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计
借刀杀人
学霸思考
原文
译文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但盟友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这时要设计诱导盟友攻打敌人,自己则无须出力,这个计策是根据《周易》中的损卦推演出来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2],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3],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按语详解
敌人的情况已经显露出来,而另一股势力正在迅速扩张,即将有所行动。这时就要借助这股势力,来消灭敌人。比如,郑桓公在攻打郐国前,先列了一份郐国的豪杰、良臣、有才智的人和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宣称若是攻下郐国,就赠给他们郐国的良田,给他们加官晋爵。郑桓公还煞有介事地在城郊设立祭坛,用公鸡、公猪为祭品,把这份名单埋在祭坛下,装作结盟的样子。郐国国君以为名单上的这些豪杰、良臣勾结郑国作乱,就把他们全部杀了。郑桓公立即攻打郐国,很快就占领了郐国。
诸葛亮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关羽围攻魏地樊城、襄阳时,曹操吓得想要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却劝道:“刘备、孙权表面上看起来很亲近,其实心里有很深的隔阂。孙权肯定不愿意看到关羽得志。主公可以派人劝说孙权,让他派兵攻击关羽的后方,并许诺把江南让给他。这样樊城的危机就解除了。”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最终关羽在麦城兵败被擒。
名师解析
借刀杀人,是一种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巧妙利用与敌人有矛盾的第三方来消灭敌人的谋略。借刀杀人的关键在于“借”字,而“借”也是有前提的。一是我们要懂得捕捉敌方内部的矛盾,并想方设法激化这些矛盾,引敌方自相争斗,自相残杀,大大削弱敌方的力量;二是我们要让犹豫不决的盟友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得失,或对之许以重利,这样才能真正诱导其迅速出兵攻击敌方,从而保存自己的实力,才能稳操胜券,最终得利。
在运用此计时,需要注意三个重要因素:
(1)巧用外力为己所用。借用别人的手和力量,自己不用动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价,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2)争取让有利可图的第三方加入,借用其刀杀人。这样就能成功将刀之主人拉下水,使其成为自己的一大助力。
(3)借刀杀人,血染的是他人之刀,承担责任的是他人,我方只要不抛头露面,不露任何痕迹,自然就能置身事外,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是敌方运用此计,我们在防范时则要注意两点:
(1)谨防自己成为敌人“借刀杀人”的对象。这要求我们做好三点:一是防患于未然,时刻警惕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二是揭露敌人的险恶面目,点醒被借之刀,使其悬崖勒马;三是分化敌人,给予敌人坚决果断的还击。
(2)谨防自己成为敌人所借之“刀”。这要求我们做好三点:一是要分辨是非,不冲动行事,就不容易被人利用;二是要明白自己“杀人”的理由,弄清自己是不是被人利用了;三是要善于比较利害得失,看清“杀人”对自己的价值和对“借刀之人”的价值。如果“杀人”对“借刀之人”意义重大,对自己却没多大的价值,就绝对不要被“借刀之人”利用。
计名故事
“借刀杀人”出自《周易》,是由其中的损卦推演而得。早在春秋时期,此计就得到了各国君主的青睐。
春秋末期,齐简公[4]派大将国书[5],率兵攻打鲁国。面对强大的齐军,弱小的鲁国根本无法抵抗,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时,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只有吴国的兵力可与齐国相抗衡,便想利用吴国来打败齐国的军队。但子贡并没有直接前往吴国求救,而是先到齐国,游说齐国的国相田常[6]。
田常本就对齐简公宠信阚止[7]不满,蓄谋铲除阚止和齐简公,夺权篡位。子贡对他讲述了一番“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提醒田常:齐国前去攻打弱小的鲁国,胜算很大。如果攻下鲁国,齐国的势力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到那时,田常想要铲除异己就变得很难了。如果让齐国去攻打强大的吴国,阚止的势力势必会被削弱,田常想要铲除阚止就很容易了。田常听了十分心动,但当时齐军已经抵达汶水[8],做好了攻打鲁国的准备,如果转而攻打吴国,只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只要你让军队按兵不动,我马上去吴国,劝说吴王救鲁伐齐,齐国不就有理由攻打吴国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于是,子贡立即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9]说:“现在齐国要攻打鲁国,如果让它攻下鲁国,齐国的势力必然会大大增强,那么它将来肯定会攻打吴国。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合鲁国一起对抗齐国,这样既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又增强了吴国的实力,大王必能成就一番霸业。”
吴王夫差有些犹豫,毕竟齐国的军队十分强大,而且他也担心越国会趁机偷袭吴国。子贡表示自己愿意去说服越王,让越王率军跟随夫差一起攻打齐国。夫差高兴地同意了。
于是,子贡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越国,对越王勾践[10]说:“吴王怀疑越国要攻打吴国,所以他打算出兵攻打越国。”勾践听了十分着急,子贡便建议他亲自率军,跟随吴王攻打齐国,这样就能消除吴王对越国的怀疑。而且,不管吴国是胜是败,这场战争对越国都十分有利。如果吴国战败,实力必然会大大削弱;如果吴国战胜,实力必定会大大增强,那时吴国肯定会与强大的晋国争霸,这样就给了越国可乘之机。越王勾践听从了子贡的建议,吴王夫差也就同意联合鲁国,一起攻打齐国。
