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史会记住他的名字
推开了那扇尘封久远的门,穿越两千多年时空隧道,梳理秦文字秦隶之前世今生,为其定位正名,书法史应记住他的名字——著名秦隶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甫运。
李甫运教授研究秦隶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秦隶直接从籀文简化衍生而成,它曾是秦国的日常用字,也是今文字第一个成熟形态,其早于小篆一百多年。秦统一中国后为解决“文字异形”问题,“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推行的“书同文”,不是小篆,而是秦隶,汉灭秦之后,汉隶照搬与沿用了秦隶,西汉后期只是其风格上发生一些变化。
秦隶这一分界古今,功被秦汉的书体,对推动商鞅变法成功使秦国之快速崛起,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秦帝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文化支撑作用。秦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中国文明史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甫运教授是泾阳人,他研究秦隶得出的结论是:班固《汉书》、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秦文字的起源与断代缺乏科学根据。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李甫运教授认为,其根源在于汉初全面否定秦,“非秦”倾向非常严重,面对秦的功绩语焉不详,数落秦罪无须举证,加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甚嚣尘上,又因当时文字学还未形成,诸多原因,秦人所创,为秦国兴盛与统一天下,为文字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秦隶不被提及,并有意回避,就不难理解了。《史记》对秦隶只字未提,有其社会背景与多方面原因。东汉战乱频繁,疏于史学,国家档案图书佚失严重,史料缺乏,导致班固、许慎轻率地下了关于秦文字的错误结论,这一错误结论,千百年来不但未被纠正,反而被奉为圭臬,给文字史留下了一个黑洞。
李甫运教授从小痴迷书法,10多岁起临写《曹全碑》,遍临东汉名碑,在临习隶书的过程中,他心中总有一个多年始终解不开的疙瘩,隶书从何而来?它的先祖是谁?为溯本正源,拨开迷雾,他一头扎进周、秦、两汉历史典籍中,广泛查找翻阅各种资料,历尽波折,均无功而返。这就怪了,隶书岂能是无源之水、无娘的孩子?两汉史上并无新创字体的记载,也就是说,隶书肯定在汉之前就已产生并形成,只是这一出处被历史的迷雾隐藏包裹得太深太深。李甫运教授苦闷、纠结、迷惘,但却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隶书渊源的探求追索。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底,挥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上的洛阳铲,撩开了秦隶的神秘面纱,1200余支秦简出土,绚丽多姿的秦隶墨迹第一次惊艳面世。云梦睡虎地,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这里成为开启李甫运教授拨云见日、探究隶书源头的第一块福地。李甫运教授惊喜万分地说,这一考古发现,对隶书来说,对中国书法史来说,都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件,成果重大,意义非凡。他如获至宝,兴奋异常,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些秦简的研究之中,随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云梦龙岗秦墓简牍、江陵杨家山135号秦墓竹简、江陵王家台秦墓简牍、沙市关沮秦墓简牍及湖南龙山里耶秦简等陆续面世,字体均为隶书。李甫运教授沉醉在这些出土文物的文字中,和古人对话,向古文物要答案,一点一滴地寻找着隶书的来龙去脉。
李甫运教授研究中发现,这些秦简牍,时间跨度上从战国晚期直至汉初,地域分布上从秦朝的腹地天水到原来的楚地里耶,使用范围上既有田律、法律文书、政府公文档案,也有士卒家信,字形上除规整的秦隶外,已显露出行草书的端倪。
李甫运教授说,王国维有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纸上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近40年来,对一大批秦墓的考古发掘,秦文物与秦文字史料不断出土问世,为他探究隶书源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古史料支持。几度风雨痴心不变,几度春秋初心不改。为了搜集整理全国已出土的秦隶字体,李甫运几十年东奔西跑,哪里有秦隶出土哪里就会有他的到访,目前,4000多字的秦隶字体,不久将会在秦隶书法字典中向世人展示秦隶的风采。
对这些新获秦隶文字实物,李甫运教授从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中所述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分类梳理,进行扎实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与此同时,他的研究范围也由简牍扩大到帛书、铜器、陶器、封泥与印玺等门类,为其秦隶研究寻找更宽泛、更广阔领域的学术支持。通过长期的研究与考证,他将秦隶的源头和基础追溯到具有秦文化特质的春秋秦武公所制《秦公镈》铭文。
辛勤付出就会有丰硕的回报。2012年11月,历经十多年艰苦工作,饱含着他心血,如秦砖一般厚重的秦隶学术专著《秦隶》出版发行。这本专著以书法艺术形式展示秦隶的夺人风采,前半部分评点秦帝国重大事变与秦隶小史,提出了颇多独具慧眼、极有见地的新观点。后半部分收录了他就秦隶起源、使用范围、人群、演化过程,秦隶在中国文字史、文明史上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研究论文《秦隶源流略述》。皇皇巨著,蔚为壮观。《秦隶》问世,书法史学关于秦隶书源流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将会被扭转,还文字学以本来面目。这一非同一般的研究与发现,意义重大,让我们找到了中华文字的正源,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力,《秦隶》出版发行后,得到学术界与媒体的高度关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功将会被书法史重重地记上一笔。
李甫运教授由研究秦隶而生发出他的秦隶书法,对秦史、秦文化、秦隶深入骨髓的精准理解与把握,加之六十余年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使他的秦隶书法风神俊秀,清朗精严,摇曳多姿,令人沉醉喜悦。读他的秦隶书作,每每使人想到筚路蓝缕、开拓奋进、勇为天下先的秦人,想到金戈铁马、呼啸而来、气贯长虹的秦军,想到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做出巨大贡献的秦帝国。灵动奔放、平实雄强而又古雅幽香的秦隶,又使人耳畔不由想起既有慷慨悲歌、气吞山河之雄迈,又有热耳酸心、委婉动听之柔情的大秦腔。
李甫运教授被誉为“华夏秦隶第一人”,他的秦隶书法深受国人喜爱,多幅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收藏,被日本、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之政要及宗教人士等珍藏。
李甫运教授说,彻底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秦隶的发展史问题,完整地论述秦隶从战国到西汉这段曲折生动的历史,仍是一个长期而繁重的任务,《秦隶》出版后,李甫运教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本研究专著的撰写编纂之中,期待他新的专著早日杀青付梓,为秦隶研究再添新花。