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本书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书的可能创新点
本书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是国内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更多的学者是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制造业竞争力评价,这些评价指标都侧重于政策性的解释。本书认为,探清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质是研究如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认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因此,本书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衡量制造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补充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在测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时,本书以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和作为资本投入的基础数据,这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中只以固定资本作为资本投入进行衡量。
(2)本书从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的需求和供给角度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且考虑了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产业融合。本书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产业融合程度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大小,以及与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制度因素等其他因素相比较,分析产业融合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大小。
(3)本书以价值链为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过程模型、融合效应以及融合模式。本书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基本活动的关系性融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的结构性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将在创造出更高顾客价值的基础上获得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提高基本生产运营效率,同时也将实现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效果,进一步提高规模递增的经济效应,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可分为互补型、延伸型、替代型融合模式。
(4)本书确定产业融合水平的计算方法,从行业和地区层面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以期从产业融合的角度为更好地制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提供参考。
二、本书的不足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本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融合效应和融合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但是这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特别是目前在我国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较少有融合的成功案例,这需要企业不断去探索采用何种模式取得的效应最佳。
(2)本书尝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但是这种测算由于数据的问题没能考虑动态变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产业融合程度及其发展的判断。同时,这种方法也只是近似的计算方法,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进行的测算,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新方法,特别是运用微观层面数据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