故有疗效。心肺是血液化生的重要场所。血液化生不足则引起血虚病变。临床上在补血药中加入补肺气之品,如补血名方“当归补血汤”之重用黄芪,即通过补气来生心血。

肺主治节对肾的气化起推动作用。对肾气化失司导致的水肿病,可治肺以利水,后世谓之“提壶揭盖”法,如清肺饮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热壅盛的癃闭。肺的肃降可以抑制肝气升发不致太过逆上,后世谓之“佐金平木”法,如在疏肝理气药中加入桑白皮、杏仁、枇杷叶、苏梗等降肺气之品。肺主治节可以促进脾气升清,使上窍得清阳之温润,则视听言嗅灵敏无误。若清阳不升,可见耳鸣耳聋、头晕头痛等症,治疗时应在健脾的同时加入补肺助阳或开宣肺气之品。

案例1:

痹痿案

祝仲宁治一人病脚膝痹痛,医皆以为寒湿,率用乌附蛇酒之药,盛暑犹服绵,如是者三载。其人梦有神人书祝字以示,因请祝。祝诊视良久,又检诸医案,怔然曰:此湿热相搏而成,经所谓诸痿生于肺热者也。即日褫其绵,取清燥汤饮之。曰:此疾已深,又为热药所误,非百贴不效。盖服三月余,病良已。(《名医类案·痿》)

按:

清燥汤出《脾胃论》,由黄芪、苍术、白术、陈皮、泽泻、人参、茯苓、升麻、当归、生地黄、麦冬、甘草、神曲、黄柏、猪苓、柴胡、黄连、五味子组成,通过补益肺脾、清润肺金达到治痿的效果。《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2:

癃闭案

某,男,64岁,1984年1月5日初诊。素有咳喘20余年,因天气骤变,复受外邪,发热恶寒,头身酸痛,咳喘憋闷,喉中哮鸣,咳吐白稀痰。小便滴答不已,排尿艰难,小腹胀满不堪。舌红,苔白而干,脉浮数。拟开宣肺气,通利小便法。方用定喘汤加减。药用麻黄10g,生石膏15g,半夏6g,桑白皮15g,苏叶、杏仁、黄芩、桔梗、浮萍草各10g,生甘草5g。服3剂后哮喘平,咳嗽减,小便通畅,小腹舒适。[刘士正.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J].辽宁中医杂志,1989(3):32]

按: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主气布津,有通调水道之功。肺气宣则水道畅。病案为肺气壅滞,水道不利,而致癃闭,故治疗皆需宣发肺气。方中麻黄、杏仁、桔梗开宣肺气,共奏提壶揭盖之功,使肺气得宣,小便异常得除。

(陈 晓 张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