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早期传教士报刊中的世界史

近代中国的报刊,是由传教士最先创办的。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和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17]编辑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这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在境外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也是第一份具有近代意义的中文期刊,基本上是每月一期,一直延续到1822年米怜在马六甲病故前。1815—1822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刊7卷74册,主要内容是神学,《圣经》是重要的论述来源;此外,人道、国俗、朝政、天文、地理、历史、诗歌等,也间有出现。在历史方面,《全地万国纪略》是重要作品之一。1820—1821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自第6卷起,开始连载这部世俗著作,1822年在马六甲出版了单行本。《全地万国纪略》没有署名,据英国传教士、汉学家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回忆录》中考证,其作者是米怜。

《全地万国纪略》由以下四部分组成:《论有罗巴列国》,介绍了28个欧洲国家,如法兰士(法国)、应兰得(英国)、士扁(西班牙)、波耳土加勒(葡萄牙);《论亚非利加列国》,抨击了奴隶贸易,认为将黑人“如卖马牛一般,真真为大罪大罪!”他还认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大逆于上帝”;《论亚墨利加列国》,在对美洲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外,重点叙述了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开辟新航路的事迹,认为这一地理大发现无异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此外,在《论亚墨利加列国·论北亚墨利加之列国》中,对年轻的美洲花旗国(美国)的诞生与发展,也有介绍,文中写道:花旗国,其京曰瓦声顿(华盛顿)。此国原分为十三省,而当初为英国所治。但到乾隆四十一年,其自立发政,而不肯再服英王。作者认为美国人“有智有力,其今所有之地为宽大,好为耕种,又盛生各物,又其海边之港为多”。基于此,作者预言“此国于后之世代必为大也”。在《论亚西亚列国》中,介绍了亚洲的47种语言文字,就亚洲的国家,作者认为有文华的,有质朴的,有顺民,又有蛮民,“然若以其现今之势而比上古之势,则知其皆越顺越文也”。这种变化,显然是历史的进步,而作者却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使然。

《全地万国纪略》介绍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人口、语言、首都和物产后,强调世界各地各国各岛,亦皆为一个上帝原本所造,日日所宰治也。故而全地万国之人,都该合心而敬,合口而称、合力而事此一全能之上帝。在作者看来,世界各国、世界各人种,皆为一个上帝所造。全能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神学史观。

1833年8月初,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主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广州创刊,后迁往新加坡。这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专门介绍外国史地方面的知识,在刊物封面上署名为“爱汉者纂”。郭实猎所编的《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和《犹太国史》等,曾在该刊物上连载。《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创刊后,1834—1835年曾经中断,1936年全年没有出刊,1837年复刊,直至1838年底停刊。

郭实猎[18],德国传教士,1826年毕业于鹿特丹神学院,后被派遣到东方国家传教,1831年来华。1835年,他被英国驻华商务机构聘用,在商业和宗教活动掩护下,收集中国沿海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后来参加了中英鸦片战争全过程,曾任英军在舟山的行政长官。在1842年订立《南京条约》谈判时,他为英方翻译之一,后出任香港英国当局中文秘书,客死香港。

除母语之外,郭实猎还通晓英文、荷兰文、中文、日文、马来文和泰文等,这对其在东方国家进行广泛的宗教和社会活动,是有帮助的。在谈到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份刊物时,他认为主要的目的是打破中国人的“天朝中心自大意识”。他说:“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取得迅速进步并超越无知与谬误之时——即使排斥异见的印度人也已开始用他们的语言出版若干期刊——唯独中国人却一如既往,依然故我。”[19]他还说,“尽管我们与中国人有过长期的交往,但是他们仍然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而把其他民族视为‘蛮夷’。这种盲目自负,严重地影响了居住在广州的外国居民利益以及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要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工艺、科学和原则,从而清除他们高傲和排外观念”,所以要办这份刊物,说明我们并非是“蛮夷”,“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国人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很多的东西”。[20]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中国介绍外国史地,特别是西欧国家的历史是必要的。

1834年,郭实猎编纂的《大英国统志》出版,这是一本简明的英国历史读物。1838年,他编纂的《古今万国纲鉴》在新加坡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世界各国历史的汇编,配有多幅世界历史地图。1856年在宁波再版时,又补充了一些内容,篇幅有所扩大。在19世纪中期,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内容详尽、可靠的世界历史读物。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洪水前期,尧舜帝记,犹太和麦西(埃及)上古史,古希腊史,罗马史,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创立,欧洲蛮族大迁徙,英国、法国、西班牙、以太利(意大利)、荷兰、葡萄驾(葡萄牙)、瑞典和鄂罗斯(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历史,美洲史等。这部著作的名称是古今世界史纲,实际上是以古代为主要内容,这些知识今天已经十分普及,但在19世纪末的中国,对于国人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了解海外还有与中国一样的古代国家,对促进中华民族更加自觉自信地走向世界,无疑是有益的。