子贡知道,吴国战胜齐国后,必定会要挟鲁国,鲁国的威胁并没真正解除。于是子贡又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11]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吴国如果打败齐国,势必会占领鲁国,实力大增,就会想要争霸中原,与晋国相争。晋国一定要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果然亲自率领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前去讨伐齐国,鲁国也立即派兵助战吴国。吴军施以诱敌深入之计,大败齐军。齐军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都死于乱军之中,齐国请罪求和。大败齐军后,吴王夫差信心大增,立即移师攻打晋国。不料晋国早有准备,成功击退了吴军。
名师点拨
经典战例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12]一直想要重建齐桓公[13]时期的霸业,他勤政爱民,从谏如流。在国相晏婴(晏子)[14]的辅佐下,齐国的国力渐渐恢复。齐景公特别重视武力方面,于是招揽了一大批勇士,其中以三个勇士最厉害。他们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三个人勇猛异常,力能搏虎,号称“齐国三杰”,深受齐景公的宠爱。
不过,他们虽然勇猛无比,却恃宠自傲,粗俗无礼,是典型的有勇无谋之徒。当时齐国的田氏家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实力大增,对齐景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因此晏婴很担心他们会投靠田氏一族,威胁齐景公的安全,就劝齐景公除掉这三个人,理由是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齐景公担心没人能制伏他们,因此一直没有表态。
一天,鲁昭公[15]出访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诺[16]主持礼仪,齐国由晏婴主持礼仪。两国的君主和相国坐在堂上,“齐国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无礼。晏婴灵机一动,决定趁此机会除掉这三个心腹大患。
酒过三巡,晏婴对两位国君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派人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前去采摘。晏婴连忙说道:“这园中的金桃十分珍贵,臣怕其他人摘会有闪失,还是臣亲自去摘吧。”不一会儿,晏婴就带着园吏回来了。园吏献上了一个碧绿的玉盘,盘中盛放着六个桃子。这六个桃子个个新鲜硕大,鲜红欲滴,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齐景公问:“就只有这几个桃子吗?”晏婴说:“其他的桃子都没有成熟,所以只摘了这六个。”说完,晏婴恭恭敬敬地为鲁昭公和齐景公各献上一个桃子。鲁昭公吃了赞不绝口。齐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的才华和智谋天下闻名,也当吃上一个。”叔孙诺谦让道:“要论才华和智谋,我哪里比得上晏相国呢?晏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应当晏相国吃才是。”齐景公见他们二人争执不下,便说:“两位既然如此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个人赶紧谢过齐景公,各吃了一个桃子。
见盘中还剩两个桃子,晏婴就对齐景公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就赏谁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如何?”齐景公欣然同意,立即传令下去。
果然,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脯说:“有一次,我陪大王去林中打猎,突然一头猛虎蹿了出来,是我冲上去,拼命打死猛虎,救了国君。如此大功,是不是该吃个桃子啊?”晏婴说:“冒死救主,功不可没,当然该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公孙接喝了酒,吃了桃子,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站出来大声喊道:“打死一只老虎也值得夸耀?当年我护送国君过黄河时,遇到一只大鼋[17]兴风作浪,它咬住了国君所骑的马的腿,一下子连马带人拖入了河中,是我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的黄河,杀死大鼋,才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难道不该吃个桃子吗?”齐景公说:“当时黄河水异常汹涌,要不是将军舍命斩杀大鼋,我早就没命了。这样的大功,确实该吃一个桃子。”于是,晏婴急忙把最后一个桃子拿给古冶子。
眼看桃子分完了,田开疆急得大喊:“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18],斩杀徐国的名将,俘虏徐兵五千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19]和莒国[20]也闻风丧胆,纷纷归顺。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该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功劳盖世,自然比公孙接和古冶子两位要高,但桃子已经没有了,只能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再请您吃了。委屈您先饮酒一杯吧。”田开疆听了这话,怒火中烧:“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面存活于世?”说罢,田开疆不等众人阻拦,当即拔出宝剑,挥剑自刎了。公孙接大吃一惊,也立即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区区杀虎小功而吃到桃子,田将军立下盖世功劳却吃不到桃子,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说完,公孙接也挥剑自刎了。古冶子见两个兄弟都自杀了,也拔出宝剑,大声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们俩已死,我岂能苟活?”说完,古冶子也挥剑自刎了。
看到这种状况,鲁昭公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感叹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是万里挑一的勇士,今天却为了一个桃子相继自刎,真是可惜呀!”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没有说话。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这三个人虽然勇猛,却有勇无谋,死不足惜。在我们齐国,智勇双全的勇士还有很多。”
