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上心头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等待

秋雨淅淅沥沥地打在窗玻璃上。苏竹坐在琴房里,手指悬在琴键上方,迟迟没有落下。自从宁燃离开后,她养成了每天放学后来琴房练习的习惯

“苏竹同学,“音乐老师推门进来,“下周的校园艺术节,你考虑好了吗?“

苏竹的指尖轻轻落在中央C键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她想起宁燃曾经说过,最喜欢听她弹《梦中的婚礼》。

“我想弹德彪西的《月光》。“

老师惊讶地挑眉:“这首曲子难度不小。“

“没关系。“苏竹翻开琴盖,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舒展开来。她没告诉任何人,这是宁燃手机里唯一保存的古典乐。

琴声像流水般倾泻而出时,苏竹恍惚看见玻璃窗上浮现那个熟悉的身影。他总是站在这个位置,逆着光,轮廓被夕阳描出金边。可现在窗外只有绵密的雨丝,和偶尔经过的模糊人影。

“你弹错了一个音。“

苏竹猛地回头,琴声戛然而止。杨佳泽靠在门框上,手里转着篮球。

“第四小节,应该是降B而不是B。“他走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给,去年全国钢琴比赛的录像。“

苏竹没有接:“为什么帮我?“

篮球在地板上弹跳两下,滚到墙角。杨佳泽把录像带放在琴凳上:“宁燃走前找过我。“他顿了顿,“他说...如果有人欺负你,让我替他揍人。“

雨声忽然变大。苏竹盯着自己映在琴漆上的倒影,看见睫毛上挂着细小的水珠。她悄悄用袖子抹了抹眼睛,假装是被雨水打湿的。

“他还说什么了?“

“说你会成为很棒的钢琴家。“杨佳泽弯腰捡起篮球,“但我觉得,你更适合当建筑师。“

牛皮纸袋里除了录像带,还有一叠建筑学院的招生简章。最上面那张被红笔圈出一行字:“优先录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

放学路上,程维维神秘兮兮地凑过来:“竹子,你知道宁燃家多有钱吗?“她亮出手机屏幕,“我刚搜到,宁氏集团正在竞标市中心的音乐厅项目!“

照片里西装革履的宁建国正在签约,身后站着的少年只露出半个侧脸,但苏竹一眼就认出那道挺拔的轮廓。她下意识去摸脖子上的贝壳吊坠——这是宁燃留给她的唯一实物。

“他还戴着那条手链!“程维维突然放大照片。宁燃手腕上确实有一抹熟悉的蓝色,正是苏竹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用美术课剩下的颜料瓶串成的。

雨停了。夕阳从云层缝隙漏下来,照在路边的水洼里。苏竹蹲下身,看见自己晃动的倒影。十七岁的喜欢原来是这样,像一场猝不及防的秋雨,你以为它停了,可积水深处还藏着整个天空。

周末的图书馆人很少。苏竹在建筑类书架前徘徊,指尖划过一本本厚重的专业书籍。最后她抽出一本《世界桥梁图鉴》——宁燃的素描本里画得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桥。

“同学,这本书不外借。“

苏竹抬头,看见管理员指着书脊上的“馆藏珍本“标签。她只好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页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恍惚间像是宁燃在素描本上画的速写线条。

翻到某一页时,苏竹突然僵住。布鲁克林大桥的图片旁边,有人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想带你看遍全世界的桥。“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那个独特的“桥“字写法,和宁燃留在她物理书上的笔记一模一样。

“这本书...“苏竹声音发颤,“之前有人经常借阅吗?“

管理员推了推眼镜:“上学期有个高个子男生总来看,后来转学了吧。“她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他留了张字条说如果有人来借这本书...“

苏竹的心跳快得要蹦出胸腔。管理员在抽屉里翻找半天,最后递来一张对折的便签纸。上面是宁燃工整的字迹:

“当你看到这句话时,我大概正在想你。“

便签背面用极细的线条画着一座小小的竹桥,桥上有两个火柴人并肩而坐。苏竹用指腹轻轻摩挲那个扎马尾的小人,突然发现桥墩处藏着一行更小的日期——是他们初遇那天的日子。

回家的公交车上,苏竹把便签夹在单词本里。窗外掠过一栋正在施工的高楼,起重机在暮色中划出优雅的弧线。她想起宁燃说过,他喜欢建筑是因为“好的建筑会等人“。

手机突然震动。是条陌生号码发来的彩信,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照片:黄昏中的海城音乐学院,门口站着个穿白衬衫的背影。虽然看不清脸,但那个双手插兜的姿势,苏竹在梦里见过无数次。

她死死咬住嘴唇才没在公交车上哭出来。手指颤抖着保存图片时,发现照片角落里有个模糊的招牌:“第七钢琴教室“。

“七“——宁燃手腕内侧的纹身数字,他短信里的落款,现在又出现在这里。苏竹想起那个跳楼工人的新闻,突然明白了这个数字对宁燃的意义。他不是在纪念,而是在忏悔。

晚上练琴时,苏竹特意选了《第七号圆舞曲》。琴声透过敞开的窗户飘出去,融进九月的晚风里。她不知道宁燃能否听见,但相信他一定在某个地方,以同样的姿势等待着重逢。

睡前整理书包时,那张便签从单词本里滑落。苏竹把它小心地夹进日记本,在今日的日记结尾写道:“等待不是停滞,而是用你教我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窗外,月光照亮她挂在床头的建筑系招生简章。铅笔圈出的那行字在月色下微微发亮:“优先录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