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再战
□吴朝香 邹芸 谢晨 孙燕 杨子宸 何丽娜 张蓉
2020年1月24日,除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其实,李兰娟的这一天并不轻松。
她赶到北京参加了一场和疫情有关的重要会议,直到21点才返回杭州。在北京机场吃的一份饺子,是她在这个除夕之夜的晚饭。
而在杭州的家中,李兰娟的先生郑树森院士当起了大厨,他烧好年夜饭等候妻子归来。
17年前,抗击“非典”,有李兰娟;17年后,她依旧奔走在抗疫一线。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这也已经不是73岁的李兰娟第一次“出战”了。
此前,她与84岁的钟南山院士深入一线,对疫情的发展向国家层面提出科学预判,也及时解答了公众的疑问。
1月22日,针对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李兰娟提出非常迫切的建议——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的措施,这一建议获得及时采纳。
2月1日,李兰娟出发前讲话
对于大众关心的问题,如儿童是不是易感人群,普通人是否需要戴护目镜,来自武汉的快递安全吗,哪些日常消毒方式安全有效……李兰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所以,2020年的春天,“李兰娟”这个名字,和“钟南山”一样,让人听到就很安心。
1月24日的北京之行,李兰娟提出,自己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2月1日21点,由李兰娟带队的浙江紧急医疗队乘坐Z257次列车,从杭州东站出发,奔赴武汉。
第二天凌晨4点,李兰娟团队抵达武汉,并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展工作。
“她虽然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工作起来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后就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她都要见面。”
这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对李兰娟念念于心的感怀。
浙江在抗击H7N9禽流感时,创造、积累了一套比较好的方法和方案。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希望把这些经验应用到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危重型患者的救治中。
事实上,李兰娟在出征仪式上提及的这个目标,已落实到她在武汉的具体实践中。
2月4日,李兰娟带领的人工肝团队进入ICU开展工作,“浙江经验”和“浙版方案”开始起作用。
2月11日,李兰娟穿着白色防护服走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听取医生对7位危重型患者情况的汇报——所有患者经人工肝治疗,较之前情况均明显改善。
她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决定给其中两位继续做人工肝治疗。而在李兰娟带领的团队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来,已经有两位危重型患者转出了ICU。
李兰娟的防护服上写有“武汉,加油”的字样,她正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武汉加油。
在武汉工作期间,李兰娟有时一天只睡3个小时,她说:“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家人的担心是一直都在的。
2月1日,出发驰援武汉的那个晚上,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在候车室挥手送别医疗队。
母亲早就做好支援武汉的准备,郑杰是知道的。但那天临时收到通知,他的脑海里,还是空白了一下。
他双眼泛红,一度哽咽。
“希望她和所有医疗队队员都以安全第一,平安归来!我们会在后方全力支持,做好物资保障。”
这是郑杰的期待,也是浙江人对所有出征战士的期待。
(图片由董旭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