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案例评析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立意高远 引导有力

——任仲平文章《穿越灾难 迎接光荣》评析

【报道评析】

2008年8月20日是汶川大地震百日祭,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第13天,《人民日报》特别推出任仲平文章《穿越灾难?迎接光荣——写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百日之际》。文章全面回顾抗震救灾的过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

文章见报后,反响热烈。很多读者在网上纷纷留言,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祝福、对灾后重建的支持以及对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的感想。有读者认为:“任仲平文章让人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取得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必胜信念!”也有读者激动地说:“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强,对世界说,我们挺住了。在这百日纪念之际,我只想说:我爱中国,多难兴邦,中国一定强!”

一、将“百日抗灾”与“百年奥运”有机融合,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山河破碎,生命陨灭,国人为之悲怆,世人为之震惊。8月8日,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流光溢彩,大气磅礴,国人为盛世欢呼,世界为北京喝彩。在这冰火分明的两种不同氛围里,中国人民遭受了大悲,也享受了大喜,灾难与盛典、悲痛与喜悦历练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从汶川抗震救灾到北京奥运会,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勇敢和真诚、友好,也看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文章紧密围绕这两大事件展开论述,开篇便以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和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同时出场作为切入点,巧妙地把抗震救灾和奥运盛事联系在一起,并明确提出文章主题——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同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文章将两大事件比喻成两大“战场”,并将这两大“战场”上的“战役”有机结合起来,从喜获金牌的奥运赛场联想到汶川这个与重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另一个“竞技场”,从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联想到运动健儿的奋勇争先。通过一系列有理有据、真实感人的描写,将两大“战场”鲜活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让人为坚强而感动,为胜利而欢呼。文章在第八部分又一次呼应主题——中国告诉世界,抗震救灾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耀眼光辉,都将成为迈步复兴征程的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以“这勇气和精神仍将激励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续写一个古老民族奋发图强的激情文字,托起五千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梦想”这样一句大气磅礴、催人奋进的话语结束。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于论事说理中显深意,于抒情叙意中发情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二、以事实和数字为依据,缘事说理,令人信服

文章贵在以事实服人,以理服人。虽然三个多月以来,对抗震救灾的报道很多,读者也有了一些了解,但关键是怎样把人们并不陌生的事实说清楚、讲透彻,使人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在这方面,这篇任仲平文章阐释得比较充分、到位。

文章截取一个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运用对仗式的短句、短段,既高度概括又简洁精练,确立了文章恢宏大气的基调和格局,辅之以精确数字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整体说服力。“90多天里,254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孤岛’抢通251个,820多万群众紧急转移安置。”“13天里,10048位重伤员安然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字使文章产生了立体、直观的效果,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另外,排比、反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本文增色不少。“政府投入规模史无前例,民间捐助资金史无前例,社会动员力度史无前例,援助灾区人数史无前例,安置受灾群众数量史无前例……”连续几个“史无前例”,使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全过程跃然纸上。“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有家真好!”简单的话语流露的是不简单的感情。巧妙的谋篇布局,激扬有力的文字,使文章展现出一幕幕壮观的场面,具有节奏感和冲击力,缘事说理,情理并茂,令人击节叫好,也令人信服。

三、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全面阐释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

任仲平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一个强势品牌,在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容低估的作用。因其挖掘深度、体现高度而获得较高赞誉。这篇写在抗震救灾百日祭的文章也不例外。文章不仅仅局限于以生动的事实感动人,更注重于用精准到位的分析引导人。抗震、救灾、重建,百日攻坚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胜利,“是什么,让我们在百日之内完成了抢救生命、安置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三级跳’,创造了若干‘史无前例’”,文章设下引句,并分别通过百日搏击、百日攻坚、百日回望三个部分,给出了答案,让人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频频告捷,是因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贯穿每一个时间刻度,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笃信坚守的政治伦理”,是因为“执政为民、民生优先串连每一个时间节点,阐释着社会主义中国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是因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始终如一”。通过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以鲜明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述,有力地概括和提升了文章的精神内涵,并对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进行了深入阐释,使文章力举千钧,承载了舆论引导的重要使命,激发出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