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暹略罗国志略》《列国地方总论》《亚非利加浪山略说》《欧罗巴列国之民寻新地论》《葡萄牙国志略》《峨罗斯国志略》《瑞典国志略》等篇在介绍外国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介绍了外国历史的知识。例如,《峨罗斯国志略》较生动地介绍了俄国彼得一世(Пётр ,1672─1725)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结果。作者首先写到了俄土战争,“彼得罗就安登位,自此以后创立国之业定矣。始操演武艺,不期募兵二万卫躬,率然攻都耳基国,取沿海之城,建战船驶黑海也”。为了保持海战的优势,实现打开俄国出海口,由一个内陆国家变成一个海洋国家的既定战略目标,彼得一世开始了以军事改革为中心的,内容广泛的改革。康熙三十五年(1696),彼得一世“暗离京都,陪公差赴荷兰国,亲手作工,欲学建战船之法。后过至英吉利国,巡观舟务厂”。自西欧返回俄国后,彼得一世平息了反对改革的叛乱,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加战船,增军营,开国监,推六艺,感化庶民,援流俗而臻于善。虽然其民执古难变,然皇帝定意,强改不好风俗。彼得罗巡观欧罗巴诸国,效法恒学,为万君之魁矣。其国邦广,其权势强,战船四十余只,水手万余,仓充库实,军营超众四方贤士来归。自此以后,峨国在欧罗巴籍势舞权,月益年增,令万国赫畏”。[21]这种描述和当时国内其他著述,如魏源《海国图志·俄罗斯国总记》的描述完全一致,反映了中外社会对俄国历史和现实的基本认识。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自创刊之日起,连续11期连载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撰写的《东西史记和合》。这里所说的“东史”是指中国的历史,主要叙述自盘古开天地,直至明朝灭亡的历史;“西史”是指西方古代史和英国王朝史,主要是叙述上帝造天地,直至英吉利哪耳慢朝的历史。在具体叙述时,采取了“东史”“西史”分据上下两栏对照叙述的方法,以此说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西方各民族、各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本源为一”,是相通的,中国应当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不要与各个国家隔绝,而“视万国当一家”。为了强化这种认识,《东西史记和合》还印有《大清一统天下全图》《东南洋并南洋图》等地图。

郭实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介绍史地及其他知识的同时,注意追溯历史的渊源。古代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及其他撰写的著名的“旅行记”,都出现在郭实猎的笔下。此外,对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都(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著名哲学家亚哩士多帝利(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公元前384—前322)的思想和贡献,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兴衰等,也都有文章阐述。由于这份刊物在中国发行,主要是给中国社会各界读者阅读,所以一些文章的内容注意到了和中国历史的联系,例如,在《欧罗巴列国之民寻新地论》中,注意到了汉代以来,直至元代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作者写道:“元兴初年间,意大里(意大利)国有二商贾,赴于北京,其人聪明,能通五艺。所以忽必烈帝厚待之,奉龙恩归国。其人细详中国之事,令西洋人仰而异之。”[22]这里虽然没有写出意大利商贾的姓名,但是可以看出,显然指的是马可·波罗。郭实猎后来将发表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一些文章汇集,编有《万国地理全集》。在这部文集中,较集中地介绍了外国史地知识。魏源撰写《海国图志》,徐继畬(1795—1873)撰写《瀛寰志略》,梁廷枏(1796—1861)撰写《海国四说》时,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其中的一些内容。郭实猎在介绍外国史地知识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如他在1834年编纂的《中国史纲》,1838年编纂的《开放的中国》等。

1853年8月,英国伦敦会所属的英华书院[23]在香港创办了《遐迩贯珍》。这是一本定期出版的中文刊物,每期印3000余份,在香港、上海、福州等地发行,由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Charles Batten Hillier,?—1856)和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先后出任主编。该刊被一些人认作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继续,不是没有道理的。麦都思办这份刊物的目的,仍然是改变中国的“天朝中心自大意识”;从内容上看,《遐迩贯珍》主要介绍各国史地、宗教、医学方面的知识,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相近。在外国历史方面,有不少英国史、美国史、中外关系史方面的文章。例如,《英伦国史总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世纪以来的英国历史;《少年华盛顿行略》,则生动地介绍了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的少年时代;在《佛国烈女若晏记略》中,较全面地介绍了百年战争中,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1431)重创英军,解救重镇奥尔良的英勇事迹;在《粤省公司原始》和《粤省公司原始后篇》中,则重点介绍了东印度公司创建的经过,主要“业务”活动,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在《西国通商溯源》中,主要记述了中外交通和中外互市的历史。马可·波罗来华的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此外,《英国政治制度》《花旗国政治制度》等篇,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英国、美国的宪法和它们政治制度的沿革。

如果说《遐迩贯珍》是在香港第一份定期出版的中文刊物,那么,《六合丛谈》则是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刊物,它在《遐迩贯珍》停刊后不久的1857年1月创刊。它的主编是英国伦敦会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由上海墨海书馆[24]印行。1847年,伟烈亚力被伦敦会派往中国后,即在上海负责墨海书馆的工作,他通晓中、法、德、俄、希腊文和满文、蒙文、维吾尔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对于西方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墨海书馆是上海有铅印设备的第一家印刷所,它不仅设备先进,而且广交社会名士,成为学术交流重要场所,时人认为,“西人设有印书局数处,墨海其最著者”。

《六合丛谈》也是一份综合性的刊物,虽然是由传教士主编,但并没有更多的宗教色彩,主要内容是外国史地、民风民俗和自然科学知识等。关于办刊的目的,编者写道:“今予著《六合丛谈》一书,亦欲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编,罔拘成例,务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妊席。”[25]《六合丛谈》内容较为丰富,既有历史,也有“近事”“今事”;既有文化知识,也有中外新闻和商务信息。与《遐迩贯珍》相比,《六合丛谈》似乎有更多的对于外国历史知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