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比较哈萨克斯坦—汉语二语学习者在单独朗读、跟读模仿和同声模仿三种不同任务下的汉语普通话焦点语调产出的情况,采用组内设计。
2.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有三个基本句,每个句子都有四种焦点条件(句首、句中、句末和中性焦点)。目标句均为陈述句,长度为11个音节,见(1)—(3)。其中,句首、句中和句末的三个名词为目标词。为了提取到连续的音高曲线,都选用了辅音为响音的音节。通过问答形式自然引出焦点。以(1)为例的四种焦点条件下的背景句见(4)—(7)。
目标句:
(1)莫娜打破了毛妈妈的玻璃。
(2)慕阳卖掉了丁伯伯的灯笼。
(3)倪南偷走了戴奶奶的蘑菇。
焦点问句:
(4)谁打破了毛妈妈的玻璃?(句首焦点)
(5)莫娜打破了谁的玻璃?(句中焦点)
(6)莫娜打破了毛妈妈的什么?(句末焦点)
(7)我刚听说,(中性焦点)
Cummins[8]的研究发现,两个人同声朗读比跟着录音同声朗读更容易。但是,考虑到要让二语者模仿的语音是一样的,本实验中还是采用录音。另外,模仿录音也是教学中更容易实现的方法。为了使同声模仿相对容易,标准句是由第一作者和另一位女性母语者在同声朗读的条件下录制的。
2.2 二语发音人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参与了本实验,8位发音人均为女性,学习汉语两年左右,达到中级水平。她们在中国的时间少于半年。无任何听力或语言障碍,参与实验得到少量报酬。
2.3 录音过程和数据处理
录音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语音实验室完成。实验时,请发音人先熟悉所有的实验句,确保发音人知道所有字的正确读音。录音顺序有“单独—跟读—同声”和“单独—同声—跟读”两种,每位发音人单独录音,顺序随机,两种顺序各占一半。每位发音人朗读3(基本句)×4(焦点条件)×3(朗读方式)=36个目标句,另有36个填充句。句子的朗读顺序随机,发音人同时朗读背景句和目标句。
单独朗读时,要求发音人自然朗读句子。跟读时,发音人先听录音再跟读,要求发音人尽可能模仿标准句。同声时,发音人先听一遍录音,然后在第二次播放时尽可能做到同步朗读,并尽可能模仿标准句。同声模仿时,标准句前有“1,2,3”的提示音。标准句使用距离发音人一米距离的外放音箱播放。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播放标准音的形式不同于Gabor Harrar等人的“重复同声模仿(RSI)”的训练方式。他们的训练方法中,语音反馈通过耳机播放给发音人,反馈的语音强度高于这种外放式播放语音。另外,他们的训练方法中,标准音是反复播放的,但本实验中只是模仿一次。
在录音过程中,如果发音人出现了错读、漏读或添字等错误,会要求发音人重读,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发音人的声音通过话筒(Microphone Shure SM58)由Praat录音,在笔记本电脑(Acer Aspire V5-471 series MS2360)中保存为wav文件。采样率为44.1 KHZ,单声道,16比特。
声学分析参照Wang和Xu[38]。在Praat(Boersma and Weenink,2013)中使用脚本文件ProsodyPro[42],本文第二作者在Praat中结合观察共振峰和听辩对目标句音节边界进行标注。为了提取连续的基频曲线,首先用Praat 标记声带振动周期,然后进行手工校正,ProsodyPro会自动将其转为音高值(Hz),并且根据音节边界的标注保存每个音节的音高和时长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