就这样,晏婴利用“齐国三杰”居功自傲的性格,巧设陷阱,只用两个桃子就成功杀死了三个勇士,为齐国除去了大患。
名师点拨
宋太祖借画除劲敌
宋太祖赵匡胤[21]建立北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了别的将领“黄袍加身”,篡夺政权。但看到天下割据势力林立,宋太祖心里十分焦虑,于是,在赵普的帮助下,宋太祖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很快,宋太祖就攻破了荆湖、后蜀、南汉,并屯兵汉阳,直逼南唐。南唐后主李煜非常恐惧,立即宣布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下令贬损仪制,向北宋臣服,以求自保。李煜曾上表宋太祖,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北宋册封的爵位,但宋太祖拒绝了李煜的请求。由此李煜知道宋太祖执意要灭南唐,于是暗中缮甲募兵,潜为备战。
面对强大的北宋,李煜采取的是防御策略——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长途奔袭而来的宋军。面对李煜的表面示弱、暗中防备,宋太祖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南唐有一员大将林仁肇[22],智勇双全,用兵有道。
淮南节度使[23]李重进的叛乱被北宋平定后,淮南各州兵力十分薄弱。这时,林仁肇曾私下建议李煜:“如今淮南兵力薄弱,宋国又连年用兵,先后平定西蜀、荆湖、岭南,士卒千里奔波,必定十分劳累,眼下正是我们夺取淮南的好机会。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定能夺取淮南。陛下如果担心大宋朝廷怪罪,可以对外宣称臣起兵反叛。臣若成功,淮南便归朝廷所有;臣若兵败,陛下可灭我满门,以向宋国昭示陛下并不知情。”胆小的李煜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还把林仁肇贬为南都[24]留守[25]、南昌尹。
宋太祖知道这件事后,对林仁肇非常忌惮,认为林仁肇是他消灭南唐的最大障碍。于是,宋太祖暗中贿赂林仁肇的随从,得到林仁肇的一幅画像,并将其悬挂在偏室中。
971年春,李煜派其弟郑王李从善[26]到汴京朝贡。宋太祖感觉时机已到,在李从善前来拜见时,故意让侍从把李从善带到偏室等候。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李从善问侍从:“这不是我南唐武将林仁肇的画像吗?怎么会挂在这里?”侍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在李从善的一再逼问下,侍从才说道:“大人既然已经归顺我大宋,告诉您也无妨。陛下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让他入京为官,他已经答应了。不过他现在无法抽身,便送来画像以表归顺之诚心。”侍从还说,等林仁肇一到京城,宋太祖就会赐给他一座华美富丽的大宅子,还要封他为节度使。
李从善听了大吃一惊,连忙派人把这件事情告诉李煜。林仁肇在军中威望极高,深为南唐偏将皇甫继勋[27]、神卫军都虞候朱令赟[28]等人所嫉恨。他们曾多次在李煜面前进谗言,称林仁肇暗中投靠宋朝,想要在江西自立。李煜对此半信半疑。等到李从善的消息传来,李煜勃然大怒,借一次宴请的机会,派人在林仁肇的酒中下毒,毒杀了林仁肇。
林仁肇一死,宋太祖就立即下令,发兵攻打南唐。没有了林仁肇的南唐,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一般,很快就覆灭了。
名师点拨
注释:
[1]损:指《周易》中的损卦。在军事谋略上就是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虽然这会让盟友受到损失,但可以为自己换得利益。
[2]郐(kuài):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769年为郑国所灭。
[3]豭:公猪。
[4]齐简公:春秋末期齐国国君,齐悼公之子。
[5]国书:春秋末期齐简公时期上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4年。
[6]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臣,也称“田成子”。
[7]阚止:春秋末期齐简公时丞相,字子我。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1年。
[8]汶水:在今山东境内。
[9]夫差:春秋时期吴国国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73年。
[10]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到吴国当了三年人质,受尽屈辱。后获赦归国,卧薪尝胆,终灭吴国。
[11]晋定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顷公之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75年。
[12]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90年。庄公异母弟。
[13]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3年。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14]晏婴(晏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字平仲。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
[15]鲁昭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公元前561年—公元前510年,鲁襄公之子。
[16]叔孙诺:春秋时期鲁国大臣,“叔孙”为复姓。
[17]鼋(yuán):鳖。
[18]徐国:今江苏泗洪南。
[19]郯(tán)国:今山东郯城北,与徐国同源。
[20]莒(jǔ)国:今山东莒县,与徐国同源。
[21]赵匡胤:927年—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
[22]林仁肇:南唐名将,生年不详,卒于972年。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23]节度使:官名,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辽、金沿设此官,至元朝废除。
[24]南都:今江西南昌。
[25]留守:官名。即当地的行政长官。
[26]李从善:940年—987年,字子师,南唐中主李璟的第七子。
[27]皇甫继勋:南唐将领,后因贻误军机,为后主李煜所杀。
[28]朱令赟(yūn):五代时期南唐将领,后兵败投火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