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長句二首 〔一〕
草色人心相與閒,是非名利有無間 〔二〕 。橋横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 〔三〕 。芝蓋不來雲杳杳 〔四〕 ,仙舟何處水潺潺 〔五〕 ?君王謙讓泥金事,蒼翠空高萬歲山 〔六〕 。
天漢東穿白玉京,日華浮動翠光生 〔七〕 。橋邊遊女珮環委,波底上陽金碧明 〔八〕 。月鎖名園孤鶴唳,川酣秋夢鑿龍聲 〔九〕 。連昌繡嶺行宫在,玉輦何時父老迎 〔一〇〕 ?
〔一〕 本詩作於開成元年。長句:七言詩稱長句,相對五言稱短句而言。
〔二〕 草色兩句:意謂詩人心境閒淡,無意名利,似草色之若有若無。詩人前一年供職長安,摯友李甘因反對鄭注、李訓,被貶封州司馬。牧之爲避禍,即移疾分司東都,遂生對世情淡泊之心。相與,共同。有無間,若有若無之間。
〔三〕 橋横兩句:寫洛陽城黄昏景色如畫。鳥自還,以鳥之回巢狀景象之冷清。
〔四〕 芝蓋句:謂仙人杳無音信,一去不返。芝蓋,猶車蓋。蓋如靈芝,故稱。此指代仙人王子喬。雲杳杳,謂雲際消息杳然。《列仙傳》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仙去。”
〔五〕 仙舟句:謂何處再覓郭泰、李膺之蹤影?《後漢書·郭泰列傳》:郭泰字林宗,“博通墳籍,善談論,美音制,乃游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衆賓望之,以爲神仙焉。”兩句以與洛陽有關之人事,寫洛陽當年之盛况不復再來。
〔六〕 君王兩句:意謂君王不再巡幸東都,萬歲山徒然高聳蒼翠。泥金事,指帝王舉行封禪典禮事。秦漢後,歷代帝王爲顯示國家統一强盛,每登泰山祭拜天地,以報天地之功。築壇祭天曰封,闢場祭地曰禪。此以封禪喻指皇帝巡幸。《通典》:“大唐貞觀十一年,左僕射房玄齡等議封禪制,玉牒、玉檢、玉册;又議金匱形制,如今之表函,纏以金繩,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璽。”泥金,金泥,用水銀和金粉以爲泥,用以封印玉牒玉檢詔書等,於封禪時用之。萬歲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亦稱嵩高山。
〔七〕 天漢兩句:謂洛水流貫洛城,碧波映照,熠熠生輝。天漢,猶云天河、銀河。白玉京,傳爲天帝住所,此指東都洛陽。日華,陽光。
〔八〕 橋邊兩句:謂洛水橋邊有遊女委棄之珮環,金碧輝煌之上陽宫倒映在粼粼波光之中。珮環,即環珮,婦女飾物。上陽,宫名,在唐洛陽皇城西南禁苑内,故址在今洛陽城西約二公里洛水北岸。唐高宗時建,武則天常居此。
〔九〕 月鎖兩句:謂名園空鎖,唯有秋月映照,孤鶴哀鳴;夢酣中或聞伊水傳來之陣陣鑿龍聲。此極寫其荒寂之狀。名園,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洛陽園池有嘉猷、會節、恭安、溪園等,皆隋唐官園。”“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爲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爲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者無餘處矣。予故嘗曰: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鑿龍聲,傳説龍門爲大禹所鑿。龍門,即伊闕,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水經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又《漢書·溝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毁之,故鑿龍門,辟伊闕。”
〔一〇〕 連昌兩句:謂連昌、繡嶺等行宫雖在,而皇帝車輦何時再能臨幸?連昌,宫名,唐高宗顯慶三年置,故址在今河南省宜陽縣。繡嶺,宫名,高宗顯慶三年置,故址在今河南省陝縣。玉輦,帝王車駕。
牧之爲全身避禍,移疾東都,乃藉游覽名勝以遣時日。孰料當年帝王遊幸、貴族流連之名園宫苑,竟如此空寂荒涼,懷抱中興熱望的詩人不能不爲之慨嘆不已。
詩之前一首寫春景,後一首寫秋色,各具特色。兩詩各用一“鎖”字,春日謂“樹鎖千門”,秋夕云“月鎖名園”。不曰宫苑之千門萬户雖設而長關,却道爲濃蔭所遮蔽;不直説名園如何荒蕪,却云爲孤月所籠罩,用以突出景物如故,而人事已非,繁華永逝,以象徵手法描繪了一幅晚唐社會淒涼没落的景象。詩之後一首以問句結尾,尤顯低迴之致,既表期望之意,亦露惆悵之情。方回曰:“唐自天寶以後,不復駕幸東都,此詩有望幸之意。‘樹鎖千門’一句極佳。”(《瀛奎律髓》)紀昀評曰:“寫盛衰之感則有之,不見望幸之意。”(同上)陸貽典評曰:“落句妙,蓋傷久不見天寶承平時事也。通首皆是此意。虚谷以爲‘有望幸之意’,失之迂矣。”(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