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其首先在日本发现,故又名“日本脑炎”。本病流行于夏秋季。重型患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常留有后遗症。在广泛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病因及流行病学特征】
乙脑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B组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嗜神经性强,抗原性稳定。猪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马、牛、羊和狗,其他如猫、鸡、鸭和鹅等也可感染。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主要是三带喙库蚊,伊蚊和按蚊也能传播。候鸟及蝙蝠也是乙脑病毒的越冬宿主。人是终宿主,但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且病毒载量低,因此不是主要传染源。未见人与人传播的报道。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典型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2000~1∶1000。
【诊断】
1.病史
夏季发病;居住环境附近有养猪场;有蚊虫叮咬史;未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2.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大多为10~14天。大多呈隐性感染或轻症,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 临床分期
1) 初热期:病初3天,为病毒血症期。有发热、精神差、食欲缺乏、轻度嗜睡及头痛。体温39℃左右持续不退。常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2) 极期:病程第4~10天,体温达40℃以上并持续不退。全身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意识障碍加重,渐转入昏迷,并出现惊厥。重者惊厥反复发作,出现肢体强直性瘫痪、昏迷加重、深浅反射消失及颈强直等明显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脑疝或中枢性呼吸衰竭。
3) 恢复期:极期过后即进入恢复期。体温下降,昏迷者经过短期精神呆滞或淡漠而渐清醒。神经系统体征逐渐改善或消失。重症患者可有中枢性发热、多汗、神志呆滞及反应迟钝,部分记忆力丧失、精神及行为异常,肢体强直性瘫痪或有癫痫样发作。
4) 后遗症期:5%~20%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病程6个月后仍不能恢复。主要为意识异常、智力障碍、癫痫样发作及肢体强直性瘫痪等。
(2) 病情分型:
乙脑可分为下列四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多见。
1) 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有嗜睡、轻度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一般无惊厥。病程1周,无后遗症。
2)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昏睡、头痛、呕吐,出现浅昏迷。脑膜刺激症状明显,深浅反射消失,有1次或短暂数次惊厥。病程为10~14天,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一般无后遗症。
3) 重型:体温持续40℃或更高,出现不同程度昏迷、反复或持续惊厥。病程在2周以上。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 极重型:初热期体温迅速上升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转入深昏迷,肢体强直,有重度脑水肿表现,可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均有严重后遗症。少数极重型可出现循环衰竭,由于延髓血管舒缩中枢严重病变或并发心肌炎和心功能不全所致。
3.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10~20)×10 9/L,儿童可达40× 10 9/L。病初中性粒细胞可高达80%以上,1~2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少数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2) 脑脊液检查:
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50~500)×10 6/L,个别高达1000×10 6/L,病初1~2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极少数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正常。
4.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脑电图为非特异性表现,呈弥漫性不规则高幅慢波改变。头颅CT或MRI可见弥漫性脑水肿,可在丘脑、基底节、中脑、脑桥或延髓见低密度影。
5.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诊断依赖病毒分离或脑脊液和血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确诊条件为下列之一:①酶联免疫法在脑脊液或血中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②在组织、血、脑脊液或其他体液分离到病毒或证实病毒特异性抗原或基因片段;③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有≥4倍升高。
【鉴别诊断】
1.中毒性菌痢
与乙脑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急骤,数小时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甚至呼吸衰竭。一般不出现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用生理盐水灌肠,粪便有黏液和脓血,镜检和粪便培养可明确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脑脊液检查,中毒性菌痢脑脊液一般正常。
2.化脓性脑膜炎
多发生在冬春季,脑脊液混浊,白细胞可数以万计,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糖明显降低,蛋白增高。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可检出细菌。
3.其他病毒性脑炎
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可引起脑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以及病原学检查加以区别。
【治疗】
重点是把握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这三个主要病症的有效处理。
1.急性期治疗
(1) 一般治疗:
保证足够营养。高热、惊厥者易有脱水,应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有无呕吐及进食情况而定,50~80ml/(kg·d)。昏迷者给予鼻饲,注意口腔卫生。注意观察患者精神、意识、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的变化等。
(2) 对症治疗
1) 高热:室温应维持在25℃以下;最好使体温保持在38℃左右。每隔2小时测体温,若体温高于38℃给予退热药(可采用布洛芬口服和退热栓交替使用)和(或)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温;若持续性高热伴反复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次,肌内注射,间隔2~4小时重复,维持12~24小时。
2) 控制颅内压:首选20%甘露醇(0.5~1g/kg)30分钟内静脉滴完,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脑疝时剂量增至2.0g/kg,分2次间隔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可先利尿如呋塞米或同时用强心剂。重症病例可短期(<3天)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地塞米松0.5mg/(kg·d)。
3) 惊厥:用止痉剂如氯硝西泮、水合氯醛及苯巴比妥等。氯硝西泮每次0.03~0.05mg/kg,静脉缓慢推注,每日2~3次;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1~2ml/(次·岁);苯巴比妥10~15mg/kg饱和量肌内注射,极量0.2g/次,12小时后5mg/(kg·d)维持。并针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脑水肿者应以脱水治疗为主;气道分泌物堵塞者应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因高热所致惊厥者应迅速降温。
4) 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深昏迷患者喉部痰液增多影响呼吸时,应加强吸痰。出现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5) 循环衰竭: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应用强心药物如毛花苷丙等洋地黄类。毛花苷丙:24小时负荷量<2岁 0.03~0.04mg,>2岁 0.02~0.03mg,静脉推注。首次用1/2量,余1/2量分2次用,间隔6~12小时给药。次日给予地高辛维持(1/5~1/4负荷量)。如因高热、昏迷、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而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先予生理盐水或等渗含钠液10~20ml/kg,30分钟内输入,仍不能纠正者输注胶体液如白蛋白或血浆。
2.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重点在于功能锻炼。可采用理疗、针灸、按摩、推拿或中药等。
【预防】
1.灭蚊
为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消除蚊虫的滋生地,喷药灭蚊能起到有效作用。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防蚊剂等防蚊措施。
2.动物宿主的管理
有条件者最好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在乡村及饲养场要做好环境卫生,以控制猪的感染,可有效降低局部地区人群乙脑的发病率。
3.接种乙脑疫苗
初次免疫年龄为8月龄,乙脑灭活疫苗需接种2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6岁时各需加强接种1剂,保护率为70%~90%。乙脑减毒活疫苗初次免疫接种1次,2周岁时加强1次,2次接种的保护率达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