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家庭教育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小时候不把他当人,他长大了也当不了人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曾说过:“小时候不把他当人,那他长大了也当不了人”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也说过类似的话:“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用完全的‘家长’的谈话方式。”

一天晚上,齐齐的爸爸对他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把你送到爷爷家里住一个月。到了那里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

听到爸爸的话,齐齐很吃惊,接着大声地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爷爷那里,我不去!”

“不去不行,这个月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没有人照顾你!”爸爸生气地对齐齐说。

“为什么你们不问我愿意不愿意呢?我不想去爷爷家!”齐齐难过得快要哭了。

“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你懂什么啊?这事你同不同意都得这样了,我和你妈妈都出差,总不能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吧!”爸爸一脸怒气地对齐齐说。

第二天,齐齐被爸爸送到了爷爷家里。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开始讨厌爸爸妈妈了……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大人的事,你小孩子懂什么?以后大人的事小孩少管。”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希望父母能重视他们的感受,遇到事情尤其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希望父母征求一下自己的意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尽量尊重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明白,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和他们商量也没有用。

当然,生活中有些大人的事情孩子是不必要知道,但是有些事情却完全应该让孩子参与讨论,特别是一些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愿,遇到和孩子相关的事情经常争取一下孩子的意见,问问他们想法,把他们当作大人来看待。这是孩子希望被尊重的表现。

尊重孩子,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中人格平等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消极的、被动的“管束对象”,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有益、有趣的活动。

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如果和他商量,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咱们先去公园玩,回来再收拾你的玩具柜呢?还是先收拾玩具柜再出去玩呢?”经过孩子同意先做什么,他们就会认真对待,积极地整理玩具和图书。

孩子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使其情感得到了愉快和满足,因此愿意听父母的话,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地命令,对孩子大声吆喝,孩子玩得兴趣正浓,非逼着他去洗澡不可,当然会使孩子不高兴。

即使需要去洗澡,也可用缓和的口吻跟孩子商量着说:“毛毛该洗澡了,你还准备玩多久,5分钟行吗”?孩子会高兴地点点头。过一会,妈妈可说:“就要到5分钟了,赶快收玩具吧,不然水要凉了”。孩子情绪愉快,会很快地按妈妈的要求去做。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头走路,那么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就会让他有一种责任感,对自己,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长大以后他才会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不要埋怨孩子不尊重你,也许他只是把你对他的方式又还给你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学着尊重孩子。

美国教育学家已经指出,培养孩子尊敬父母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是为了取悦于父母,这种礼貌品格最终将反映孩子对他人的态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将影响孩子今后对学校、执法机构法律权威、同学同事以及整个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时,就同父母建立关系,相互影响。

如果孩子想吃糖而父亲不给,孩子便倒在地上,边哭闹边把头往地毯上撞。这情形一定会把做母亲的吓住,连忙答应孩子的要求:“好啦好啦,赶快起来,我想一块糖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孩子的哭闹就这样得到妈妈的奖励-,他对父母权力的挑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如果善良的母亲在孩子今后14年成长过程中,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孩子就会养成蛮横无理的恶习,待人处世就会像对待迁就他的母亲一样,要每个人都满足他的要求。稍不如意,就要发生激烈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证明父母与孩子早期关系会对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尊重是双边的,要求孩子从小尊重父母,父母就应首先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15岁以前不能养成尊重大人的习惯,他自然就形成了蔑视父母的性格。他心里会想:“两个老笨蛋,我伤害他们,摆布他们,他们还自以为爱我,实际上我认为他们很怕我”。

在每次冲突中,他都感到自己比父母高出一筹,每次都是他取得主动权,父母以让步告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本加厉,更加放肆地对待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是不值得尊重的,当然就不会接受父母的意见,也就反感父母给他灌输的思想观念。

因此,一切希望把良好品德传授给孩子的人,都必须牢记:教育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如果父母都不值得尊重,那么社会道德、政府国家和一切做人的准则,也难以博得孩子的尊重。两代人之间无形之中就会形成隔阂,这种“代沟”并非仅是没有共同语言造成的。

正如马克·吐温谈到《圣经》时说的:“不是我不理解它的含义,而是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两代人之间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我们管教不得法造成的。并非共同语言问题。由于相互尊重的关系遭到破坏,两代人之间冲突就不可避免,从而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痛苦。

霍莱韦先生有一个女儿,名叫贝基,十多岁了。他曾向教育专家述说了他女儿的情况。他说:“我和妻子在女儿幼儿期和童年期忽视了对女儿的服从和尊重父母的管教,贝基那时把整个家庭搅得一团糟。妻子却相信女儿长大以后会变好的。事实恰恰相反,她变得愈来愈坏,脾气暴躁,自私贪婪,自以为是。

做了错事,我们也不敢责怪她,一笑了之,或是假装没看见。贝基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一点也控制不住这匹野马了。她更加令人讨厌,蔑视家庭和父母,动辄向我们发脾气,似乎家中的一切都不如意。我们害怕女儿的歇斯底里发作,不敢管她。”

霍莱韦夫妇成了女儿敲诈感情的牺牲品。更为可笑的是,他们以为金钱可以买到女儿的尊重和责任心。例如,他们给女儿房间里安装私人电话,但贝基对父母的好心毫无回报和感激,反而毫无顾忌地向父母索取第一个月86美元的电话费。

霍莱韦夫妇以为为女儿举行一个晚会,可以博取女儿的欢心,使家庭关系亲密。霍莱韦夫人费尽心机,把家里装饰一新,准备了糕点、饮料和糖果,款待贝基的朋友。但万万没想到,晚会那天,女儿邀来一群肮脏的粗暴无礼的害群之马。他们在屋里为所欲为、敲敲打打,弄坏了家具。

母亲说了几句不顺女儿心意的话,贝基大动肝火,竟用刀子把母亲刺伤。父亲回家后,发现妻子躺在浴室的血泊中,贝基却与朋友离去了。霍莱韦先生找到她时,她正和那群不三不四的朋友在后院一个劲地跳舞。

霍莱韦和妻子夜晚常做噩梦,为女儿的行为担忧。霍莱韦夫人仍在医院养伤,她现在开始反省自己对女儿的管教了。在我看来,贝基已经病入膏肓,非常可悲,任何简单的办法都难以驱除她身上的病根,难以治愈一家三口心灵上的创伤。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教女儿尊重父母。

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父母不以身作则先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父母的。自尊是人类最脆弱的特性,很容易被一些细微的事情伤害,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于愈合、父母采用讽刺、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是不会从心底里尊敬父母的,反而很可能会因为害怕,将反抗的心理埋藏在心底,在青春期爆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孩子理解老一辈的一句格言:趟过小河前,不要去招惹鳄鱼。因此,父亲不懂得尊重孩子,总是以一副凶恶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只能暂时吓唬他,一旦孩子到达自己的“安全期”,长大成人了,就会以同样方式回报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