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风水
媳妇赵香的父亲——赵老爷子,是同治末年的武举人。
虽然,棍棒上得了个武举人的功名,但老爷子没怎么读书,只会歪歪扭扭写个自己名字,认得一些简单,少得可怜的几个汉字。
影响了仕途,老早就返回了乡下,守着几十亩田产过活。
赵老爷子膝下四男两女,六个子嗣,大多与贵和堂董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儿子赵大郎自幼学习中医,懂药理,现在打理着董家,山里收购药材的生意,连带着诊脉行医。
两个女儿当中,小女儿赵香嫁给了董善政,大女儿则嫁给了王家老大。
三儿子赵三郎,书读得最好,嫌父亲取的三郎这名字不雅,给自己改了个‘赵尚文’的雅号。
打理着董家,省城芙蓉街的店铺——聚贤楼茶庄。
赵老太爷最为宠爱的是老儿子,赵四郎,可谓是潜心尽力,从小就亲自传授他拳脚功夫。
赵四刚刚懂事儿时候起,老爷子就手里拿着柳条,督促他练功夫。
每天扎马步、打树桩,那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稍微练得不好或是偷懒了,老爷子手里的柳树条子,没头没脑地抽打下来。
从小到大,都不知打断了多少根柳条。
赵四的一身功夫,可说是赵老爷子,这样逼着练出来的。
原本指望这个老儿子,能和他样靠功夫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
谁知,这个老儿子大了以后,却吵着闹着的要去学做生意,自己跑来找姐夫董善政,软磨硬泡,谋了个当铺掌柜的差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如此一来,赵家就只剩下老二,赵二郎在家打理田地。
每到农忙时节,经常听到赵老爷子的牢骚;
“这些个吃里扒外的兔崽子,白面馍馍养大了你们,却是给别人家养的哩!”
不过,牢骚归牢骚,董、赵两家人还是走得很近。
每到春耕秋收的农忙季节,董家都会派来长工伙计,先是帮助赵家拾掇好地里庄稼,然后才返回忙活董家自己的田地。
而每次董家派人来帮忙,赵老太爷总是这样嚷嚷着;
“俺家又不是雇不起长工,用不着他董善政来献殷勤。”
不过,赵老爷也只是这样说说而已,却没有打发来人回去的意思。
派来的人知道老爷子的脾气,不用吩咐就下地忙活起来。
赵老爷子也就心安理得,坦然受之了。
用他的话讲:“你董家用着我的儿子哩,老子用用你的长工,也是天经地义。”
正因如此,赵家从来没有雇用过农忙短工。
董家开办的众多店铺生意,既多又繁杂,也确实需要几个,知根知底的人帮忙打理。
今儿个到贵和堂送奶妈过来的,就是赵家老大的媳妇——赵苗氏。
董老太太殷勤地招呼着,吩咐下人们张罗酒菜,面带嗔怪的数落着赵苗氏;
“大老远的路,还劳烦你亲自跑这一趟,也不是小年纪的人了,当心身子骨要紧。”
“都是实在亲戚,应该的。”
面对董老太太,赵苗氏只是含笑,诺诺的应着。
这会儿,老太太却已是话锋一转,笑着说道:“既然来了,就多住些日子再回,人我收下了,替我谢谢娃儿他大舅。”
“老太太满意就好,还怕入不得您老的法眼哩!”
赵苗氏顿感轻松的说道。
“瞧你嫂子说的,这样好的人儿,打着灯笼都没出找去,哪有不满意的道理。”
董老太太笑着摆手,接着说道:“有日子没见赵香了吧!你们姑嫂亲热去,不用陪我这老婆子,怪闷的。”
赵苗氏起身告退,领着香椿出了上房厅堂,往赵香住着的夏房而去。
香椿是新来奶妈的名字,她的到来,在贵和堂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进而影响了董家少爷,董七女娶亲的数量。
董老太太一口气给孙子订了四门亲,说是要够打一桌牌的,省的媳妇进门以后没事干,整天互相拌嘴、唧唧,让人不得安生。
董七女是吃着奶妈,香椿的奶水长大的,直到嘬着的**没有奶水,才松了口,那时,他已是四五岁的孩童,
大姐金枝已经嫁人,父亲董善政在张罗着扩建宅院。
贵和堂扩建宅院这事,是董老太太拿的主意,依然和董家的香火延续有关。
虽说儿媳妇赵香,不负所望,好歹算是给董家添了个男丁,但以后的几年,却再没闹出啥动静。
几经周折的董老太太,依然未能改变,董家一脉单传的现状,哪里肯就此善罢甘休。
不知是哪位婆娘给老太太出的主意,说是,不如请个风水先生来瞧瞧,是不是董家的风水有问题,所以才会人丁不旺。
风水,或者说是掌控风水的阴阳先生,在民间看来,是个神乎其神的存在。
老百姓所认知的风水,包罗万象,天文地理人事百态,可谓无所不能的神奇。
董老太太想要用这门古老的学问,解决董家现有的尴尬状况。
孙子董七女四岁那年,春月,董老太太请来位,声名在外的风水先生。
从祖坟到宅院,细细地详查起来,想要找出董家人丁不旺的根源。
那位显得有些消瘦的风水先生,很有一副仙风道骨的派头。
经过一番细致的勘察之后,他告诉董老太太,说董家祖坟的风水好,问题出在贵和堂这座宅院上面。
风水先生给董老太太出了个主意,在正房厅堂的后面,加盖一层院落,作为后罩房。
前面加盖一层院落,建筑门脸朝北的倒座房。
现有的街门改成中门,建造成垂花门的样式。
新街门要开在前院中轴线上,门内要重新修建影壁,雕刻五福临门的图案,说这样的宅院布局,可聚敛阳刚之气,利子孙。
对于风水先生的这些说辞,董老太太自是深信不疑,重金谢过了这位风水先生,便决定按照先生的指点,扩建贵和堂这座大宅院。
董善政不好违背老太太的意愿,况且,对于董家来讲,扩建宅院的费用,算不得多大的花销。
董老太太吩咐之后,董善政便召集人手,开始大张旗鼓的筹备,扩建贵和堂。
扩建贵和堂,最先破土动工的是‘后罩房’。
雇佣石匠进山,开采来所需的青石条料,县城附近窑场里订做了砖瓦……
庄户人看来,董家这样大兴土木,是种不必要的浪费。
贵和堂西侧的邻居,因为董家扩建贵和堂,断了出入的门径。
董家找来地保,以双倍的价格,买下那家的院落。
随后另开门径,好好的四合院做了马圈,正房厅堂分给长工居住,院里养上鸡鸭鹅狗猪,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家邻居也得了实惠,另外找到一块地方,建筑土坯新房,余下的银两,还添置了几亩田地,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两家各取所需,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可谓其乐融融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